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摩:
今晨匆匆草了一封信,已付郵了。午餐時把《詩刊》細讀,覺得前信所說"《詩刊》作者心靈生活太不豐富"一語還太籠統。現在再申說幾句。
我以爲詩底欣賞可以分作幾個階段。一首好的待最低限度要令我們感到作者底匠心,令我們驚佩他底藝術手腕。再上去便要令我們感到這首詩有存在底必要,是有需要而作的,無論是外界底壓迫或激發,或是內心生活底成熟與充溢,換句話說,就是令我們感到它底生命。再上去便是令我們感到它底生命而忘記了--我們可以說埋沒了--作者底匠心。如果拿花作比,第一種可以說是紙花;第二種是瓶花,是從作者心靈底樹上折下來的;第三種卻是一株元氣渾全的生花,所謂"出芙蓉",我們只看見它底枝葉在風中招展,它底顔
在太陽中輝耀,而看不出栽者底心機與手迹。這是藝術底最高境界,也是一切第-流的詩所必達的,無論它長如屈子底《離騒》,歐陽修底《秋聲賦》,但丁底《神曲》,曹雪芹底《紅樓夢》,哥德底《浮士德》,囂俄底《山妖》(satyre)或梵樂希底《海墓》與《年輕的命運女神》;或短如陶謝底五古,李白杜甫底歌行,李後主底詞,哥德,雪萊,魏爾侖底短歌……因爲在《浮士德》裏,我們也許可以感到作者著力的追尋,然而它所載的正是一顆永久追尋靈魂底豐富生命;在《年輕的命運女神》裏,我們也許可以感到意境與表現底掙紮,然而它所寫的正是一個深沈的--超乎文字以上的--智慧(intelligence)在掙紮著求具
的表現。至于陶淵明底"結廬在人境",李白底《日出入行》,"長安一片月",李後主的"簾外雨孱孱""春花秋月何時了",哥德底《流
者之夜歌》,《彈豎琴者之歌》,雪萊底o world! o life! o time!魏爾侖底《秋歌》,《月光曲》,"白
的月"(當然是指原作)……更是作者底靈指偶然從大宇宙底洪鍾敲出來的一聲逸響,圓融,渾含,永恒……超神入化的。這自然是我們底理想。
但是實際如何呢?《詩刊》底作品,我大膽說一句,最多能今我們驚服作者底藝術。單就孫大雨底《訣絕》而論,把簡約的中文字造成綿延不絕的十四行詩,作者底手腕已有不可及之
,雖然因詩
底關系,節奏尚未能十分靈活,音韻尚未能十分铿锵。但是題目是《訣絕》,內容是訣絕後天地變
,山川改容;讀者底印象如何呢?我們可曾感到作者底絕望或進而與作者同情,同感麼?我也知道最高的文藝所引動的情感多少是比實際美化或柔化了的!濟慈底isabella那麼悲慘的故事我們讀後心頭總留著一縷溫馨;莎翁底黑墨墨的悲劇《李爾王》(king lear)結局還剩下duke of albany,edgar)幾個善良的分子作慰藉我們從人心最下層地獄流了一大把冷汗出來後的一線微光,正如梁山泊底盧俊義從彌天浩劫的惡夢在一個青天白日的世界裏醒來一樣。但是,怎麼!讀了《訣絕》之後我們底心弦連最微弱的震動都沒有!我們只看見作者賣氣力去描寫一個絕望的人心目中的天地,而感不著最纖細的絕望底血脈在詩句裏流動!更不消說做到那每個字同時是聲是
是義,而這聲這
這義同時啓示一個境界,正如瓦格尼(wagner)底歌劇裏一蕭一笛一弦(瓦格尼以前的合奏樂往往只是一種樂器作主,其余的陪襯)都合奏著同一的情調一般,那天
無縫,靈肉一致的完美的詩了!
這究竟是爲什麼呢?豈不是因爲沒有一種熱烈的或豐富的生活--無論內在或外在--作背景麼?我們知道,詩是我們底自我最高的表現,是我們全人格最純粹的結晶;白朗甯夫人底十四行詩是一個多才多病的婦人到了中年後忽然受了愛光底震蕩在暈眩中寫出來的;魏爾侖底《智慧集》(sagesse)是一個熱情的人給生命底風濤趕人牢獄後作的;《浮士德》是一個畢生享盡人間物質與精神的幸福而最後一口氣還是"光!光!"的真理尋求者自己底寫照;《年輕的命運女神》是一個深思銳感多方面的智慧從廿余年底沈默洋溢出來的音樂……關于這層,裏爾克(r.m.rilke)與(s.george,h.v.hofmanstal同是德現代的大詩人,也是梵樂希底德文譯者)在他底散文傑作《布列格底隨筆》(aufzeichnungen des m.l.brigge)裏有一段極精深的話,我現在把它翻出來給你看:"……一個人早年作的詩是這般乏意義,我們應該畢生期待和采集,如果可能,還要悠長的一生;然後,到晚年,或者可以寫出十行好詩。因爲詩並不像大衆所想的,徒是情感(這是我們很早就有了的),而是經驗。單要寫一句詩,我們得要觀察過許多城許多人許多物,得要認識走獸,得要感到鳥兒怎樣飛翔和知道小花清晨舒展姿勢。要得能夠回憶許多遠路和僻境,意外的邂逅,眼光光望著它接近的分離,神秘還未啓明的童年,和容易生氣的父母,當他給你一件禮物而你不明白的時候(因爲那原是爲別一人設的歡喜,)和離奇變幻的小孩子底病,和在一間靜穆而緊閉的房裏度過的日子,海濱的清晨和海的自身,和那與星鬥齊飛的高聲呼號的夜間的旅行--而單是這些猶末足,還要享受過許多夜夜不同的狂歡,聽過婦人産時的呻吟,和墮地便瞑目的嬰兒輕微的哭聲,還要曾經坐在臨終的人底
頭,和死者底身邊,在那打開的,外邊底聲音一陣陣擁進來的房裏。可是單有記億猶未足,還要能夠忘記它們,當它們太擁擠的時候;還要有很大的忍耐去期待它們回來。因爲回憶本身還不是這個,必要等到它們變成我們底血液,眼
和姿勢了,等到它們沒有了名字而且不能別于我們自已了,那麼,然後可以希望在極難得的頃刻,在它們當中伸出-句詩底頭一個字來。"因此,我以爲中
今日的詩人,如要有重大的貢獻,一方面要注重藝術修養,-方面還要熱熱烈烈地生活,到民間去,到自然去,到愛人底懷裏去,到你自己底靈魂裏去,或者,如果你自己覺得有三頭六臂,七手八腳,那麼,就一齊去,隨你底便!總要熱熱烈烈地活著。固然,我不敢說現代中
底青年完全沒有熱烈的生活,尤其是在愛人底懷裏這一種!但活著是-層,活著而又感著是一層,感著而又寫得出來是一層,寫得出來又能令讀者同感又-層……于是中
今日底詩人真是萬難交集了!
豈甯惟是!生産和工具而外,還有二三千年光榮的詩底傳統--那是我們底探海燈,也是我們底礁石--在那裏眼光……
《論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