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帝的指紋第四章 飛翔的兀鷹上一小節]硬扯在一起,稱之爲“納茲卡文化”。在他們看來,納茲卡人只不過是一個原始部落,莫名其妙地發展出一套精細老練的藝術表現技巧,然後就從秘魯消失。好幾百年後,他們的繼承者——西方人比較熟悉的印加人——才出現在秘魯的土地上。
“原始的”納茲卡人,在文化上究竟有多成熟?他們的知識准到底有多高,以至于能夠在秘魯高原上留下規模龐大、氣象萬千的藝術傑作?首先,我們似乎可以確定的是,納茲卡人精于觀察天象。根據芝加哥“艾德勒天文館”(adler pane tarium)天文學家菲麗絲·皮魯格博士(dr.phillis pitluga )的研究,納茲卡人稱得上是相當優秀的天文學家。在電腦協助下,皮魯格博士對納茲卡高原上的星象圖形展開密集研究,結果作出這樣的推論:那幅有名的蜘蛛圖形所顯示的,實際上是獵戶星座(orion )的形狀,而連接這個圖形的筆直線條,作用在于追蹤獵戶星座三顆明星的行徑③。
皮魯格博士的發現所蘊含的意義,我們將在下文中詳加探討。這兒,我們必須特別指出:納茲卡的蜘蛛圖形也精確地描繪出一種學名爲“節腹目”(ricinulei )的蜘蛛的形狀。這種蜘蛛十分罕見,全世界只有亞馬遜河雨林中最偏遠、最隱秘的地區才找得到它。“原始的”納茲卡藝術家,如何穿越高聳險峻的安第斯山脈,進入亞馬遜河流域,以取得一定節腹目蜘蛛作爲樣品?更讓人納悶的是,他們爲什麼不辭勞苦,千裏迢迢去抓一只蜘蛛?他們沒有顯微鏡,爲什麼能夠精細描繪出一只蜘蛛的身結構,尤其是位于右腳末端的生殖器官?
納茲卡高原的圖形充滿這類奧秘;除了兀鷹之外,它所描繪的鳥獸幾乎沒有一種是土産的。一如亞馬遜河蜘蛛、鯨和猴子在這個沙漠環境中,顯得格格不入。有一個圖形描繪伸出右手、瞪著滾圓的眼睛、腳上穿著厚重靴子的男人,這個人長相奇異,怎麼看都無法確定他究竟屬于哪一個時代或民族。其他圖畫展現的人也同樣奇特:頭上圍繞著燦亮的光環,模樣宛如來自外星的訪客。在
型上,納茲卡圖畫所描繪的鳥獸也龐大得驚人:蜂鳥身長165 英尺,蜘蛛身長150 英尺,兀鷹從呼到尾羽幾乎長達400 英尺(鹈鹕在
型上也不遑多讓)。尾巴如今被泛美公路切成兩半的蜥蜴,身長617 英尺。納茲卡高原上的圖形,幾乎每一幅都稱得上規模宏大,而且,全都是使用艱難的方法製作——以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小心翼翼描繪出一個動物的輪廓。
類似的精細手法也顯現在幾何圖形上。有些圖形采用的直線超過5 英裏長,看起來如同古羅馬的公路,穿過沙漠,伸入幹涸的河,翻越亂石坡,從頭到尾保持筆直。
這種精確度雖然有點不可思議,但也勉強可以理解。最讓人驚異的反倒是那些動物圖形。當時沒有飛機,不能從空中檢視創作的進度,藝術家如何完成如此龐大,如此完美的圖形?站在地面上觀看,這些圖形只不過是按刻在沙漠上的一條條雜亂無章的溝痕。只有從數百英尺的高空俯瞰,我們才能看到它的真正形貌,而附近並沒有一座山丘提供這樣的觀景點。
製作線條和地圖的人
我搭乘飛機翺翔在這些線條上,探索其中蘊含的意義。
駕駛飛機的羅道夫·艾裏亞斯(rodolfo arias )剛從秘魯空軍退役。開了半輩子的噴氣戰鬥機,他嫌這架西斯納單引擎小飛機速度太慢,死氣沈沈的,如同一輛裝上翅膀的計程車。我們已經飛回納茲卡機場一次,打開機艙的窗子,讓我的夥伴桑莎(santha)以垂直的角度,拍攝地面上那一條條謎樣的溝紋。這會兒,我們嘗試從各種不同的高度獵取鏡頭。從兩三百英尺的空中俯瞰,平原上那幅亞馬遜蜘蛛圖形仿佛活了起來,張牙舞爪,飛騰到空中將我們一口吞噬。在500 英尺的空中,我們同時看到了好幾個圖形:一只狗,一棵樹,一雙怪異的手,一只兀鷹,好些三角形和不等邊四邊形。飛到1500英尺的高空時,地面上那些龐大的動物圖形倏地縮小了,變成一堆堆散布各的小圖案,周遭環繞著巨大的、雜亂的幾何圖形。從高空鳥瞰,這些圖形不再像機場跑道,反倒像巨人鋪築的道路,以各種形狀和角度縱橫交錯地穿越過高原。乍看之下,真教人眼花缭亂。
