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科幻小說>外國科幻>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九章 回到過去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九章 回到過去

外國科幻作品

  ●埃及基沙。1993年3 月16日,下午3 點半。

  我動身離開大金字塔時已是下午。順著昨夜到此地的來時路,我和桑莎回頭從北面朝東,然後沿著東面朝南,經過一些瓦礫和零散的古墳,終于來到基沙高地上一塊朝東南傾斜、被砂岩覆蓋的石灰岩臺地。

  這斜坡緩和的臺地的最下端,也就是離開大金字塔約莫半公裏的臺地西南角,便坐落著由岩石削成的獅身人面像。獅身66英尺高、240 英尺長,而人面則有13英尺8 英寸寬的這個大雕像,爲世界上最大,也可能是最有名的石像。

  人面獅身,仰望天際,無情如日①。

  我從西北方朝著獅身人面像的方向走去,必須經過第二金字塔與被稱爲卡夫拉河岸神殿(valley temple of khafre)之間的一條古道,順道進入神殿一遊。河岸神殿坐落在離大獅身人面像以南僅50英尺,也就是在基沙古迹群的東端,是一棟極不尋常的建築。

  按照一般的說法,河岸神殿其實建築在卡夫拉王即位前許久。19世紀的學者一致認爲,神殿在有文字曆史以前便已存在,與埃及王朝並沒有任何關系。但是後來這種說法又被全盤推翻,因爲後人在神殿的附近發現了好幾座卡夫拉的雕像,雖然大部分都被嚴重破壞,但仍然有一座相當完好,頭下腳上地被埋在前堂下深層chu。從這座堅硬如寶石般的閃綠石爲材料的雕像,我們仿佛看到第四王朝的法老卡夫拉坐在王位上,沈穩地凝視無限的未來。

  發現新雕像後,古埃及學者又提出了一套理論,發表後立刻銳不可當,令人無言以對。他們聲稱由于河岸神殿中挖掘出卡夫拉的雕像,因此神殿必爲卡夫拉所建。連向來明理的弗林德·培崔斯比也表示:“由于在神殿中惟一能找到顯示年代的文物爲卡夫拉的石像,使我們不能不認定此建築物是在卡夫拉王時代建築而成的,而無法想象它是由更古老時代的人建造完成後遭卡夫拉占爲己有。”

  何以無法想象?

  在整個埃及的王朝曆史中,有太多法老占用先人的建築。有的時候,連原始建築者的記號都被抹去,而換上占用者的記號。我們沒有理由假設卡夫拉故意想與河岸神殿維持距離,不將自己的名字與神殿相連,尤其如果這座神殿與過去的統治者沒有關系,卻與將古埃及文明帶至尼羅河低地的遠古神話,和神話中主管“萬物之神”的神明相連的話,我們更有理由相信卡夫拉王願意創造自己與神殿之間的關聯xing②。與古代的神力沒有特別關系的卡夫拉王,必定覺得將自己美麗的等身大石像永遠地保存在這神殿中,也能爲他帶來永恒的益chu。神殿中,以河岸神殿與複活之神歐西裏斯(每個法老都以死後能追隨他爲目標)的關系最深③,因此如果我們將卡夫拉把自己的石像放在神殿中,爲的是象征xing地加強他與歐西裏斯的關系,便更容易讓人理解了。

  巨人的神殿

  通過古道後,我選擇了一條要經過瑪斯塔巴(mastaba )古墳群的碎石路,往河岸神殿的方向走去。瑪斯塔巴是一塊似板凳的石臺,爲第四王朝的低位貴族及神職人員專屬的墓地(現代阿拉伯語中,瑪斯塔巴即“板凳”之意,而這墳墓群也因此而得名)。我沿著神殿的南牆曲行,不禁聯想起神殿和大金字塔一樣,也是坐北朝南(誤差僅圓弧的12分)。

  神殿的基座爲正方形,每邊長均爲147 英尺,但由于它建築在一個西高東低的斜坡高臺上,所以雖然西南的牆壁高僅20英尺多一點,但東面牆壁的高度卻超過40英尺。

  從南面望去,神殿呈楔型結構,強而有力地蹲踞在一塊高地上,但是走近仔細觀察後,它映在現代人眼中的,卻是一些奇異、無法解釋的特征,想必在古埃及人眼中,它也應該同樣地奇異、無法解釋。首先,不論內外,神殿中沒有任何碑文或裝飾。關于這一點,河岸神殿可以和基沙高地上其他幾個同樣無法辨識年代的重要建築物,如幾個大金字塔(以及阿比多斯地方的神秘建築物歐希裏恩[osireion],本書下一章中將有更詳細的解說)相提並論,但是除此之外,它與所有典型的、知名的古埃及藝術和建築,都迥然不同。所有古埃及建築中,都有豐富的裝飾以及大量的碑文。

  河岸神殿另外一個重要的特征在于,整個建築物都是用異常巨大的石灰岩石塊堆積而成的。大部分的石塊的長、寬、高約爲18×10×8 英尺,但是有的卻大到30×12×10英尺。每個石塊的重量都超過200 噸,相當于一個現代柴油火車頭的重量,而一座建築物所用的石塊何止數百④。

  這種現象豈非不可思議?

  但是古埃及學者似乎並不覺得有任何不可思議之chu。幾乎沒有人對石塊之大,或古埃及人如何將這些巨石堆積起來,提出深入的評論。在前面章節中我們也提過,大金字塔王殿所用的石塊,每塊的重量達70噸,相當于100 部家庭用汽車堆在一起。古埃及學者對這一點根本見怪不怪。因此,河岸神殿內的巨石未能引起他們的好奇,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是,那些石塊之大,的確非比尋常,反映出不僅是另外一個時代,而且另外一種價值觀,一種生于現代的我們無法理解的審美觀、對結構的關切,以及對事物規模的感覺。例如,現代人絕對無法理解,當時的人爲什麼會堅持用這些重達200 噸的粗壯石塊來建造神殿,而不在堆積前,先將石塊切割成10、20、40,甚至80塊比較小而且比較容易chu理的小石塊?爲什麼,在用其他比較簡單的方法也可以達到同樣視覺效果時,他們卻堅持以最困難的方法建造?

  而且,古代建築者是以什麼方法,將巨石舉離地40英尺之上的?

  目前世界上僅有兩部地上用大型吊車(crane ),可以吊起河岸神殿巨石般的重物。即使在營造科技發達的今天,這兩部巨大産業機械的吊車臂長達220 英尺,機身上更需壓上160 噸的相對重量,以防止吊車將巨石吊起後往前翻倒。而且,啓動吊車吊起巨石前,必須先召集20名專業技術工人,並施以6 星期的訓練,才能上陣cao作吊車⑤。

  換句話說,即使在所有現代科技與工程知識的輔助下,人類今天仍幾乎無法將一個200 噸重的物品吊上空中。但是,基沙高地的建造者們,卻如家常便飯一般,輕易地將巨石作爲建築材料,蓋起一座大神殿來。他們是如何辦到的⑥?

  我往河岸神殿下方的南牆走去,意外地發現巨大的石灰岩石塊不僅大得不可言喻,而且以各種角度排列在牆壁上,形成一個拼圖般的圖案,而且圖案本身,與秘魯薩克……

上帝的指紋第三十九章 回到過去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第三十九章 回到過去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