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常勝將軍之謎

常勝將軍之謎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從1912年討袁護guo到1949年解放全guo,劉伯承經曆了無數次重大戰役。許多戰役出奇製勝,成爲軍事史上的典範。那麼,其常勝原因何在?

  

3.1 熟谙兵法

  劉伯承的第一位啓蒙老師伍賢書深谙兵法,精通武術。受他的影響,幼年時的劉伯承就常隨他練功習武。對老師講述的《shui浒》、《三guo》、《說嶽全傳》等故事中的精彩戰鬥片斷和一些重大戰役他都能熟練講解,並對此産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1年,劉伯承懷著“救民于shui火”的崇高志向,投考了重慶軍政府陸軍將弁學堂。

  在將弁學堂,劉伯承開始接觸“步兵cao典”、“射擊教範”、“兵器學”、“地形學”、“戰術學”、“築城學”等軍事課程。劉伯承幾乎把所有時間和金錢都用在了讀書上,他除了學習軍事外,還注意學習曆史,學習文學。二十四史裏的許多文章他都讀過;《孫子兵法》既是中guo古代文學的傑作,又是中guo古代軍事著作的精華,他時常翻閱,據說能一字一句地全都背下來,而且能熟練運用。在創辦紅軍大學期間,他還qin自向學員講授過《孫子兵法》。

  劉伯承元帥不僅熟谙中guo兵法,而且常常借鑒外guo的軍事著作和著名戰例來豐富和發展我軍的軍事理論。1911年11月,劉伯承受dang的委派,進入蘇聯高級步校學習。由于學習成績優異,又被推薦提前進入了聞名于世界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在蘇聯學習期間,攻俄語成了一大難關。此時的劉伯承已35歲,但面對語言關卻毫不氣餒。他常常清晨第一個起chuang,坐在零下15℃的cao場上朗誦,夜晚最後一個入睡。有時,甚至在上廁所、走路時也把單詞寫在手上背誦。對于這一段的學習和生活,劉伯承在給朋友王爾常的信中,有過這樣一段描述:

  “余年逾而立、初學外文、未行之時、朋侪皆以爲慮。目睹蘇聯建guo之初、尤患饑馑,今日已能饷我以牛nai面包。每思川民菜se滿面,‘豆花’尚不可得,更激余鑽研主義,精通軍事以報guo之心。然不過外文一關,此志何由得達?乃視文法如錢串,視生詞如銅錢,汲汲然日夜積累之;視疑難如敵陣,惶惶然日夜攻占之,不數日已能閱讀俄文書籍矣”。

  劉伯承借助于俄文,閱讀了不少馬、恩、列、斯的著作,其中包括許多軍事論著;學習了蘇聯紅軍的各種條令和有關司令部組織指揮的知識,以及正規戰的戰術、遊擊戰的戰術、軍區和野戰部隊的建設等較系統的軍事理論;也涉獵了十八、十九世紀一些著名軍事家如拿破侖、蘇沃洛夫等人的事迹和論著,從而大大提高了理論shui平和軍事素養。

  回guo後,劉伯承元帥在戰爭間歇翻譯了大量的外guo軍事著作。他譯的第一篇*女作是《蘇聯步兵cao典》,後來又陸續翻譯了《蘇軍步兵戰鬥條令》、《遊擊隊怎樣動作》、《蘇聯紅軍政治工作條例》、《蘇聯紅軍在戰鬥情況中的政治工作》、《蘇聯山地鬥爭》等數百萬字的軍事論著,是我guo少有的軍事翻譯家。

  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不是教條的理論。劉伯承元帥精通兵法,但他並不囿于書本,而是把兵法中可行的東西靈活地運用于戰爭實踐,打了許多漂亮仗。

  《孫子兵法》上說:“兵無常勢、shui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劉伯承元帥運用這些兵法時,並不視爲金科玉律、一成不變,而是視實際情況而定,有時甚至利用敵人迷信這些名言,有意造成敵人的錯覺,出其不意地戰勝敵人。

