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科幻小說>外國科幻>上帝的指紋>第四十七章 獅身人面巨石第3小節

《上帝的指紋》第四十七章 獅身人面巨石

第3小節
外國科幻作品

  [續上帝的指紋第四十七章 獅身人面巨石上一小節]

  “我們認爲那裏有不少東西的年代都比現在認定的要古老,”他告訴我,“不止河岸神殿,還有山丘上的葬祭殿(mortuary temple)和曼卡拉遺迹群,還有卡夫拉王的金字塔……”

  “和曼卡拉王的遺迹群有什麼關系?”

  “有葬祭殿。我要聲明,我在金字塔前面附加法老的名字,只因爲傳統上我們都這麼稱呼這些金字塔,是爲方便起見……”

  “好吧。你的意思是說,那些金字塔都有可能和獅身人面像一樣古老嗎?”

  “很難說。在金字塔現在所在的位置上,以前有過別的什麼東西——從幾何學上考慮,我們應該可以這麼說。獅身人面像是整ti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從這個角度來看,卡夫拉金字塔可能是最有意思的,因爲它是分兩階段建造完成的。也許你已經注意到了,它們的底部是由好幾層的巨石塊堆積而成的。石塊的形式,與河岸神殿的巨石非常類似。但在這個基礎上所建造而成的金字塔其他部分,不但石塊的ti積比較小,而且形狀和精密度都不及下面部分。很顯然它是經過兩階段建造完成的。從基礎部分的巨石,我們可以認定它一定完成于比較早的年代——很可能是與獅身人面像同一年代,而上半部分則是在比較後期——不過也不一定到卡夫拉王那麼後面的時期才建的。這些事情,越調查就越複雜。例如,或許這地帶曾經出現過一個過渡xing的文明。這種假設與埃及古代的金字塔經文中的故事不謀而合。根據經文的記載,過去曾經有過兩個非常長的時期:第一個是神明,也就是奈特魯統治埃及的時期;第二個則是賢蘇荷,也就是荷羅斯的同伴們(companions of horns )統治的時期。問題就這樣越滾越大。所幸的是,底線一直都很單純:我們要證明的是,獅身人面像不是卡夫拉建的。地質學證明,它在那以前很久、很久以前,便已經建成……”

  “但是古埃及學者並不接受這個說法。他們提出很多反對的論調,至少其中一個,馬克·列那教授便曾反駁你道:如果獅身人面像是在公元前10000 年前便建成的話,那個文明的其他相關部分在哪裏?也就是說,他們要你提出那個失落的文明,除了在基沙高原上建起幾座大建築物以外,其他存在的證據。關于這一點,你怎麼說?”

  “首先,我們看看基沙以外的建築。你剛才從阿比多斯的歐希裏恩來。我們認爲那個令人驚歎的建築物也和獅身人面像有關。但就算沒有歐希裏恩,沒有其他任何證據,我也不擔心。我的意思是,在沒有在進一步證據上大做文章,並用它來逃避獅身人面像正確年代的爭論,這種態度是不合理的。我好有一比,這就好像有人對曆史上第一個環繞世界一周的麥哲倫說:”除了你以外,還有誰環繞過世界一周?既然沒有,世界當然是平的。‘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另外我還有一個比喻,就像1838年,恐龍骨第一次被人挖掘出來後,有人說:“只發現一根,但其他的骨頭在哪裏?既然沒有,當然世界上就沒有所謂巨大的絕滅動物了。’過了一陣子,比較多的人了解,那根骨頭只可能是恐龍骨,而不是其他動物的骨頭以後,不出20年,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開始擺放恐龍骷髅。獅身人面像的事情也是一樣。現在還沒有往正確的方向,到正確的地方找資料。我非常確定,一旦有比較多的人往正確方向思考後,很快會出現更多的證據——例如,沿著離開現在尼羅河數英裏之遙的古代尼羅河畔,或在上一個冰河期爲幹地的地中海底,必定會有更多的證據。”

  傳承之謎

  我問魏斯特,爲什麼古埃及學家和考古學者,這麼不願意考慮獅身人面像會是解開一段人類被遺忘的曆史之鑰。

  “我覺得,可能是因爲他們已被嵌在直線的人類文明發展模式,無法自拔。他們難以相信,早在12000 年前,這個世界上便曾出現過比現代人更成熟的人。地質學已經證明了獅身人面像建造的年代。建築獅身人面像的技術,有很多地方今天的人類仍無法辦到。這事實與我們對文明與科技以直線向前發展的信念完全不相符。即使使用現代最先進的科技,仍有很多作業是無法辦到的。如果只是雕刻一座獅身人面像的話,還不是什麼太困難的事,只要有足夠的雕刻師傅,就算要建一個1 英裏長的雕刻物,並沒什麼困難的。困難的地方在于技術上,如何將石頭切開,將獅身人面像與地盤分離,並將切開來的石頭,運到好幾百英尺以外的地方,建起河岸神殿……”

  我倒從來沒有聽過這種說法:“你是說,河岸神殿石牆上的200 噸大石塊,是從獅身人面像的附近切取來的?”