地面不斷後退,我們愈飛愈高,視野愈來愈開闊。俯望腳下那一條條镂刻在高原上、有如楔形文字般的溝痕,我心裏想,製作這些線條一定需要某種“方法”。我想起居住在納茲卡高原,自1946年以來就一直研究這些線條的數學家瑪麗亞·雷施所做的評論:這些幾何圖形使我們想起某種密碼:相同的字有時用大寫字母書寫,有時用小寫。有些線條的組合尺寸雖然相差極大,形狀卻十分相似。所有的圖形都具有若幹基本的要素……④搭乘顛簸搖蕩的小飛機盤旋在高空中,我忽然想起,直到20世紀人類學會飛行後,納茲卡線條圖形才開始被正確地辨識出來。16世紀末葉,名叫路易土·狄蒙松(luis de monzon)的地方行政司法長官,是第一位眼看到這些神秘的“沙漠印記”的西班牙人。他不但帶回目擊報告,也搜集了跟納茲卡圖形有關的“維拉科查人”各種奇異傳說⑤。然而,直到1930年代,秘魯首都利馬(lima)和南部城市亞雷奇帕(areguipa)之間的定期班機通航後,世人才蓦然發現,全世界規模最大的平面藝術作品,竟然存在于秘魯南部的荒原。航空工業的發展,讓凡人飛上天空,像諸神一樣俯瞰世人前所未見的一幅幅炫奇、美麗的圖畫。
羅道夫駕駛西斯納小飛機,繞著地面上的猴子圖案盤旋一周。這只形龐大的猴子,是由一連串謎樣的幾何圖形構成的。如此設計出來的圖樣,給我一種難以言喻的詭異感覺:它看起來十分複雜,可是,不知怎的,卻具有一種魅人的、近乎邪惡的力量,使人忍不住盯著它看。猴子的整個軀
是用一根連綿不絕的線條描繪成。這根線條蜿蜒攀上階梯,翻越金字塔,鑽過一系列鋸齒形的障礙,進入一座螺旋狀的迷宮(猴子的尾巴),最後轉化成一連串星形的曲線。這個圖形如果畫在在在一張紙上絕對是一幅曠世傑作,可是,這裏是納茲卡沙漠(在這兒,他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大手筆、大規模的),而這只猴子的身
至少400 英尺長、300 英尺寬……
製作這些線條的人,就是製作地圖的人嗎?
爲什麼他們會被稱做“維拉科查人”呢?
注釋:①莫裏森與霍金斯教授《通往諸神之路》,21頁。tony morrison with professor gerald s.hawking ,pathways to the gods,book club associ ates,l0ndon,1979,p .21.亦見魏斯伍德編《秘境地圖集》,100 頁。jennifer westwood,ed,the atlas of myterious places ,guild publish ing ,l0ndon,1987,p 、100.
②《通往諸神之路》,21頁。
③筆者曾于信函中和皮魯格博士討論這個問題。
④瑪麗亞·雷施《沙漠中的奧秘》,58頁。maria reiche,mystery on the desert,nazca ,peru,1989,p .58.
⑤1586年,狄蒙松擔任納茲卡附近魯卡納斯(rucanas)和索拉斯(saras )地區的行政兼司法長官(corregidor)。見《通往諸神之路》,36頁,以及《秘境地圖集》,100 頁。
……《上帝的指紋》第四章 飛翔的兀鷹在線閱讀結束,下一章“第五章 古印加人的蹤迹”更精彩的內容等著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