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曆史,就從文獻最少的夏代起計,每一個朝代,大抵都有些特出的女人。“特出”,指其本身的姿
美麗以及和政治的關連;任何一個朝代的美麗女人,倘若沒有強烈的政治陪襯,便不會享大名,流傳後世。
舉例來說,最古老的夏代,末代帝王桀的妻子喜;其次,商殷的纣王妻子妲己;周的幽王之妻褒姒。被列爲亡
的美女,是禍
!雖然褒姒並未使周亡,但丈夫被殺,王都東遷,人們也就含糊地將之列入亡
禍
類中。
這是中史上可考的最早的三個朝代,便已如此了。往後去,文明進化,政治權力興替間,總會有一些美麗的女人出現,組織和構成所謂的“曆史悲劇”,于是乎,有所謂“女禍”,有所謂“紅顔薄命”等等說法。
那些曆史上著名的美人,大致是少有“福壽全歸”的。長春不老的夏姬下落不明;西施是否被淹死不知道,後人珍惜一名美人,把她送給範蠡作結,聊以自慰而已;其余如楚霸王的虞美人,漢高祖的戚夫人,死得都很慘。王昭君雖然嫁得很好,丈夫死了,丈夫的兒子再娶她(不是她的兒子),一樣有崇高的地位,但在漢民族的心理上,這樣的遠托異,又總是可悲的。再往下數,曆代美女,幾乎
不了悲終。而從青春華茂到悲辛收場,有史以來,集其大成而又奇詭多變,故事流傳最廣最久的,要算唐朝玄宗皇帝的貴妃楊玉環。
我理中
曆史,以夏禹爲有史之起點,以前自然有,但只是一些傳說,完全不能稱爲史,此後,我的大劃分代爲:秦始皇帝統一中
;南北朝的大混亂;唐玄宗天寶之亂;蒙古人統治中
;孫文創中華民
。
這個大劃分,以唐玄宗天寶之亂爲中命運的轉折點。自天寶之亂以後,中
就長期向衰了,這是從文治教化整
的輝煌而言,一時的武功或疆土擴大,是不足道的。
天寶之亂,主要人物或代表人物,自應是當時的皇帝李隆基,但史家和文學家們,把天寶之亂的重點落在馬嵬坡事件上,于是,楊貴妃便成爲中曆史轉折點的代表人物。
這其實是很荒唐的,但把一個並非政治的女人來承擔有史以來最大的政治包袱,又是中
趣味——中
哲學的奧妙所在。
把這個大包袱讓楊貴妃背上,在當時就已如此了,在此,可以引二十八字爲證;唐僖宗朝宰相鄭畋有詩如下:肅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雖亡日月新;終是聖明天子事,景陽宮井又何人。
這一首詩後面十四字去掉也不妨,前面十四個字,寫盡了大唐皇朝由危亡到複興的關鍵所在:“楊妃死”,危亡的厄運解除,“肅宗回馬”,即太子李亨離開父皇而領一軍奔靈武自立爲帝,展開反攻,收複失土,中興唐皇朝。亦即“雲雨雖亡日月新”七個字所表現的,“雲雨雖亡”是楊貴妃的,“日月新”則是唐肅宗的,那意思是:楊貴妃雖然遭難但唐皇朝終于複興。
這一首詩包含的意義很廣,對楊貴妃之遭難,寄予同情——一死而中興家,死亦得所。
——中的舊詩,作得好的,常能用極少的字包括敘事和評論在內;但毛病在于這需要熟知史實的人才能了解,即以上舉鄭畋這首詩,後來被人改(或抄誤)成“玄宗回馬楊妃死,雲雨難忘日月新”,本意全失,且成俗唱了。
我引此,用以證唐朝人把本朝的興亡之際的大包袱推到楊貴妃身上。而這一段曆史,又是中史的轉型期,是以越到後來,楊貴妃所背的包袱也越大了!從夏禹開始到現在,四千零數十年間,沒有一個女人身負的包袱有如此之重大的!
平時,我們泛泛而道楊貴妃,一個美人,自霓裳羽舞至宛轉蛾眉馬前死,繁茂悲辛的故事,乃至情天長恨,屬于兒女情的,但是,擴大了來看這一個故事,所包含的實在很多。
以上是楊貴妃故事政治、曆史的方面。
而在文學上,楊貴妃其人更張廣大,自公元七五六年楊貴妃死(官定的死期)到如今,楊貴妃其人其事,成了中文學創作最大最廣的共題。
唐朝,是中史上文化、政治、經濟最發達的一朝,也是特出的有言論自由的朝代。唐朝人雖然有不少文字上和語言上忌諱,但忌諱的範圍以私人之間爲主,一般的,可以放言無忌。批評皇帝,拿皇帝的故事作詩作文,甚至講得很不堪,亦不會遭禍。在楊貴妃生前,文人對她品評有之,對楊氏家族譏嘲也有之,到她在馬嵬驿遭難後,她的故事迅速地發展成爲文學創作上的主題,並且隨著時間而更加深廣,漸漸,唐朝的文人把歌詠楊貴妃故事當作一種“考試”式的共題。白居易的《長恨歌》自然考得了古往今來的第一名。但在“長恨歌”出現之後,文人依然熱心于自這一個“共題”而孜孜不倦于“考試”,借此來練習和表達自己的史才,詩筆,議論,想象……
唐代著名的詩人李商隱,對詠楊貴妃故事是極爲熱衷者之一,李商隱所作不及《長恨歌》,李又好在字面上作評斷,而且多局限于兒女情,不過,從李商隱的作品中,卻讓我們得知了:唐人對皇家的言論自由到了可驚的寬容程度,舉例:
華清恩幸古無倫,猶恐蛾眉不勝人。
未免被他褒女笑,只教天子暫蒙塵。(華清宮)
這首詩是諷刺的,但力求在“考試”中作驚人語,結果卻不倫不類了,褒姒“使”她的王死,楊貴妃沒有“使”她的皇死,這成了什麼話?但由此可見言論自由的放任程度。另外,李商隱最出的一首詠楊貴妃的詩:“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蔔此生休……”這兩句雖沒沿襲《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的提示,但翻了新意,作爲楊貴妃在海外得知玄宗皇帝被廢被囚。這對楊貴妃逃亡到日本傳說,有進一步的傳播作用。同詩最後兩句:“如何四紀爲天子,不及蘆家有莫愁”,再加“君王若道能傾
,王辇何由過馬嵬”,那是直接批評皇帝無力護全一名女子以及“有情”的虛假,亦屬于言論自由的頂端了!更有一首:“骊山有感”詠楊妃雲:骊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
這首詩一些也不見好,但卻赤躶躶地寫出了玄宗皇帝奪取兒媳爲妻的事實,再道出壽王以後境的尴尬。詩雖然不見佳,但總是有新意在。
上面,我零亂地取了一些詩句,爲了引發楊貴妃故事的若幹特出點。
唐朝人就此完全不避諱的,楊貴妃先爲李隆基的兒子、封壽王的李瑁之妻,後來父皇取兒媳爲妻。
這是楊貴妃故事的第一階段,當中的社會道德律更變之後,有許多“衛道”之士,拼命要否定這一故事,有的人以事實俱在,無可否定,求告……
楊貴妃前 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