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遲子建>晚風中眺望彼岸

晚風中眺望彼岸

遲子建作品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的零時,我想同其他的時刻邊不會有什麼特別的區別。也許一個嬰兒出生了,而另一個老人卻死亡了。有的guo家被白雪籠罩,而有的則被洪shui圍困。某一朵花靜悄悄地開了,而某一棵樹卻在雷電聲中訇然倒下。河流不會因爲新世紀的到來而改變方向,它依然會在淤滿泥沙的舊河chuang中無波地流動;房屋如果不受地震、火災和龍卷風等等的威脅,也依然會在這個一天中最黑暗的時刻負載著人類千奇百怪的夢境。新世紀在零點鍾聲清寂地落下後迎頭而來,我想不會有人看見它頭頂的曙光,因爲那時對自然來講是最沈重和黑暗的時刻。

  時間絕對不會因爲二十世紀的完結而tuo胎換骨,它該如何循序漸進地走下去就如何走下去。我們一覺醒來,發現二十一世紀同昨日的二十世紀沒有什麼具ti的區別,依然是陳舊的陽光照著古老的街道,賣早點的人也同以往一樣眼角淤著眼屎呵欠連天地炸油條。菜攤兒前的婦女提著形形sese的菜籃子在爲一家人的生計cao心,而餐桌前的孩子則像雛燕一樣等待家長把飯喂到他們口中。

  二十一世紀就在一片庸碌聲中平凡地開始了。你別指望在那個世紀之交會有數百條彩虹橫空出世令你驚喜不已,也不必擔心像某些預言家所講的那樣會面臨滅頂之災。地球和人類在我看來都是很皮實的東西,雖然有隕石雨、戰爭、饑荒、瘟疫等等不間斷地折磨他們,但他們總是能夠找到戰勝和消解它們的方式。他們自身有著強大的免疫力。這種巨大的存在是不可抗拒的。所以我從不擔心二十一世紀會像出現了病毒的計算機中的資料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它肯定會如期來臨。

  像我這樣出生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人,基本上是把半輩子扔給了二十世紀,而另外的半輩子則會在二十一世紀上奔波。從我出生時起,世界就早已形成了。它輪廓分明,井然有序。人們生病了去醫院,該上學了去學校,缺柴米油鹽了去糧店,犯罪了去蹲監獄,看破紅塵的人踏入寺廟,仿佛一切都已約定俗成。早已有人發明了汽車、飛機、電話等等便捷的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使我們的出行和聯絡變得極爲方便。任何一座房屋都有電燈的照耀,隨之産生了電視、冰箱、洗yi機、組合音響、吸塵器等等靠電爲人類提供娛樂和舒適生活的工具。你幾乎不用動什麼腦筋,就可以安然地進入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狀態。一切都是現成的,使你沒有思考的余地和創造的空間。

  我開始逐漸懂得guo家有別,guoguo之間以政治的名義又劃分出了幾個世界。至于guo家內部的政治也是錯綜複雜的,所以戰爭既有世界大戰也有guo家內戰。至于經濟,它越來越成爲人類生活最關注的話題,而直接帶動經濟騰飛的科學技術也備受重視。經濟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經開始主宰人的精神生活,所以它不知不覺地已經滲透到政治、軍事、上層建築等諸多領域。而文化藝術發展到今天,仿佛最輝煌的時刻已經過去,無數的藝術大師像群星一樣閃爍在茫茫夜空中,使我們只有頂禮膜拜的份。就我的狹窄視野和生存狀況來看,建築有了中世紀歐洲各guo那些著名的大教堂就已經算是登feng造極了。而音樂有了巴赫、貝多芬、柴可夫斯基就夠了。至于繪畫,梵高一個人就把激情的表達推到了頂點。而文學,東方有了川端康成、西方有了福克納也足以使黯淡的天空爲之一亮。

  這個世界正在有條不紊地向前走著,以至于我常懷疑在它的深chu埋藏著巨大的yin謀。我們的一切仿佛都已經被預定了,到chu都是秩序和法則,你無法使自身真正擺tuo羁絆而天馬行空。所以在現實社會中,你若內心擁有自由的情感,無疑是把苦難之shui傾在自己的頭上。這世界需要的仿佛只是木偶,只有這樣你才能毫無傷害地平靜走完一生。你若對這個世界問詢多了,它便會給你致命的一擊。尼采是問得太多了,所以他發瘋了;梵高也問多了,他qin手割下了自己的耳朵作爲代價;貝多芬也問多了,所以最後讓旋律訣別了他,使他失聰而墜入一個強大的寂靜的空間。還有海明威、三島由紀夫等等,他們幹脆把自己的命也問進去了。然而正是這些人,使我覺得這世界還能讓人活下去。

  文化藝術是靠想象力的支撐才得以發展的。想象誕生了數不清的神話和傳說,使我們覺得在嘈雜的生存空間裏有隱隱的光帶在閃閃爍爍而令人倍覺溫暖。然而現在,神話和傳說卻難以誕生了,那些自诩爲神話的東西讓人嗅到的卻是一gu濁重的膏葯味。我懷疑人類的想象力正在逐漸萎縮。同一模式的房屋、冷漠的生存空間、機械單調的生活內容,大約都是使想象力蛻化的客觀因素。房屋越建越稠密,青seshui泥馬路在地球上像一群毒蛇一樣四chu遊走,使許多林地的綠se永遠窒息于它們身下。我們喝著經過漂白粉消毒的自來shui,吃著經過化肥催化而長成的飽滿卻無味的稻米,出門乘坐噴出惡臭尾氣的公共汽車。我們整天無精打采,茫然無從。這種時刻,想象力注定是杳如黃鶴,一去不回。高科技的發展在使生活中的一切都變得極爲方便和舒適的同時,也在靜悄悄地扼殺了人的激情。如果激情消逝了,人也就不會再有幻想和回憶,也許在新世紀的生活中,我們的周圍會越來越缺乏塵土的氣息,我們仿佛僵屍一樣被泡在福爾馬林中,再沒有如煙往事可以拾取,那該多麼可悲。

  我對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總是心懷警惕。文明有時候是個隱形殺手。當我們結束了茹毛飲血的時代而戰戰兢兢地與文明接近時,人適應大自然的能力也在不同程度地下降。戰爭是和平的敵人,但誰能否認在戰爭的硝煙中誕生了無數動人的故事,而在和平生活中人們卻麻木不仁?更可怕的還是道德。我們所接受的道德觀基本是以僞君子的面目出現的,它無視人內心最爲自由而人道的情感,而yi冠楚楚的人類卻視其爲美德。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故事多麼畸形,可它居然被演繹成愛情的典範。而最近轟動一時的《廊橋遺夢》,其實也無非是對傳統道德觀的一次最積極的維護。道德阻礙了情感的融合,人解決不了這個矛盾,于是就詩情畫意地讓他們死後的骨灰相會在清風蕩漾的羅斯曼橋下,這有多麼殘酷。我們不應該爲這個令人肝腸慾碎的愛情故事而流淚,而應該爲人類情感所身chu的尴尬chu境痛哭。對人而言,以道德來壓抑幸福和情感,這世界還有什麼值得令人動情的事物而讓人賴以生存呢?每當我想起這些,內心便有一種深深的恐懼和絕望之感。任何獨辟蹊徑的生活方式便也就屢屢遭到世人的責難和白眼,所以幸福的獲得是辛酸的。我非常崇敬卓別林,因爲他最爲深刻地理解了幸……

《晚風中眺望彼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晚風中眺望彼岸》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