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就是春節,去年買的新書還沒看完,得趕緊歸置歸置,讓書也過新年。這麼說大家都知道是所謂擬人的一套,我也是借這麼個意思,報告有關書籍所見。
阿迪生說:“我曾默察,人當讀書之際,先要知道作者膚是深是淺,頭發是黑是黃,脾氣是好是壞,已婚還是單身,方才能夠欣然開卷,因爲諸如此類的詳情細節對于正確了解一個作家是大爲有利的。”某些書籍的設計者深知這個道理,能讓你一眼從那書城滿坑滿谷的書裏把這本書挑出來。我想要選搶眼的書,我就推一套莎士比亞劇本英文本(英語語言讀物,牛津大學1977年英文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年4月第1版)。
這套書包括《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夢》、《羅密歐與朱麗葉》和《麥克佩斯》。一劇一冊,開本很漂亮,像那種考究的練習本。壓膜封面上是莎劇的劇照,《羅密歐和朱麗葉》是一夜傾情、晨曦話別的一場,麥克白紮煞著血淋淋的手。內文在劇本前面有簡單的介紹和分析,如《麥克白》前面首先是關于劇本的質(a play for theking),劇中的主要人物、分幕分場的劇情概述、麥克白的
格、莎士比亞的韻
、時代和文本。在劇本後面又有資料,附錄包括:麥克白的素材來源、教學建議、背景資料:1606年的英
、參考書目以及莎士比亞生平和作品年表。我特別欣賞的是其中的教學建議,它提供了從細節方面來理解劇本的很多問題,從而鼓勵學生不僅是理解作品,而且是從作品中獲得樂趣。
在中的大學
製裏,外
文學課程主要是由中文系教師來上,實際上采用的文本是中文翻譯作品。如莎士比亞劇作,現在有的全譯一個是朱生毫的譯本,近年來則有梁實秋的譯本。至于四大悲劇及一些著名選段,則有更多的譯本。以朱、梁兩位先生的譯文來說,我的看法是,朱先生的譯文過于典雅,在課堂上引述時不加注釋,學生聽不懂。例如,你念個“窀穸”、“罡風”,學生可如何聽得出是“墓穴”和“天空中極高
之強風”的意思?梁先生譯成“墳墓”和“
風”,這就能憑耳朵聽明白。我覺得梁譯比朱譯口語化,這應該更合乎莎劇的特
,因爲舞臺上的說詞觀衆無暇細辨,不明白你就白說了。但朱譯富有激情,韻律味更濃郁,如能掃除文字障礙,其主要的段子譯得相當精彩,這不能說不是更接近詩人的莎士比亞的
靈。好了,這些譯文再好,終不過是些中文本。猶如我們讀英文:you trave lonandon,/leaving meal lalong。這就是“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嗎?作爲中
人,我們會說要把作者氣得從窀穸裏跳出來,死都不肯認這是他寫的了。但你讓人家老外怎麼讀古詩,學半輩子中文?外加文言詩詞格律?吃不著瓜瓤吃瓜皮,無馬狗牽犁,看譯文也就看個意思呗。
我是特別希望我們教外文學的經典作品都能有原文出來,雖然我們每個人也不可能具備多種外語
平,至少,看點英文比不看強。上述莎劇單行本是好多
家采用的一套莎劇教學版本,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讀英文原作,並且領會從細節進入作品想象的方法。這對改善我們自己的外
文學教學大有裨益。中
走向世界,我看從英文讀莎劇,是走的一小步。如果讀不懂,那還是先別空喊了。對了,我還忘了提及的是,這套書裏還有很好玩的
圖,簡直令童心大悅。
讓我們教外文學的人驚喜的還有譯林出版社的“譯林英語文學經典文庫”的兩本書:詹姆斯.喬伊斯的《一個年輕藝術家的肖像》和《尤利西斯》。這兩本書我們都是先讀的中文翻譯,現在可以對照英文來看了。《尤利西斯》正文前,有英文版編者的兩篇文章,一是序言,其中談到喬伊斯與這本書,他的藝術信念;這本書的結構、語言、人物以及這本書在愛爾蘭的寫作中的地位、貢獻。另一篇文章是《尤利西斯》文本簡史。文章涉及的藝術史和背景資料十分豐富,分析細致,呈現了英語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和特
。
封面裝桢的典雅還有三聯版的“文化生活譯叢”,這套書過去的封面不起眼,好象一句老話,做回頭客的生意。但1997年11月推出的《倫敦的叫賣聲》等,封面可是新招數。《倫敦的叫賣聲》是英隨筆選譯,是這套書中的新選題(1997年11月第1版,而該叢書中的《笑的曆史》等過去都出版過,這次應屬重印)。該書的封面是一幅倫敦風情的銅版畫,交通工具還是雙輪馬車的時代,大苯鍾,灰
的天空與幾片浮雲。書中收了從阿狄生與斯梯爾到吳爾夫二百年間十四位作家的隨筆作品。每位作者前面還有譯者所撰寫的作者和作品特
介紹,啊,讓我們感謝譯者劉柄善,祝他新年快樂,祝他再接再勵多挑點英文小品給我們看。中
人如我這個年齡輩的,大多看蘇俄作品較多,近年來我們又看到過去被放逐的許多作品,阿赫馬托娃、蒲甯……俄羅斯作品優秀博大,不過老看一種也有點問題,主要是傷情。所以也要有英
式的幽默感加以調劑,英
的作品,普遍地豁達,調侃人生。我這當然是不負責任的泛泛之論,信不信是你的事。
但如果有人說中人沒有幽默感,那我絕不同意。中
的幽默在哪兒呢?相聲。有一套《中
傳統相聲大全》(主編馮不異、劉英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4月北京第1版,1996年8月北京第2次印刷),精裝共四卷,非常之有趣。咱們看巴赫金他老人家的論文,知道人家如何之重視民間智慧的表達形式、廣場、狂歡等對正統文化的顛覆作用,具
到中
,我覺得相聲文本中潛含相當豐富的文化問題。你就看相聲裏怎麼描寫官場、市井、皇上、知識分子吧。看其中笑料的來源、包袱的類型,拿來做博士論文都有得做。當然我更喜歡的是其中的語言風格,地道的北方民間口語,許許多多的民間風物,傳神的故事。就說窮,有多窮:一鍋菜,“擱一大把鹽死爹!”不是相聲,哪找這種忤逆正統的比喻?
傳統相聲,向無定本,這套書集多年采錄、輯佚之大成。全書二百萬字每卷按傳統相聲中的單口、八大棍、對口、群口各編排一部分,第四卷更容納相聲家族中太平歌詞、滑稽雙簧和開場小唱的部分傳本形成綜合卷。讓姜昆作序他都不敢,有道是:“余生也晚,面對這些傳統相聲,猶如面對前輩相聲藝術家的在天之靈,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苦辣辛酸,他們對藝術的上下求索,似乎都在其中了。是以沐浴焚香,三拜九叩,恭敬虔誠地排列組合以上漢字,不敢……
《新書過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