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一代“儒將”誕生之謎

一代“儒將”誕生之謎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作爲一代“儒將”,葉劍英素負盛名。他曾是雲南講武堂的優等生;作爲大總統的隨員,qin自保衛過孫中山;籌辦黃埔軍校,任軍校教授部副主任;參加討陳東征,繼而參謀北伐,通電討蔣;在大革命低chao時期,毅然加入中guo共産dang……所有這些,無不像謎一樣引起人們的濃厚興趣。

  1.1 “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

  1897年4月28日,葉劍英誕生在廣東省梅縣雁洋堡下虎村一個小商人家庭裏。

  葉劍英的父qin葉鑽祥,自幼習武練功,曾在梅縣考取武秀才,但無官可做,只好在家鄉做小本生意。他爲人耿直寬厚,常幫別人殺豬、打魚,有時兼作“shui客”,出洋爲華僑和僑眷捎錢送物,很講信義,受人敬重。葉劍英的母qin爲人賢惠善良,勤儉持家。他們共生了四男四女,由于貧病交加,其中兩男兩女幼年夭折。葉劍英還算幸運,和一個弟弟、兩個meimei勉強活了下來。父qin給他起名叫葉宜偉,希望他能健康長大。由于生活貧苦,他的兩個meimei都當過童養媳。

  宜偉從小愛勞動,愛學習,經常幫父母做家務,邊幹活邊學習認字、算數。7歲時,父母省吃儉用,送他去雁洋私塾念書,以後又轉入新學堂讀書。

  1908年宜偉念完了私塾,這時家境也稍爲好轉些,父qin便送他到雁洋10幾裏路的丙村三堡學堂(公立高等小學)讀書。在學堂裏他學習勤奮,生活艱苦樸素,晚間經常讀書到深夜,每天天不亮就起chuang鍛煉身ti。他聰敏好學,學習成績科科優良,特別擅長寫詩作文,他的作文經常被老師拿去“貼堂”,作爲同學們的範文。

  少年時期的葉劍英,其不畏權勢,敢于向惡勢力挑戰及有勇有謀的xing格便已顯露端倪。當時,中guo長夜如磐的封建社會正在發生劇烈的震顫,革命dang人的武裝起義正向中guo最後一個封建統治王朝猛烈沖擊。這種沖擊波也波及到偏僻古老的梅州城。

  葉宜偉在進步老師的影響下開始接觸一些革命書籍,知道了孫中山先生。辛亥革命前夕,他和幾個同學跟隨進步老師林修明先生來了個“頭上革命”,剪去了辮子。

  這在當時是大逆不道。頑固保守的鄉紳罵他們“無法無天”。宜偉他們由于得到校長謝魯倩和進步老師的支持,就跟他們論理,還鼓動別的同學也來個“頭上革命”。剪辮子的風chao,使少年葉劍英壯了膽,向舊勢力抗爭跨出了第一步。

  當時,清朝政府已十分腐敗,民不聊生。丙村圩鎮地chuchao州上梅縣的河岸邊,常有乘船路過的清chao州府官兵上圩場劫掠老百姓的財物。百姓不堪其苦,卻敢怒不敢言。

  “chao勇”明搶強奪的事,也驚擾了三堡學堂的師生。那時學校的大部分經費來自鎮上賣肉上繳的“牲口捐”。每逢肉鋪被搶,官府不管,總有肉店老板跑來學校告狀,要求減免捐稅。

  一天下午,四個清兵又上丙村圩搶掠財物,鎮上的人又來求援。葉宜偉和和一些高年級同學在校長和老師率領下去找“chao勇”評理。

  幾個耀武揚威的“chao勇”在師生們的說理鬥爭下,被迫交出牛肉等財物,然後被師生們帶到學堂。開始,那四個家夥很囂張,同學們便把他們關起來。關了一夜,這些家夥只好低頭認罪。第二天,同學們將他們押送縣衙門chu理。

  三堡學堂師生打“chao勇”一事驚動了梅州和chao州府。從此,chao州府的清兵再也不敢輕易到丙村去騒擾了。

  辛亥革命爆發後,葉宜偉開始注意習武,還寫了一篇《論兵》的文章,開頭一句便是“兵之物,大矣哉!”

  1912年,葉宜偉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三堡學堂,考入梅縣務本中學。不久廣東軍閥政府責令將務本中學由私立改爲官辦,改名爲梅州中學,並派來個官方校長,盤剝尤甚。爲反對校長欺壓學生,葉宜偉和一部分反對官辦和官方校長的師生毅然tuo離梅州中學,搬到葉家祠上課。後來又搬到晚清著名詩人和學者黃遵憲先生講學chu的東山書院,另建學校。葉宜偉認爲“東山”二字很好,便提議將校門定爲“私立東山中學”,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贊同。所以要標名“私立”二字,就是要同當時腐敗的官辦學校區別開來。盡管葉宜偉當時還是一個學生,卻敢于領頭與官方鬥爭,在極爲困難的條件下,創立了一間名望很高的中學,這確實是個極不平凡的創舉。

  葉宜偉深知東山中學來之不易,更加珍惜時間,發憤讀書。他尤其酷愛史書和古曲文學詩詞,許多大家名篇,他都能背誦如流。這爲他日後寫作舊ti詩詞打下了良好基礎。

  葉宜偉不但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文ti活動也很好,視野開闊、思想活躍,在學校師生中享有威望。同學們說他“學問好,身ti健,交遊廣”。正因如此,他被大家選舉連任兩屆學生自治會會長。教師、學生都很佩服他的組織才能,公認他是“東中”的學生領袖。

  1915年秋,“東中”第一屆學生畢業時,大家請葉宜偉爲《同學錄》作序,他欣然命筆,在序中寫下了“成則周武三千,敗則田橫五百”的字句,鼓勵同學們要立志爲guo家和民族的富強幹一番事業。

  

1.2 講武堂的優等生

  葉劍英離開東山中學以後,回到雁洋橫山,一面在小學任教,一面寫信給在馬來西亞怡堡的葉宜桐堂兄,要求出洋謀生。1916年,堂兄叫“shui客”帶葉劍英經汕頭、香港、新加坡,到達馬來西亞怡堡的伯父家裏。當時身無分文的葉劍英,兩手空空,一貧如洗,可以說是“揩條褲帶謀生路,漂零直下七洲洋。”

  在怡堡等待葉劍英的是艱苦、窮困的生活。當時的馬來西亞,是英殖民主義剁肉板上的一塊肉,任人宰割。當時,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打得不可開交,日本帝guo主義趁機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guo的《二十一條》,袁賊也妄圖賣guo稱帝。人民怒不可遏,各地義軍揭竿而起。guo內“討袁”的勝利,使漂流海外的葉劍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激發了他的愛guo熱情。他逐漸認識到:所謂”東亞病夫”是列強加在中guo頭上的,中guo人民只有革命,打倒列強,才有出路。

  葉劍英在怡堡托qin求友,到chu找工作,但總是碰釘子。

  就在葉劍英謀生困難的時候,雲南講武堂派人到馬來西亞怡堡招生來了。葉劍英懷著救guo救民的願望,投考講武堂,結果被錄取。

  1917年夏,由堂兄宜桐等人湊足旅費回guo赴昆明入學。

  爲了表示自己從戎的決心,他入學時將名字改爲葉劍英。

  雲南講武堂創辦于清末時期,民guo以後不斷擴充,在護guo討袁鬥爭中起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葉劍英在講武堂學習期間,學校分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科。他學的是炮兵,屬第十二……

《一代“儒將”誕生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一代“儒將”誕生之謎》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