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帝的指紋第一章 秘境的地圖上一小節]來風。古代航海技術的證據,大部分被學者斥爲神話,但我們在這裏提出的證據卻不是輕易可以推翻的。我們的證據顯示,以往發現的那些證據現在必須重新提出來,讓學者以開放的心重新加以評估④。
盡管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 )強力支持哈普古德的推論(見下文),而且,連美地理學會會長約翰·萊特(john wright )也承認,哈普古德“提出了亟待學界驗證的假設”,但是,至今仍未有學者對這些神秘的早期地圖,進行深入的科學研究。哈普古德在學術界的同仁,非但不曾贊揚他在人類文明研究上的貢獻,反而刻意打壓他。直到逝世之前,他的觀點和研究工作備受譏刺,而這些批評往往是“尖刻的、瑣碎的,禁不起事實的檢驗,回避了真正的問題”⑤。
愛因斯坦觀點
已故的查爾斯·哈普古德教授,生前在美新罕布什爾州基思學院講授西方科學史。他既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古代史學者。然而,他的研究卻對世界曆史和地質學産生極大的沖擊。他的成就應該會受到後人肯定。
愛因斯坦早就看出這點,所以,他破例爲哈普古德在1953年寫的一本新書作序。這年也就是哈普古德對皮端·雷斯地圖展開調查之前的幾年。在序文中,愛因斯坦指出:
我經常接到各方人士來函,要求我對他們尚未公開發表的論點和觀念提出一些看法。當然,這些觀念和論點大多缺乏科學根據。然而,接獲哈普古德教授的第一封信時,展讀之下卻讓我大爲振奮。他的論見雖然簡單,卻極富創意;如果能找到確鑿的證據,他的觀點必將對地殼的曆史研究産生極爲深遠的影響⑥。
哈普古德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其實是一個全球的地質理論。他試圖解釋,南極大部分地區,直到公元前4000年,爲何能一直保持無冰狀態。此外,這本書也探討地球科學其他許多異常現象。哈普古德的論點簡述如下:①、南極大陸並非一直被冰雪覆蓋,在某個時期它的氣候曾經比現今溫暖得多。
②、當時這塊大陸氣候溫暖,因爲在那個時候它的地理位置並不在南極,而是在南極以北大約20o0英裏。換言之,當時它的位置是在“南極圈之外的溫帶,或溫帶和寒帶之間的地區”。
③、在一種名爲“地殼移置”(earth -crust displacement)的地質機製(plate -tectonics )運作下,這塊大陸轉移到目前所在的位置,進入南極圈之內。這個機製不同于結構地質學上所謂的“大陸漂流”(continental drift )。它指的是:地球的整個外殼“有時可能移換,如同一只橘子的表皮,松俄後就會整個的移動”。
④、根據哈普古德的推測,“地殼移置”造成南極洲向南移動後,這塊大陸逐漸變冷,地上形成的冰層口愈擴大,經過幾千年的時間演變成今天的模樣。
支持這個激進觀點的進一步證據,羅列在本書第8 部各章。在這兒,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正統地質學家到現在還不肯接納哈普古德的理論,盡管他們一直無法提出有力的反證。哈氏的觀點引起太多問題。
其中最重要的問題是:有哪一種地質機製,能對地表的岩石圈産生如此強勁的沖擊,以致引發規模如此龐大的地殼移置?
