天已黃昏了。落霞缤紛,彩雲輝映,一抹夕陽透過大隔扇門斜照進廳裏。康熙、郭琇一君一臣一坐一跪,沈默了許久。康熙才語氣沈重地說道:“郭琇,你跪近一點。”郭琇忙膝行幾步,靠近康熙跟前,聽康熙又道:“你今日所奏,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但言語太過分了。平心而論,朕難道真的是桀纣之君?當著這麼多人,你信口開河,叫朕的面何存?”
郭琇見康熙如此誠摯,心裏一顫,熱淚奪眶而出,哽咽著回道:“回皇上話!餡言害主,直言救,古有明訓,求萬歲
察臣心。至于重滿輕漢,重內輕外,實乃本朝弊政,臣不敢不據實披膽而言。”
“唉!滿人說朕太慣縱漢人,你這漢人呢,又說朕重滿輕漢,做人可真不容易呀!算了,俗話說,清池塘不養魚,朕看這事不必再提了。朕想問問你,你說漢人士子尚不服本朝,實情是如此嗎?康熙十八年之後,朕看好多了嘛!”
“是,康熙十八年皇上開博學鴻儒科,實是匡古未有之盛舉,但僅取中了一百八十余人,豈能盡收天下遺民之心!皇上勵精圖治,如今已粗具規模,心懷貳志之人不敢公開作亂是真,但要說人心盡服,臣不敢附和。”
“哦?你都聽說些什麼?不妨直奏。”
“是,臣以罪貶之身,最易聽到此種言語。京城裏司道文武漢臣,動不動就拿本朝陋政與前明類比,不滿之情,溢于言表。外邊更有遺老著述,追思前明典章,妄分華夷滿漢之界,甚至有仍奉崇祯正朔者,豈可等閑視之?”
康熙聽到這裏,不由深深歎息一聲。他自即位以來,在華、夷、滿、漢之間,不知下了多少功夫調和,滿以爲博學鴻儒科一舉收眼逸民,不料還是有人不服。正在沈思,又聽郭琇道:“自然,比起康熙十八年之前,如今的境況已經好得多了,主上也不必爲此憂心忡忡。臣以爲,當日我朝大軍入關之時,前明之宗廟社稷,已不複存。我朝天下得自于李自成之手。這個道理要頒之天下,令人人皆知……”郭琇正要接著往下說,卻見康熙站了起來,便住了口。康熙激動不安地擺了擺手:“說得好,你說下去,說下去——朕不習慣坐著想事……”
“……是!天下百姓不知這個道理,還以爲大清是奪了朱氏天下而自立,這就很可慮!臣以爲應效法前朝故事,禮尊孔孟。表彰文明;奉前明宗祠,祭前明皇陵,修明朝正史以示滅不可再複……”
康熙聽得神采煥發,不禁欣賞地看了郭琇一眼:這樣一個人才,明珠怎麼搞的,竟似一點也不知道!
只聽郭琇又說:“至于朱三太子之流,不過是圖謀不軌之人,應著大理寺、刑部,明旨嚴捕,以明視聽而正
典——如此,何愁民心不穩,天下不治?”
康熙靜靜聽完了,點頭微笑了一下,莊重地坐回龍椅上,朝外邊喊道:“索額圖,你們幾個進來。叫李德全他們三個也來,聽朕發落!”
上書房大臣及武丹等侍衛、太監,因未奉聖旨,一直都在原地站著。眼見天漸暗,康熙和郭琇兀自在屋裏談論,正不知如何是好,聽見傳喚,武丹忙命人掌燈。李德全聽了康熙口風,心知不妙,可是,他人小心靈,知道獵鷹海東青,乃是康熙皇上最心愛的。而這海東青除了李德全之外,誰也喂不了。看來,今兒個要想活命,只有靠海東青了。臨進來前,悄悄將海東青右
使勁擰了一把,那海東青疼得“嘎”的一聲大叫,叫得康熙目光一跳。
康熙見衆人進來,平靜地說道:“高士奇,你來草诏!郭誘犯顔直谏,言語之間,雖多有不敬,然公忠之心皎然如月。所言過激之詞,朕不加罪——著郭琇補……都察院右都禦史之職!”一聽這話,衆人全愣了!
