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陳建功>北京滋味

北京滋味

陳建功作品

  

開篇自語

  《涮廬閑話》,是我寫過的一篇散文。那散文是得了文場老饕中“統領群芳”的汪曾棋先生的“將令”,或亦可謂“遵命文學”?汪先生的“將令”上不僅要求我寫“作家與吃”,而且還點了題,就讓我寫“涮羊肉”。敢不“伯也執殳,爲王前驅”?寫到痛快chu,得意忘形,“涮廬主人”自命,始之于此。

  那篇文章被不少報刊轉載和轉引,流毒甚廣。文章不長,經濟效益微乎其微,倒是招來不少朋友殺將上門,一“涮”爲快,使“涮廬”隔三差五就昏天黑地一場。爲此曾撰文驚呼:罷罷罷,長此以往,舍下那把購自“王麻子”老鋪的二尺大刀,怕也沒羊肉可切,只有割guqin的份兒了。

  話是這麼說,心中還是頗有幾分得意的。一個來自廣西的“南蠻”,居然敢在皇帝都人模狗樣地論起帝都的“食文化”,似乎比當個小說家“牛”多了。人xing弱點,又可奈何?不過我的舉動恰恰又有文化人類學上的依據亦未可知:恰恰因爲是一個“南蠻”,才可能對陌生的文化有“文化的震驚感”,才有可能把北京的羊肉涮得比土生土長的北京人更有滋有味兒?……“理論一經掌握了群衆”,便越發地豪邁起來。“涮廬主人閑話”,便是這持續“豪邁”的産物。

  北京是個好地方,可活在好地方,不一定就活得好。活得好,不光得有吃有喝,還得有文化。有吃有喝,能叫您餓不死;有文化意識,能叫您活得有滋有味兒。人不光要圖個餓不死,還要圖個有滋有味兒,是嗎?在北京,得這麼活,其實,全中guo,全世界,哪兒都一樣。

  話說到這兒,鄙人侃“涮”,侃“全聚德”的烤鴨、“月盛齋”的燒羊肉,侃“六必居”的醬菜、“譚府酒樓”的名肴……就有了個“名正言順”的“說法兒”,是叫“兩個文明一起抓”,還是叫“弘揚民族文化”,都行。反正“閑話一番”,不光有“意思”,而且有了“意義”,這才能踏踏實實開聊。

  按老舍筆下的一個反面人物的說法,這叫什麼來著?

  哦,他說:“真他maguo人!”

  用這話罵陳某人,一點也不冤。

忍冬話“涮”

  如前所說,“涮”,其實我已經侃過了。再侃,用北京人的說法,有點兒“貧”。“貧”者,饒she之謂也。

  可既然是“涮廬主人”的閑話,還是得從“涮”開始。

  看來,陳某人不僅“真他maguo人”,而且也“真他ma北京人”。北京人就是這樣,幹什麼都得“全須全尾兒”,“尾兒”,在北京話裏,讀似“倚兒”。這話是從鬥蟋蟀那兒來的:一場爭鬥下來,自己的“大將軍”仍舊“全須全尾兒”,是一件很“拔份兒”的事。

  我想或許因爲北京人住在一座“全須全尾兒”的城裏,又住在一個“全須全尾兒”的四合院裏,一年365天,從初一的餃子到大年三十的合家宴,吃的也是一套“全須全尾兒”的飯菜,看的,又是“公子落難,小jie養漢,丫頭搗蛋”之後,“洞房花燭,金榜題名”的“全須全尾兒”的京劇……所以,北京人就看著“全須全尾兒”舒坦,不然他就別扭、窩心、生氣。鄙人的老嶽母就有一個典型的故事:有一天,家中一對很好的杯子被她不留神打碎了一只,老人家下一個舉動誰也不會想到:她竟一揚手,把另一只也給摔了。

  “我看著剩下的這一個生氣!”她說。

  話又說遠了,既然又找到了犯“貧”的意義,我們還是說“涮”吧。

  北京人把過冬稱之爲“忍冬”。冬至一到,所謂的“忍冬”就算是開始了。其實,一個“忍”字,與其說顯示著北京人面對草木蕭索的無奈與悲涼,不如說更多的倒是透著北京人的樂觀與堅韌。是的,冬至一到,否極泰來,別看窗外大雪紛飛,朔風怒號,日子難道不是一天天和暖了嗎?

  和這樂天知命的哲學相呼應,忍冬對于北京人來說,也是一樁頗有情致的事情。舊京人家,有的人喜歡描“消寒圖”:一幅81瓣的梅花枝,每天描上一瓣。有的人則描雙勾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每天描上一筆。九九八十一筆描完,已是“九九加一九,河邊看楊柳”的日子了。如此“忍冬”,雅固雅矣,“物質文明建設”,豈可或缺?那麼,和這“精神文明”相得益彰的,便是“涮”了:“一九”一涮,“二九”一涮……一路這麼“涮”下去,即便到了“九九加一九”了,還得“涮”一次,有人戲曰“十全大涮”是也。這“涮”的場面可以說是十分壯觀的:qin朋好友圍坐于炭火熊熊火星飛迸的紫銅火鍋旁,將切得薄如紙片的羊肉放入滾沸的湯中,隨即夾出,蘸佐料而食之。羊肉片入湯成絲,入嘴則化,鮮嫩爽口,決無油膩腥膻。當然,和這羊肉的“主旋律”相呼應的,還有特備的粉絲、白菜、酸菜、凍豆腐作爲“和聲”,您還應該用糖蒜來掌握“節奏”——當羊肉吃到有幾分飽時,吃上一瓣糖蒜,會又一次使閣下口胃大開,不由自主地進入新的樂章。

  當代的北京,忍冬時節描“消寒圖”的人大概沒了,而“涮”者非但不見減少,反而有聲威雄壯之勢。不信您到北京的街頭一瞥,大有“凡有飯鋪chu皆曰可涮”的氣派。而且這唰的節氣,已經不是“大約在冬季”,即便盛夏的夜晚,大飯店裏,冷氣開放,自不待言,小飯鋪的門外,也是紅光閃閃,有人赤膊圍聚,不惜大汗淋漓。所爲者何?涮也。

  這圍爐大“涮”的場面,是中guo人特別是北京人人際關系“qinxing”的最好圖解。

  在北京“涮”,最好的去chu是東來順。

  東來順地chu王府井八面槽東風市場北門東側,由一丁姓回民創建于清末,百余年來,以選料精、刀工細、佐料全而蜚聲中外。據說東來順只選口外羊進京,進京後還不立時宰殺,而是要入自家羊圈,飼以精料,使之膘足肉厚,且心情平和,才有資格爲東來順獻身。上席之肉,還要篩選,惟大小三叉、上腦、黃瓜條等部位而已。東來順刀工之講究就更不用說了,三四十年代吃過東來順的人大概不會不記得,那時常有幾位老師傅立于東來順門外,cao刀切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過往人等看那被切得玲珑剔透的羊肉片,誰人不想一涮爲快?如今的東來順當然不複保留此種節目,不過老字號的威名手藝是代代相傳的。當然,就筆者一家之言,近來東來順爲顧客調好的佐料,筆者不敢恭維。按筆者的想法,店家只需准備好韭菜花、醬豆腐、芝麻醬、蝦油、料酒、辣椒油等等,由顧客自便最好,店家以“大一統”取而代之,衆口難調,反如畫蛇添足。更何況有品位的老“吃主兒”還會挑剔,說這破壞了調佐料過程所得到的那……

《北京滋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北京滋味》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