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一代“儒將”誕生之謎第2小節

一代“儒將”誕生之謎

第2小節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續一代“儒將”誕生之謎上一小節]期學生。當時學校的一切都照搬日本士官學校那一套,教育方式簡單粗暴,禁止閱讀規定以外書籍。在這種情況下,葉劍英堅持勤學苦練,還是讀了許多軍事理論書籍。由于他刻苦用功,所以軍事考試、測驗或沙盤作業等,成績都屬優良,連教官也欽佩他的才幹。

  當時由于學校禁止而沒有組織華僑同學會,但凡有重大事情,大家都自發地在昆明兩粵會館聚會,商討大事。在這裏,葉劍英成爲群衆的首領。

  盡管當時學校空氣沈悶,葉劍英還是盡量與外界取得聯系,關心時局。其時主辦講武堂的雲南督軍唐繼堯標榜自己是王陽明的信徒,經常來校宣講所謂“致良知”一套學說,卻避而不談孫文學說。這使一向敬仰孫中山的葉劍英很是反感。

  一天,他聽完唐繼堯的“訓話”,當即站起來問道:

  “請教督軍,你講的王陽明學說,和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有什麼相同之點?”

  問得唐繼堯張口結she,無言以對。

  葉劍英不但注意分辨政見的是非,用進步思想充實自己的頭腦,還苦練軍事技術,提高自己的本領。他曾苦練武術,使講武堂一個驕橫的日本教官甘拜下風,不再小瞧中guo人。

  1919年冬,葉劍英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三年的學習,爲他後來從事軍事活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3 保衛孫中山

  學有所成的葉劍英,滿懷抱負,希望能投身到爲民族獨立和guo家富強的革命鬥爭中。“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年青的葉劍英從昆明回到故鄉廣東,一心想追隨孫中山先生,爲guo家和民族利益盡力。

  這時形勢卻發生了變化,孫中山建立的護法軍政府,已被盤踞在廣東的桂系軍閥和政學系頭子所把持、孫中山受排擠被迫于1918年5月4日辭去大元帥職務,離開廣州回到上海。

  葉劍英拒絕了桂系軍長兼chao州鎮守史劉志陸的挽留,前往漳州,投奔孫中山組織的“援閩”粵軍。1920年8月,擔任炮兵連長的葉劍英參加了粵軍回粵、驅逐桂軍陸榮廷、莫榮新之役。

  粵軍占領廣州後,孫中山從上海回到廣州,重新組織軍政府。葉劍英受吳鐵城的邀請,留在軍政府副官chu做事。由于他工作成績優異,吳鐵城對他非常滿意,經常誇獎他的才華,還介紹他加入中guoguodang

  1921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guo政府大總統(非常大總統),不久,葉劍英經吳鐵城的介紹以大總統隨員的身份,隨孫中山一起入桂,參與北伐的准備工作。

  1922年2月初,孫中山命令各軍分路出師北伐。陳炯明阻撓北伐。孫中山回師廣東。葉劍英被任命爲海軍陸戰隊營長,隨江防艦隊護衛孫中山從桂林經梧州,東下廣州。

  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叛軍圍攻廣州總統府。孫中山化裝tuo險,前往駐長堤天字碼頭的江防司令部。葉劍英奉江防司令陳策之命,護衛孫中山前往黃埔。在孫中山蒙難50多天的日子裏,葉劍英冒著生命危險,qin率士兵巡邏,忠貞不渝地保衛孫中山的安全,直至孫中山于8月9日離開廣州。

  在此期間,葉劍英與在廣州的雲南講武堂華僑同學,通電聲討陳炯明的叛變行爲。港澳和華僑各埠報紙紛紛登載、轉載,在輿論上引起強烈反響。

  1924年初,guo共開始第一次合作。爲培養革命的軍事幹部,在蘇聯和中guo共産dang的幫助下,guodang于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創建了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

  當時,年輕的葉劍英已逐漸接受馬克思列甯主義思想和中guo共産dang的主張。這時他已被擢升爲建guo粵軍第二師參謀長,作爲粵軍的代表參加了軍校的籌備工作。

  1924年5月5日,軍校開課,葉劍英被委任爲教授部副主任,負責掌管軍事理論的學科教育,並講授兵器學課程。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教學中,認真負責,循循善誘,很受學員歡迎。聶榮臻稱贊他是當時軍校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在黃埔軍校,葉劍英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周恩來等共産dang人,逐漸接受中guo共産dang的主張,提出了加入中guo共産dang的申請。雖然暫時沒有被吸收入dang,但他沒有灰心,繼續接受dang的考驗。

  葉劍英雖然在黃埔軍校的時間不長,但他爲貫徹孫中山的建軍思想,在創建軍校中所作的貢獻,是不會泯滅的。

  

1.4 東征角群雄

  風雲突變。正當葉劍英在廣州專心致志訓練新編團的時候,叛軍頭子陳炯明乘孫中山北上與馮玉祥共商guo策之機又興兵作戰。當時正值guo共兩dang合作方興未艾,革命猶如旭日東升。1925年2月1日,在中guo共産dang的推動和支持下,廣東革命政府舉行了討伐陳炯明的第一次東征。

  戰爭開始時,叛軍分編7個軍,號稱8萬人。東征聯軍分左、中、右3路進軍,右翼軍主要由黃埔軍校的兩個教導團和粵軍第二師、第四師軍部組成,共約萬余人。葉劍英所在的第二師下轄兩個旅,共約8000人,經過一年整訓,軍事政治素質雖不及黃埔學生,卻是粵軍中的佼佼者。

  作爲東征先鋒的第二師,在張民達、葉劍英率領下一月底從廣州出發,沿廣九路向平山、淡shui進發,在葉劍英“四猛”(即猛進、猛攻、猛追、猛撲)作戰方針的指導下,全師官兵英勇善戰,旗開得勝,一路過關斬將,並協同友軍作戰,于二月中旬攻占淡shui。在這次戰鬥中,葉劍英不僅參與指揮,還冒著槍林彈雨聯絡友軍,協攻敵人,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幹。被譽爲智勇雙全的一代儒將。

  淡shui一仗打得很艱苦,但這一仗使大家信心倍增。軍威大振,爲第一次東征奠定了勝利基礎。

  這次東征,革命隊伍銳不可當,葉劍英第1次與黃埔學生並肩作戰,qin眼看到學生軍革命熱情高,群衆紀律好,指揮很有條理,心裏很是高興。在中guo共産dang的組織領導下,東江及chao梅一帶的工農運動發展很快,群衆紛紛起來支援東征軍,不到兩個月時間就打垮了兵力衆多的陳逆叛軍,這使他進一步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向共産dang又靠近了一步。在這次東征中,也更顯示了葉劍英的軍事指揮才能。

  3月東征軍攻占梅縣後,葉劍英奉廣州大元帥府命令任梅縣縣長。

  葉劍英在梅縣當的是“革命縣官”,ti察民情,建立新政,除暴安良,改善軍民關系。當時梅縣有個和尚頭,向來爲非作歹,霸道一方。他聽說來了“革命縣官”,便派人送上300塊光洋,想拉攏縣長。葉劍英知道後,嚴厲地教訓了他,說:

  “金錢買不動我這個縣長的心!“並悉數退回光洋。後來根據群衆揭發的罪惡事實,將這個惡僧鎮壓了,民心大快。

  人們還傳說這樣一……

《一代“儒將”誕生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一代“儒將”誕生之謎》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