讓我們聽聽愛因斯坦如何解答這個問題:
在南、北極地區,冰雪不斷累積,分布並不均勻。地球的運轉使這一堆堆分布不均勻的冰雪産生變化,從而引發出一離心的動力,傳送到地球僵硬的表層。以這種方式産生出來的離心動力,能量會日漸增強;當它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就會使地殼松
,開始移動……⑦
令人驚異的是,皮瑞·雷斯的地圖似乎蘊含一些間接證據,支持哈普古德提出的理論:地殼突然南移之後,南極洲部分地區才開始形成冰層。更重要的是,由于這樣的一幅地圖只有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才有可能繪製成,我們不得不對人類文明的曆史重新加以考量。根據一般學者的看法,公元前4000年之前根本不可能有文明存在。
簡單地說,對人類文明的起源,學術界的共識是:●文明最初發源于中東地區肥沃的新月形地帶。
●文明發源于公元前4o00年之後,在最早的真正文明(兩河文明和埃及文明)出現時達到一個頂點,時爲公元前3000年左右。隨後出現的文明,崛起在印度河流域和中。
●大約15o0年後,與世界其他地區隔絕的南北美洲,獨立地發展出一個文明。
●在舊世界,自從公元前3000年以來(在新世界,自從公元前大約1500年以來),文明穩定“演進”,變得愈來愈複雜、精致和豐富。
●因此,相對于今天的人類文明,所有古代文明(以及它們的各種成就)只能算是原始的玩意兒(中東古代天文家對上天的敬畏,違反科學的精神,而埃及的金字塔只不過是“原始工程師”的作品)。
皮瑞·雷斯地圖所蘊含的據證,卻跟以上所有論點發生抵觸。
神秘的繪製技術
在他那個時代,皮瑞·雷斯可是鼎鼎有名的人物;他在曆史上的身分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身爲奧斯曼土耳其帝海軍將領,他曾參與16世紀中期無數次海戰,功業可謂十分彪炳。此外,他也是公認的地中海區域地理專家,著有航海指南《基達比·巴裏耶》(kitabi bahrive)一書,對愛琴海和地中海的海岸、港口、
流、淺灘、碼頭、港灣和海峽,描繪得頗爲詳盡。盡管勞苦功高,他卻失寵于主子,于公元1554或1555年被問罪斬首。
皮瑞·雷斯于1513年繪製地圖所使用的藍本,原來極可能收藏在君主坦丁堡的帝圖書館——據說,這位海軍上將享有特權,可以隨意取閱圖書館收藏的所有資料。這些原始地圖,當初可能取自更古老的學術中心,如今下落不明。皮瑞·雷斯繪製的那幅地圖,直到1929年才在君士坦丁堡的故宮圖書館被發現。這幅地圖繪在一塊羚羊皮上,卷成一卷,放置在塵封的書架上。
失落的文明留下的遺産?
誠如歐爾梅耶中校在1960年回複哈普古德教授的信中所承認的,皮瑞·雷斯地圖描繪的是“冰層下的地形”,也就是南極洲穆德後地被冰雪遮蓋的真正面貌。自從公元前4000年,穆德後地被冰層覆蓋以來,世人就無緣一睹她的真面目。直到1949年,英和瑞典組成的一支科學考察隊抵達南極,對穆德後地展開全面的地震調查,她的面紗才被揭開。
如果皮瑞·雷斯是唯一接觸到這種“異常”資訊的人,他所畫的地圖也就不值得重視。我們大可以嗤之以鼻:“表面看來也許意義重大,但說穿了,也許只是個巧合而已。”然而,在當時,這位土耳其海軍上將並不是唯一擁有這種神秘地理知識的人。至于這種知識如何從一個民族傳播到另一個民族,從一個時代流傳到另一個時代,哈普古德教授已經說得很清楚,我們就不必費心猜測了。不管流傳的過程如何,事實是:有好些製圖者曾經接觸過同樣的奧秘。
難道說,這些畫地圖的人,在不知不覺中,都曾經分享過一個消失無蹤的文明遺留下來的豐富科學知識?有沒有這種可能呢?
注釋:①收錄于哈普古德著(古代海王的地圖),243 頁。charles h .hapgood frgs,maps of the ancient sea kings ,chilton books ,philadelph and new york,1996.p .243 .②一般曆史學家認爲,公元前觀4000年之前,地球上不可能有這樣的文明存在。
③見《古代海王的地圖》修訂版作者序。maps of the ancient sea kings (evised edition),tunstone book ,london,1979,preface .④同上。
⑤同上,緒論。
⑥愛因斯坦于1953年爲哈普古德《移動的地殼:探索地球科學的一些根本問題》所寫的序。einstein‘s foreword to charles h .hapgood ,earth”s shifting crust :a key to sonme basic problems of earth sci ence ,pantheon books,new york,1958,pp.l ~2 .⑦(移動的地殼)愛因斯坦序,第1 頁。
……《上帝的指紋》第一章 秘境的地圖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二章 預見南極大陸”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