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古代人物傳記>楊貴妃>前 記第2小節

《楊貴妃》前 記

第2小節
中國古代人物傳記作品

  [續楊貴妃前 記上一小節]和恫嚇兼施,命人們不可提及此事,甚至搬出孔夫子,“春秋爲尊者諱”,唐玄宗是尊者,千萬不可說他這一宗亂倫的醜事啊!到了清朝,中guo自南宋以來積累起來的社會道德律,幾乎比泰山高,比長城固,如朱彜尊其人,想盡辦法來遮掩楊貴妃先事子,再事父的故事,他“考證”楊貴妃雖壽王妃,但卻是*女入宮,所以,唐玄宗雖有醜聞,並不太嚴重。

  這是可憐亦複無知的新道德保衛者的自我欺騙。唐朝人自己不以爲是違反道德律的;官文書記載,至今仍存,後人爲了後起的對婦女的道德律而大叫,其陋可知,從而也可見中guo的文化的向衰。爲此,在講故事之前,特別將它提出來。

  關于楊貴妃的婚姻,現存“唐大诏令集”(按即皇帝命令,俗稱爲聖旨的東西)卷四十,“諸王冊妃”類,及“王妃人道”類,有兩封诏令,直接提到,一封诏令,間接相關,摘要如下:冊壽王楊妃:“維開元二十三年,歲次乙亥,十二月壬子朔,二十四日乙亥。皇帝诏曰(中略)……爾河南府士曹參軍楊玄璬長女,公輔之門,清白流慶……今遣使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李林甫、副使黃門侍郎陳希烈持節冊爾爲壽王妃……”

  “同中書門下”,即是宰相。冊楊玉環爲壽王妃,有年月日可查考。冊妃,等于現在的訂婚。“冊”後,尚有不少繁文褥節(見開元禮),大約需要半年或一年才能結婚。估計:楊玉環嫁到壽王李瑁那兒,應在開元二十四年夏秋,再推遲些,或開元二十五年初春,要再遲,便少有可能了。(按:舊、新兩唐書的楊貴妃傳,對楊玉環出身,似有故意的錯亂或隱蔽,舊唐書連楊貴妃的父名都弄錯,且完全不提先嫁壽王事,新唐書主修者不敢太抹煞事實,加入先爲壽王妃語,但對楊玉環的父叔,卻蒙混過去,因爲新唐書取舊書資料,二傳皆亂采傳說,荒唐不經,不必深信。)

  壽王的qin母武惠妃,爲皇帝所極寵,她的女兒鹹宜公主嫁楊洄,據史書載:楊洄與嶽母武惠妃同謀,陷害三位皇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李隆基于開元二十五年四月,將這三個兒子廢爲庶人,隨後又賜死于城東驿。武惠妃這樣做,據說是爲她qin生的兒子李瑁奪取太子地位,這是可信的。然而,武惠妃本人,卻在同年十二月死了,死時才四十歲。史書說,武惠妃是被三位皇子的鬼祟而死的。

  至于楊玉環入宮,中間有一個轉折,並不是名義上直接由壽王妃變成貴妃的,“唐太诏令集”卷四十有“道度壽王妃爲女道士敕”,中曰:“……壽王瑁妃楊氏,……屬太後忌辰,永懷追福,以茲求度,雅志難違……宜度爲女道士。”

  此敕文不曾留下年月,但仍可以考據的:第一、度楊玉環爲女道士,必然是皇帝先和她jian好之後的事,據《新唐書》本紀第五玄宗紀,開元二十八年條下雲:“十月甲子幸溫泉宮。以壽王妃楊氏爲道士,號太真。”

  度壽王妃爲女道士敕,雖缺了年月,但參照本紀,我們可以定出:皇帝和兒媳楊氏jian好,當在開元二十八年十月(或稍早,但以十月赴溫泉宮時帶到骊山以供婬樂的可能最大)。如此,則度爲女道士的正確時間就容易考出了,李隆基的qin母窦氏(太後)死忌在正月初二。敕文中“屬太後忌辰”,當是開元二十九年的正月初二。(公元七四一)