都察院右都禦史乃是都察院六科五道監察禦史的副長官,不但有獨立彈劾權,並且允許“風聞奏事”。就是說即或彈劾不實亦不反坐。這個職務是從一品的官級。郭琇是已革道員,降爲從五品,驟然之間連升數級,一躍爲臺閣大臣。這樣的提拔,立以來可以說是聞所未聞。明珠和索額圖不禁對望一眼,不知郭琇在屋裏說了些什麼,陡然間大蒙聖眷。高士奇也是一震,擡頭看了看康熙,忙又下筆急急書寫。
康熙一邊想,一邊口授,“……著賜單眼花翎,與六部大臣同朝列班侍候。太監李德全等三人,橫行違法,擅毆職官,咆哮公堂,謊言欺君,應即斬——”
話未說完,李德全三個人早嚇得魂不附,趴在地下搗蒜般磕頭求饒。康熙微笑道:“哼,你們犯了
法,求朕是沒用的。郭禦史既然彈劾你們,朕也只能依法而行……俗語說求人不如求自己,要想免罪得郭琇撤回原奏才成啊!”
三個人聽了,忙轉身爬過來,淚眼汪汪地看了郭琇一眼,匍匐著叩頭求饒。索額圖知道康熙的用意,見郭琇爭足了氣,便笑道:“郭大人,瞧我的薄面,撂開手,恕了這三個奴才吧!這些賤東西不懂事,倒可憐巴巴的,再說皇上的海東青,也得李德全侍候才行啊!”
郭琇被皇上突然加級晉封早已愣了。他不知所措地環顧四周,直到索額圖代爲求情,才清醒過來,挪動了一下身子結結巴巴奏道:“臣謝恩……臣焉敢……啊,不,不,不,臣並非不識擡舉,敬請皇上收回成命。臣以戴罪之身,無尺寸之功,以一言之合,蒙此大恩,恐開諸臣幸進之心,求聖上明鑒!至于李德全三人,臣在三河縣衙已經動刑杖責。又有索中堂講情,臣即免奏三人欺君之罪。”
明珠低頭想了想,上前躬身道:“皇上,郭琇所奏有理。應待郭琇立功之後,再加封賞,可免去內外臣工一些議論。”
索額圖也道:“一下子升得太高,恐怕人心難服,于郭琇也沒有好。都禦史肩負
家重任,如此輕易任命,恐臣下議皇上升降官員隨心所慾。請皇上聖鑒。”
康熙笑著起身道:“那就先讓郭琇當個監察禦史吧!其實只要考察實在,多升幾級又有何妨?明珠,你當初也不過是個小侍衛,一日之內連升七級,晉爲副都禦史。高士奇你說呢?”
高士奇笑道,“就是這個話。像郭琇這樣兒犯顔批鱗,生死不顧的人,確有古代烈臣之風、禦史品德,奴才心服之至!”
“不怕你不服,郭琇的見識不在你之下,膽量卻比你大得多!朕今日著實乏了,得歇息一下。你和郭琇參酌一下,把他剛才說的條陳擬出幾道旨意來,回京後見了熊賜履,由上書房議定,用玺明發!嗯……另外擬旨給施琅,叫他將備戰詳情奏來,若備戰已畢,即可相機下海作戰——朕急著要南巡呢!”
康熙二十二年夏天,北方多雨,南方多風,康熙督促施琅抓緊戰備。出兵臺灣的聖旨是三月份傳到的,從接到聖旨的那天起,施……
康熙大帝35 說弊政郭琇升禦史 藐欽襲施琅主中軍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