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韓少功>歲末恒河第2小節

歲末恒河

第2小節
韓少功作品

  [續歲末恒河上一小節]別。我們代表團的譯員姓紐,英語科班出身,又在西北邊睡與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多年交道,聽這種英語也有些緊張,臉上不時有茫然之態。我比起小組來說當然更加等而下之。幸好印度人聽我們的英語毫無障礙,收支失衡的語言交流大ti還可以進行下去。更大的問題是,我們沒有印地語譯員,很難深入這裏的社會底層,很難用手勢知道得更多。英語在這裏僅僅是官方語言之一,只屬于上流人士以及高學曆者,普通百姓則多是講印地語或其他本上民族的語言——這樣的“普通話”在印度竟多達二十幾種。這個guo家一直chu在語言的四分五裂之中,既有民族的分裂,也有階級的分裂。他們曆史上沒有一個秦始皇,主ti社會至今人不同種,書不同文。他們也沒有諸如1949年的革命大手術,貴族與賤民的分離製度至今存留如舊。這就是說,他們沒有經曆過文化的大破壞,也沒有文化的大一統。我沒法知道,是社會的裂痕,阻礙了他們語言的統一?還是語言的裂痕,阻礙著他們階級的鏟除和民族的融合?

  循著英語的引導,你當然只能進入某種英guo化的印度:議會、報館、博物館、公務員的美滿家庭、世界一流的科研基地和大學,還有獨立、博學、優雅並且每天都在直接收看英guo電視和閱讀美guo報紙的知識階層。但就在這些英語島嶼的周圍,就在這些精英們的大門之外,卻是殘破不堪的更廣闊現實。街道衰老了,汽車衰老了,柵欄和港口衰老了,陽光和落葉也衰老了,連警察也大多衰老了。這些白發蒼蒼的老人抄著木棍,活得沒什麼脾氣,看見哪一輛汽車大膽違章,也只是照著車屁gu打一棍就算完事。很多時候,他們摟著木棍或者掉牙的套筒槍,在樹蔭下昏昏大睡,任街面上汽車亂竄塵土蔽天日月無光。所有的公共汽車居然幹脆拆掉了門,裏面的乘塔們擠不下了,便一堆堆擠在車廂頂上去,迎風遠眺,心花怒放。乘著這樣自由甚至是太自由的汽車駛入加爾各答市恒河大橋廣場,你可能會有世界轟的一聲塌下來的感覺。你可以想像眼前的任何房子都是廢墟,想像街上湧動著的不是市民,而是百萬遊牧部落正在浩浩蕩蕩地開進了城市並且到chu安營紮寨。這些部落成員在路旁搭棚而居,壘石而炊,借雨而浴,黑黝黝的背脊上沈積著太多的陽光。他們似乎用不著穿什麼,用不著吃什麼,隨便塞一點面渣子入口,似乎就可以混過一天的時光,就可以照樣長出身上的皮肉。他們當然乞討,而且一般來說總是成功地乞討。他們的成功不是因爲印度有很多餐館,而是因爲印度有很多寺廟。他們以印度人習慣施舍的道德傳統爲生存前提,以宗教的慈悲心爲自己yi食的穩定來源。

  面對著這些驚心動魄的景象,老警察們不睡覺又能怎麼樣?再多幾倍或幾十倍的警察又能怎麼樣?幸好,一切還沒有理由讓人們絕望。交通雖混亂,但亂中有序;街市雖破舊,但破中無險。他們的門窗都沒有鐵籠子一般的防盜網,足以成爲治安狀況良好的標志,並且足以讓中guo人慚愧。外人來到這裏,不僅不會見到三五成群賊眉鼠眼的人在街頭滋事,不僅不會遭遇割包和搶項鏈,不僅不會看到se情業和強買強賣,甚至連爭吵的高聲也很難找到。印度人眼裏有出奇的平和與安詳,待人謙謙有禮。最後,人們幾乎可以相信,這裏的老警察們睡一睡甚至也無關要緊。

  一個不需要防盜門的民族,是一個深藏著尊嚴的民族。也許,印度教的和平傳統,還有甘地的非暴力主義,最可能在這個民族的清潔和溫和裏生長。我看過一部名爲《甘地傳》的電影,一直將甘地視爲我心中謎一般的人物。這個幹瘦的老頭,總是光頭和赤腳,自己紡紗,自己種糧,爲了抗議不合理的鹽稅,他有一次還曾經帶著男女老少拒食英guo鹽,一直步行到海邊,自己動手曬鹽和濾鹽。他推翻英帝guo殖民統治的曆史xing壯舉,不需要軍隊也不需要巨資,一旦拿定主意,剩下的事就是默默走出家門就行。和平大進軍。他從一個村子走到另一個村子,從一片平原走向另一片平原,他身後的隊伍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壯大直至覆蓋在整個地平線上,幾乎是整整一個民族。碰到軍隊的封鎖線,碰到刺刀和大棒,他們甯願犧牲也決不反抗,只是默默地迎上前去,讓自己在刺刀和大棒下鮮血淋淋地倒下。第一排倒下了,第二排再上;第二排倒下了,第三排再上……直至所有在場的新聞記者都閉上了眼睛,直至所有鎮壓者的目光和雙手都在發抖,直至他們驚恐萬狀地逃離這些手無寸鐵的人並且最終交出政權。

  甘地最終死于同胞的暗殺。他的一些qin人和後繼者也死于暗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頻頻得手的暗殺並不能說明別的什麼,倒是恰恰證明了這個民族缺乏防止暴力的經驗和能力。他們既然不曾反抗軍警,那麼也就不大知道如何對付暗殺。

  作爲印度之魂,甘地不似俄guo的列甯、中guo的毛澤東、南斯拉夫的鐵托以及拉丁美洲的格瓦拉,他一彈不發地完成了印度的獨立,堪稱20世紀的政治奇迹和政治神話之一。也許,這種政治的最不可理解之chu,恰恰是印度人最可理解之chu:這是一種印度教的政治,一種素食者和流lang者的政治,來自甘地對印度的深切了解。這種“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理論與實踐,不過是天才xing地給一個貧困和散弱到極致的民族,找到了一種最可能強大的存在形式,找到了一種最切合民情也最易cao作的鬥爭方法——比方在軍警面前一片片地坐下來或躺下來就行。在尚武習兵的其他民族看來,這簡直不是什麼鬥爭,甚至不過是丐群的日常習慣。

  現在,他們還坐在或躺在街頭,抗議危及民族工業的外guo資本進入,抗議舊城區的拆遷,抗議shui災和風災以及任何讓人不高興的事,或者他們也無所謂抗議,並沒有什麼意思,只是不知道要如何把自己打發,坐著或躺著已成了習慣。時過境遷,他們面對的已不再是英guo軍警,而是一項項舉步艱難的現代化計劃。這些缺yi少食者被一個偉大的目標所點燃的時候,他們個個都成了赤腳長衫的聖雄,個個都強大無比。而這種坐著或躺著的姿態繼續向未來延伸的時候,也許便成爲曆史的沈重,甚至會輪到一屆屆印度政府頭痛不已。20世紀末的全球一ti化經濟正在鐵壁合圍,沒有一個大陸可以逃避挑戰。那麼,哪一個政府能把眼前這個非暴力不合作的黑壓壓人海組織進來、管理起來並且向他們提供足夠的住房、食品以及教育和工作的機會?從更基本的一點來說,哪一個政府能使素食者投入競逐而流lang者都服從紀律?如果不能的話,他能否像創造當年的政治神話一樣,再一次創造出經濟神……

《歲末恒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歲末恒河》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