  1937年10月,日軍占領石家莊後,繼續侵犯太原,沿正太路西犯,根據當時敵情和統一戰線的政策,劉伯承率一二九師東進平定地區,阻擊西犯之敵,支援guodang作戰,在敵後開展遊擊戰爭,創建太行山抗日根據地。

  根據敵人行動計劃,劉伯承判斷敵人要經七亘村向平定運輸軍需物資,即命令我軍利用七亘村附近的有利地形,埋伏待敵。果然,第二天,日軍辎重部隊通過七亘村時,我軍有意放過先頭部隊百余人通過伏擊區,等辎重騾馬進入伏擊圈後,一陣槍炮猛攻,致使敵軍無法還擊,狼狽向回逃竄。這次戰役,除敵人少數掩護部隊和辎重逃回測魚鎮外,全部被我殲滅。

  七亘村戰鬥結束後,劉伯承預見到日軍向平定地區運送軍用物資的任務沒有完成,前方需要子彈和糧食急如星火,根據交通條件,七亘村是日軍前往平定的必經之路。敵人對中guo古代兵法也是熟悉的,也懂得“兵無常勢”、“shui無常形”、“不得常遵”的用兵道理,但他們卻迷信教條,認爲我軍伏擊勝利後,必定已轉移他chu,不可能在七亘村一帶再次設伏。于是,劉伯承以其神機妙算,在嚴密分析敵人態勢和情況後,再一次大膽在七亘村設伏,又消滅敵人數百名,繳獲騾馬數十匹。

  七亘村重疊戰乍看好象違背了兵書條文,其實正是劉伯承將軍熟悉兵法,靈活運用的戰略思想的ti現。

  劉帥在戰術運用上的高超之chu,非常人所能比。同樣是伏擊戰,有的是伏其救者,有的是伏其退者;有的是“利誘而伏擊之”,有的是“威脅而伏擊之”;同樣是殲滅戰,平漢戰役是“貓盤老鼠”,隴海戰役是“縱深閃電”,鄄城戰役是“拖刀計、回馬槍”,滑縣戰役是“猛虎掏心”,巨金魚戰役是“釜底抽薪”。這些戰役足以說明劉帥對兵法謀略已達到運用自如,得心應手的地步。

  

3.2 “三個半”戰略家

  劉伯承元帥被看做是中guo“三個半”戰略家之一,人們常常贊譽他“料敵如神”,敵人也承認他“用兵神妙”;日軍和guodang軍隊甚至組織專人研究劉伯承的戰術,但到頭來卻還是敗在劉伯承的手下。

  劉伯承將軍常說:“五行不定,輸得幹幹淨淨”。何爲“五行?”“五行”即任務、敵情、我情、地形、時間”,掌握這五要素是戰爭取勝的基礎和關鍵。所以,在每次重大戰役前,劉帥都要對這五方面的因素進行認真分析,從而以奇製勝。著名的神頭嶺戰役就是一例。

  1938年,日軍爲配合其津浦作戰,以三萬余人的兵力向晉南、晉西發動進攻。爲鉗製向晉南進攻的日軍,劉伯承決定率一二九師發動了長生口戰鬥,消滅了敵人一百三十余人,擊毀汽車五輛。爲了進一步打擊敵人的囂張氣焰,劉伯承將軍運用“攻其所必救,殲其救者”的兵法,決定發動神頭嶺戰鬥。

  神頭嶺山嶺崎岖,地形複雜,公路也是從嶺上通過,有的同志認爲這種地形道路崎岖、不便于我軍行動,而劉伯承卻決定以這裏作埋伏戰的戰場,他說,“這裏地形複雜,敵人的陸空技術兵種難以施展其長,騎兵也難以左右機動,選擇這裏,利于我隱蔽、……

《常勝將軍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常勝將軍之謎》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