  “毫無疑問。在地質學上,它們屬于從完全相同的石層中切割出來的。將石塊切出後,運到神殿的旁邊……至于使用什麼方法搬運的,還堆砌成40英尺高的外牆,就只有天知道了。我說的還是石灰岩塊,而不是鋪設在表面的花崗岩石覆面板。花崗岩是後來加上去的,可能是在卡夫拉的時候。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牆壁中央的石灰岩石塊,會發現上面的侵蝕痕迹,和獅身人面像上的非常類似。所以獅身人面像和河岸神殿的中心建築是在同一個時間,由同樣的人——不論是誰——所建成的。”

  “你認爲那些人和後來的王朝埃及人,互相有關聯嗎?在《天空之蛇》中你認爲,這些人必定傳承了一些前人的遺産。”

  “那只是一個想法。從我們的調查中惟一能非常確定的便是,獅身人面像非常古老,當時埃及必定已經有高度開發的文明,能夠主導如此大規模的建築工程。但後來雨下得非常厲害,經過幾千年後,在同一個地方,突然又無中生有地冒出來一個製度完整、豐富的法老文化。我們現在能確定的就這麼多。至于古埃及所擁有的知識,是否與獅身人面像建造時的文化相同,這個我就不敢說了。”

  “你想有沒有可能,”我開始臆測,“建造獅身人面像的那個文明的基地其實並不在這裏,或不是從這裏——埃及——發展出來的。那個文明的人故意將獅身人面像放在埃及,作爲記號或駐外地點……”

  “非常有可能。或許獅身人面像對那個文明而言,就好像阿布辛貝神殿(abu  simbel,位于努比亞)對于王朝文明。”

  “那個高度文明,因遭受不明原因的大災害而被消滅。當時,他們成熟的知識遺産卻傳承了下來……因爲有獅身人面像,所以他們知道埃及,他們知道這個地方,知道這個guo家,和這片土地有了關聯。也許在文明絕滅時,有人存活了下來,那些人來到了這裏……你覺得這種想法如何?”

  “是一種可能xing。再回到神話和傳說,其實世界有很多地方都有‘經過一場浩劫後,只有少數人殘存’的故事,例如類似諾亞方舟的故事,在世界各地的文明中均重複出現。要我來看,這中間最大的問題便在于傳承的過程:獅身人面像建造的時代以後,經過了好幾千年,王朝時代才開花結果。知識是如何從上一個時代傳達給下一個的?理論上來說,我們應該是碰到了死胡同了,對不對?知識理當要長期保存,從一代傳達給下一代不可,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是,我們也知道傳說也是經過多少世代,口口相傳,就這麼傳承了下來。事實上,口語的傳達,比書寫傳達更確實可信——因爲語言,作爲口中說的話,永遠都用的是最合乎那個時代的語句表現……經過了5000年,仍然能夠保持原來的形式。所以,知識是可以傳承的——例如利用秘密結社,或宗教的一個流派,並經保留,一直到它再度開花結果爲止。重點在于,由于問題是如此的複雜而重要,我們不應該輕易打發掉任何的可能xing,即使表面上看起來愚蠢、瘋狂的可能xing,也應該先小心仔細調查,再決定是否要否定它。”

  附議

  魏斯特在路瑟,是爲了領導一群人研究埃及的聖地。第二天一大早,他和他的學生就去了亞斯文(aswan )和阿布辛貝。桑莎和我則繼續往北行,逐漸接近基沙和金字塔及獅身人面像的神秘。下一站,我們要在基沙與考古天文學家波法爾見面,並將發現他的星座研究與地質學證據有驚人的互補作用,證明基沙的古老。

  注釋①《神聖的科學》,96頁。

  ②“我們將研究結果做成一份節錄,交給了美guo地質學會,該學會在聖地亞哥開年會時,也邀請我們去發表報告。全球各地的地質學家都來到我們展示的小攤前來,觀看我們的展覽。他們感覺很疑惑。至少有一、二十相關學科的專家提供了他們的建議,表示願意幫忙。也有一些地質學家看了以後,一笑置之。更有的說不出話來,因爲在兩個世紀的研究中,竟然沒有一個古埃及專家或地質學家,曾經想到情勢是因shui,而不是風沙而起。”《天空之蛇》,229 頁;《獅身人面像的秘密》(mystery  of the  sphinx)美guoguo家廣播網(nbc )電視節目,1992.

  ③美guo先端科學協會1992年度辯論:獅身人面像多古老?

  ④“在仔細研究自己的草稿、筆記、大量數字等以後,我的結論與最早的直覺反應差不多:兩個作品代表兩個不同的人。尤其是臉部的比例、正面的角度等,讓人覺得獅身人面像並非卡夫拉。如果古埃及人有他們在其他作品中所展示的高度技巧,和表達景象的能力的話,那麼這兩個藝術品所要表達的更不會是同一個人物了。”多明哥,引用于《天空之蛇》的敘述,232 頁。

……

《上帝的指紋》第四十七章 獅身人面巨石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四十八章 測量地球”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

▷ 繼續在線閱讀《上帝的指紋》第四十八章 測量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