  楊玉環做壽王的妻子,應當有三年多或四年多,結婚至四年,豈有再是*女之可能?何況,唐朝人又並不重視*女膜的。

  楊玉環入宮爲女道士(在內宮的太真觀,不是長安市的太真觀),過了四年多,才被冊立爲貴妃。

  父、子之間共妻奪妻,以“女道士”作爲過渡,說起來,也可以算避了一下,父qin娶的是女道士,並非兒媳。兒子則在這四五年間沒有正式妻子了。天寶四年(公元七四五)七月二十六日壬辰,皇帝再爲兒子壽王冊韋氏爲妃,冊韋氏爲壽王妃诏,亦存,同見“唐大诏令集”卷四十,皇帝爲兒子再冊妃後,八月六日壬寅,即冊楊太真爲貴妃。兩冊時間頭尾在內共十一日。雙重喜事來得也真快。

  楊貴妃入宮問題,自南宋末年起,就成了中guo曆史、文學、乃至社會上的大問題,衛道之士,竭盡心智要縫補一個古人的*女膜。以現代觀念看,這是很無聊之事,但在過去六百年間,此事關系社會風教,大得很。

  南宋以後,中guo女人裹小腳,等于半廢了二分之一的人口,而更重要的是:中guo的知識分子也自行在思想上裹小腳,使中guo長期不能進步,這是因,而此因又可以說出在楊貴妃的身上。

  除了政治包袱之外,楊貴妃又背上了一個社會道德的包袱。

  在此,先交代了屬于正派的有關楊貴妃的大事,這屬于嚴肅和沈重的一面。下面,我再作一篇引言,講講馬嵬坡事件的來龍去脈。讀者們將來看故事,可以有一個概念,同時,也輕松一些,把楊貴妃可能沒有死而逃到海外說一說,考一考,事屬渺茫無稽,但很有趣,至少比使楊貴妃背著上面所說的包袱爲幽雅和風趣一些。

  

二、馬嵬事變和楊貴妃生死之謎

  中guo文學史上傑出的、傳播最廣和久遠不衰的敘事長詩:《長恨歌》,作者白居易以楊貴妃的故事串連成此巨製,他寫楊貴妃在馬嵬坡事變時: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這是文學作品上記楊貴妃的死,是記實。只小有考證上的錯誤:楊貴妃死于馬嵬驿時間爲:天寶十五載(即至德元載,公元七五六)六月丁酉(十五日),其時,天子只四軍,據舊唐書玄宗皇帝紀:“六月壬寅(二十日)次散關,分部下爲六軍。”

  “六軍”是在楊貴妃死後五日才建製的。馬嵬坡事變,只可稱“四軍不發”。不過,文學作品上這樣的小誤,實無損記實,因爲有不少專家編著的史書,如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也一樣系錯了時間,甚至,連舊唐書本身,也前後錯記,六軍建製,玄宗紀系時和肅宗紀系時亦各記一日。

  我先引白居易的《長恨歌》,那是爲了簡單明白,只用十四個字注出了楊貴妃之死。

  舊唐書本紀第九,記馬嵬兵變:“……丙辰(按:辰應爲申字之誤)次馬嵬驿。諸衛頓軍不進,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奏曰:‘逆胡指阙,以誅guo忠爲名,然中外群情不無嫌怨,今guo步艱阻,乘輿震蕩,陛下宜徇群情爲社稷大計,guo忠之徒,可置之于法。’會吐番使二十一人遮guo忠告訴于驿門,衆呼曰:‘楊guo忠連蕃人謀逆。’兵士圍驿四合,乃誅楊guo忠,衆方退。一族兵猶未解,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諸將既誅guo忠,以貴妃在宮,人情恐懼。’上即命力士賜貴妃自盡……”新唐書本紀第五,記馬嵬兵變雲:“……丙……

楊貴妃前 記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前 記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