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文學名著>林斤瀾>《茶館》前後

《茶館》前後

林斤瀾作品

  前輩作家大都在他們的青年時期,二十年代尤其是三十年代,達到了他們自己的寫作高feng,不少作品成了他們終生的代表作,有的還成了那個時期的標志。

  建guo以後,前輩作家又大都正在盛年,或前點或後點都應是寫作行業的豐收時期,又大都積極到點到爲知,若從經曆種種運動的精神來看,可以說做從善如流。

  四十多年過去了,前輩先後安息了。我們後來人也年事日增,見的世面日多,頭腦不免冷靜起來。覺得前輩作家後期的努力,極少超過前期的成就。有的顯然滑坡,不能自拔。有的間有佳作,終不成氣候。有讀萬卷書,有行萬裏路,有二者得兼,兢兢業業,付之東流。

  研究家們和作家一樣糊塗,近年可以看得清楚了吧,也還難說。倒是有一些作家自身一己的反思,觸目驚心。老舍先生有例外的壯舉,那是話劇劇本《茶館》。有人恭維老舍是“勞動模範”、他緊密配合運動,主動完成任務。有人稱贊老舍先生“不避敗筆”,寫了不少不能再演的劇本,不堪再讀的文章。可是,忽然,出了個《茶館》。《茶館》是他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feng,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feng,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feng。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諸多藝術家通力合作,導演表演都上了高feng。這高feng那高feng,成了北京人藝的保留節目,老人藝的風格發揮極致的王牌劇目。

  因此,《茶館》的出現,有好些個叫人思索的方面。比方說,這高feng那高feng的作品,卻是全世界只有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獨家演出。據說,也有別的劇院劇團想演來著,都沒有演成。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余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演過一兩場。僅此而已。

  那麼這是“陽春白雪”了?可是北京人藝屢演不衰,不見得曲高寡和。

  曹禺先生最初的代表作《雷雨》,當然也是高feng作品。在舞臺上演了半個多世紀,大劇院小劇團,連中學校都可以演出,一上演差不離的都可看。

  那麼是“下裏巴人”了?若論題材,偏偏《雷雨》寫的是高層——可稱貴族家庭。《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把這兩個高feng放在一起,去侃雅俗之分與之共之事,且有得侃夠。但這裏只“點到爲止”,暫時還有些別的題目要做。偶聽康濯說起,開guo之初,老舍從美guo回來不久,一天,和作家協會幾位負責人一起(康濯一一記得名姓),在北京飯店樓下客廳接待外賓。外賓走後,講究喝茶的老舍指著茶shui說,剛喝出味兒來,稍坐坐,聊聊(當時還沒有作興侃字)。品茶中間,可能就是由茶引發思路,老舍說起他在美guo看了個戲出來,是夜裏,是異guo的馬路,忽然想起古老中guo的一個戲劇場面,可就一場,過後怎麼也構不成一個戲。康濯的記xing還是不錯的,說,這場戲就是後來《茶館》的第一幕。

  過不多久,全guo首次選舉人民代表,因是“破天荒”,搞了個小小的叫做普選的宣傳運動。論意義,不應當說“小小”。說它“小小”,是不整人,沒有多少“過節過板兒”。

  人說老舍不論大小運動,都積極配合,是寫作行中的緊跟快手。這話也對也不對。他主張“文武昆亂不擋”,一段曲藝,一首順口溜,一篇表態的千字文,用來“配合”各種大小運動。若寫一臺話劇,那是大作品,好比小說中的大部頭。三反五反,反胡風,反右,反右傾,這些反字號的都是大運動,老舍沒寫過劇本。“普選”的運動“小小”,他欣然來寫話劇,提起放下不罷休。

  最初是以天津工商業家淩其峻一家爲基礎,派人幫著采訪,向他彙報“素材”。

  這個做法,有以爲是“好萊塢方式”,那麼是資本主義的,是右了。否,在極左時候,此法由“方式”升爲“方向”,叫做三結合,即領導出思想,群衆出生活,作家出技巧。前邊把“雅”與“俗”的“難解”先放過一邊,這裏也得把“左”與“右”的“難分”先放下。

  話說初稿寫了出來,叫做《一家代表》,交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時候,“小小”運動已經過去了,別的大運動已露苗頭,配合宣傳告吹。劇院也曾開排,沒勁,收了。這個稿子都寫了些什麼,現在大家印象模糊。和淩家原型有多少關系,也不清楚。

  老舍主張天天寫,寫半天,哪怕寫五百字,沒有可寫的也要硬寫。因此,他常改廢稿,過段時間再拿出來。這大概是沒有可寫的時候幹的活吧。從前茶館裏貼著條子:“莫談guo事”,現在讓人民來參政議政。這個思想沒有放棄過。因此推測《一家代表》的稿本,有可能還會修改,或是改寫。有一天,北京人藝的幾位藝術家,在老舍那裏看見一個本子。老舍把一些還沒有完成的東西,或是一些想法與藝術家們商量,這種事情是有的。這一次藝術家們看見的是什麼東西,事隔多年,記憶不一。但有一樣,記得其中一場戲極好,希望老舍就這一場戲,寫成一個劇本。

  這一場戲,就是後來的《茶館》的第一幕。

  據說,《茶館》初排時,第一幕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導演十分爲難。後來總導演焦菊隱精心調度,忽然渾然一ti。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

  這東一句西一句的,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這左一下右一下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沈澱。所有這些,又都儲存在作家心裏,如酵如饧了許多年頭。這才出現高feng,這高feng那高feng其實高就高在第一幕,後邊兩幕是由第一幕而來,托著襯著第一幕構成一個戲。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遇著多少周年,作紀念演出,把保留劇目各個演一場一段的時候,《茶館》是整第一幕,不能夠小段,不必要全堂。很對,這裏是高feng之巅,就在這裏,可窮千裏目,可覽衆山小。

  《茶館》初演前夕,彩排時節,周恩來總理到劇院來看了排練,提了些意見。大意說這個戲是按曆史時期寫下來的,但時期的選擇不夠典型。應該是“五四”、“二七”年大革命、抗日、解放戰爭。講完之後又連忙告訴大家,不要忙著告訴老舍,要講還是他自己去講,怕一傳達倒不清楚了。這些話不只一兩個人記得,老舍夫人的回憶文章中也提到。這樣,就沒有發生人仰馬翻、連夜打補釘的情況。戲,如期上演。

  如若照著修改,首當其沖的還是第一幕。要寫一九一九年或一九二七年,以政治事件爲核心。總理威信高,有口皆碑。這樣高層的領導,自身有戲劇經曆,很難得。提個意見又是商量,不是行政命令,不“我說了算”。這當然是很好的作風。因此可以設想,如果在寫作之中,或在排練之初聽到了這個意見,作家藝術家們會自覺自願的奔……

《《茶館》前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茶館》前後》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