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養育的苦孩子,日後成爲揮戈疆場的“常勝將軍”,這其中必然有著不尋常的經曆。是天助?還是人爲?
1892年12月4日,劉伯承出生在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張家壩一戶農民家庭裏,因爲他出生時曾祖父剛去世兩個月,所以父母給他取名孝生,字明昭。
在封建的舊中、劉伯承的祖輩也經曆了人間的磨難。曾祖父劉
宇,祖籍四川省雲陽縣,靠種地和打鐵過日子,但仍朝不保夕,日子格外清苦,實可謂寒門,無奈,曾祖父帶領全家人遷至開縣。
祖父劉政富,繼承了父的産業和手藝,但由于家庭入不敷出;又迫使他學會了吹唢呐這個爲人輕視、但又是當時婚喪嫁娶不可缺少的行業。劉政富除了種田、打鐵,就是四
流
,流
的生活使這個農民養成了正直、開朗、助人爲樂的
格,加上他比較聰明、靠自學懂些書理,因此在村中頗有聲望,鄉鄰關系很好。
也許是老天爺憐恤劉家的遭遇,也許是劉家不該如此破落下去。有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劉家竟慢慢地富裕了起來。那一年,劉政富與幾個兒子播種時,錯把早稻種當成一般稻種種上了,誰知這一年大澇,劉家的稻子收割了以後,接連幾天大雨,別人家的稻子都淹死了,但退後,劉家稻田的余根竟又長了一茬,這麼一來,劉家賣了點余糧,再加上織點席子、搞點副業,便漸漸擺
了貧困。生活中的這一變化,使劉政富“望子成龍”的思想擡頭,他選中了六個孩子中年齡最小的一個孩子進私塾讀書,這個孩子就是劉伯承的父
——劉文炳。
劉文炳出世的時候,劉家的經濟已有根本好轉,俗話說:
“皇帝愛長子,百姓愛麼兒”,劉文炳得天獨厚,讀了十多年私塾,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執筆編撰過《劉氏家譜》;曾參加過開縣縣試,並考中秀才。在封建社會,哪家子弟考中秀才,社會上公認是一件極其榮耀的事,家中必須大擺宴席,秀才本人也要披紅戴花,騎馬遊街、光宗耀祖。劉家幾輩貧寒,而今出了這麼一個秀才,進而還可以府試、殿試,說不定可以得到舉人、進士等功名,因而劉家的主人劉政富便借來一匹大紅馬,自給兒子披紅戴花,帶著幾個兒子敲鑼打鼓,很是熱鬧了一番。
沒想到,劉政富這一舉動激怒了趙家場一些榜上無名的富家子弟,于是,他們雇請了一些地痞流氓羞辱劉家,同時,還聯名向開縣知縣衙門和夔府衙門遞了禀貼,聲稱“開縣浦裏劉氏文炳者,祖宗三代以司樂爲業,出身卑賤,違典應試,有辱先賢聖哲……”,控告劉文炳犯了欺君辱聖之罪。在清朝,參加婚喪嫁娶和祭祀活動的司樂人(俗稱吹鼓手)是被社會歧視的,清律明文規定,這些人的子孫屬于優人之後,優人和他們的後代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的權利,如果隱瞞了出身,一經查出,不但本人要革除功名,而且連同保人、主考官一起問罪。沒有多久,夔府衙門問罪下來,劉家花了幾百兩銀子求人疏通,這件公案才不了了之。從此以後,劉文炳就棄文務農,常爲鄰裏寫碑文和對聯、書信等。成了趙家場一帶有名的“泥子文人”。
劉文炳生有四男三女。妻子周寅香,出生于貧農家庭,樸實善良、勤勞能幹。劉伯承是她四個男孩中最大的一個,因此,便格外受到器重。在劉伯承八、九歲時,父輩們就分了家。因劉文炳夫妻忠厚老實,分家時,田地房屋先讓幾位兄長挑選,自己只分得一座三間茅草屋和幾畝坡地。起初,家中人口少,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不幾年,孩子接連出世,生活也就一年比一年艱難。
幼年時的劉伯承聰明、活潑,但頑皮、好動,爬樹掏鳥蛋、上房捅野蜂窩、什麼都敢幹。當時,劉文炳要養活全家九口人,生活日益艱難,況且在遭到科舉考試的不公正對待後,他已無心仕途,但他看到五歲的孝生聰明伶俐,智力發展快、接受能力強,便很想早點送他入學讀書。但附近的幾所塾館都離家較遠,而且要涉過河,很讓人放心不下,所以此事也就擱了下來。
天無絕人之路,恰在此時,一位流落開縣的“乞丐”來到劉家門前,引起了劉家的注意,他就是劉伯承的第一位啓蒙老師——任賢書。
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劉文炳發現任賢書不僅學識淵博、品德高尚,而且還熟谙兵法,精通武術。因此,他對任賢書也更加敬重,爲了解決這位外鄉孤老的生計問題,同時也使孩子能就近入學,在取得任賢書同意後,由劉文炳出面,邀集了四方鄰裏二十多名學齡兒童,在劉文炳老屋附近的一座茅屋裏辦起了一所私塾。這樣,劉伯承就在任賢書名下啓蒙讀書了。
孝生進入私塾後,開始和孔夫子、孟夫子打上了交道,整天學習《三字經》、《千家詩》,讀《四書》、《五經》,但是,“三綱五常”、“仁義道德”並沒有使他完全歸順,貪玩逃學之事時有發生。
然而,一個偶然的事件使他改變了頑皮的格,正視了自己的學業。有一天,不識字的母
盯著兒子背書,孝生急于出去玩耍,便閉著眼睛瞎背一通,碰巧這天父
沒出門,也在裏屋看書,聽見孝生亂背一氣,便高聲斥責他:“孝生,你欺負你
不識字,亂背什麼?我告訴你,我沒有南莊田、北莊地,只有一管筆、一錠墨留給你,你不用功,看你以後怎麼過?”
聽了父的話,母
方知受騙,傷心地邊哭邊說:“誰叫我小時候家裏窮,念不起書,連自己的兒子也欺騙我不識字,叫我怎麼不傷心呢?”
看著傷心的母,孝生內心震動很大,他覺得很對不起母
,便向父
保證:“從今以後,我再也不逃學了,一定好好念書,你們就看吧。”
從此以後,小孝生立下志向,發奮讀書,他每天第一個到課堂讀書,晚上回家讀到深夜。他讀書非常認真,凡是讀過的書,他都要弄通,並且仔細地圈閱和批注,一部《孟子》他圈閱過數遍;練習書法更有耐力,常常一個字練習幾十遍,直到和字帖上的字差不多了才接著練下一個字。在學習中,他常常用“學如逆行舟、不進則退”、“溫故而知新”的道理鞭策自己。他除了運用一般的學習方法外,還逐條逐條地背字典,字典中的許多條目他都能夠背下來,使他日後成爲一個知識豐富,文字基礎紮實、記憶力很強的人。
功夫不負苦心人,由于勤奮、努力,孝生的學習有了長足的進步,各門學科的成績遠遠超過一般學生。孝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從他的老師任賢書那兒更多地汲取著精神養料。任賢書早年參加過太平天革命,他不僅學識淵博,品德……
《寒門將子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