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人物紀實>常勝將軍之謎第2小節

常勝將軍之謎

第2小節
中國人物紀實作品

  [續常勝將軍之謎上一小節]埋伏、而不利于敵軍展開回施。”

  在具ti部署這次伏擊戰之前,劉伯承qin自到神頭嶺偵察地形。他發現,這裏的汽車路是從嶺上通過的,但司令部的參謀卻沒有在地圖上標志出來,劉伯承嚴肅地批評他說:“這麼大的疏忽,能打勝仗嗎?做參謀必須細心,要象頭發絲那樣才行”。由于他的細心,避免了部署上的錯誤。

  在兵力部署上,劉伯承在神頭嶺三面設伏。戰鬥打響時,由于我軍埋伏部隊僞裝巧妙,在發起攻擊前,進山的日軍一直沒有察覺。當戰鬥打響後,日軍步兵還沒來得及展開、騎兵還沒上馬、炮也沒架起來便束手就擒,只十來個小時戰鬥便結束了。連從潞城趕來增援的日軍一○八師團笹尾部隊、十六師團林清部隊的一千五百余人、除百余人逃tuo外,其余全部被一二九師殲滅在神頭嶺上。

  這次戰鬥被當時侵華日軍稱爲“支那第一流遊擊戰術”、“八路軍遊擊戰的典型戰術。”

  戰鬥結束後,長期在一二九師政治部工作的一位同志說:

  “這種伏擊戰在我們外行人看來,簡直是近于“押寶”的戰鬥,但是偏偏劉將軍所籌劃的伏擊戰,簡直是打得百發百中。”這就是神算。

  1946年6月,guodang部隊開始全面內戰後,蔣介石用重兵圍攻中原李先念部,同時加緊向蘇北等解放區進攻。當時,蔣軍向各解放區進攻的兵力已達一百六十萬人,其中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的有二十四萬九千人。而當時晉冀魯豫野戰軍不過八萬人,而且分爲兩個方向作戰,人力緊張,壓力也很大,但是,爲了支援中原和蘇北作戰,把敵人吸引過來,遲滯蔣軍的全面進攻,劉伯承指出:

  “我們的鐵錘首先要擊在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的大動脈——隴海線上!打亂敵人發動內戰的部署和時間表!”

  當時,敵人配備縱深六七十公裏,到chu設置封鎖溝和封鎖牆。按常規應先掃除鐵路以北的守備之敵,然後進擊隴海線,而劉伯承卻認爲進行正面而有重點的猛襲,勢必出敵不意,給敵人造成防不勝防的趨勢。但解放軍要取得預期的戰役目的,突擊部隊就必須保持“閃電”般的戰術特點,那就是不可顧慮自己的側背,大膽撇開敵人的前沿據點,向縱深目的地挺進,對毫無防備之敵發起總攻。

  乍看起來,劉伯承的這種布置似乎有點冒險,但劉伯承正是利用敵人固若金湯的防守心理突襲正面之敵,使敵人防不勝防。同時,劉伯承在戰役的具ti部署上也是非常嚴謹細心的,他在決定了主力突擊部隊的作戰行動後,又布置了地方武裝和民兵密切監視guodang部隊前鋒據點。

  在劉伯承指揮下,晉冀魯豫野戰軍一出隴海線,不僅切斷了蔣軍東西交通幹線,吸引了正向華東進攻的蔣軍主力五軍、十一師等部回援隴海線,接應了中原解放軍突圍,而且成爲解放軍戰略反攻的第一次試探行動。

  在巨金魚戰役中,劉師指揮更爲出se。當時,蔣介石調集重兵,妄圖掃蕩豫皖蘇解放區,打通平漢線。由于敵人總是以幾個旅的密集隊形穩步前進,使我難以下手。劉帥毅然采取“釜底抽薪”之計,甩開正面敵人,向東二百裏直cha敵側背,突然攻擊巨野、金鄉、魚臺,殲敵二萬六千余人。敵軍還想繼續深入我解放區腹地,並佯渡黃河。劉鄧大軍則全然不顧,繼續在東線與華東野戰軍形成鉗擊徐州之勢。這是一次高度鬥智的競賽,蔣介石畢竟膽略不及,最後被劉鄧大軍牽著鼻子退了回去,偷ji不成反蝕把米。

  這三次戰役表面看起來都是險棋,但正因爲險,才更出敵意料,才能出奇製勝。

  

3.3 細心謹慎,再加上包天膽略

  劉伯承元帥有一句名言:“接受任務定下決心要有包天膽略”;在部署和指揮戰鬥時,要像“描花繡朵的姑娘那樣認真細心”。這是他百戰百勝的一個訣竅,也是他指揮風格的生動寫照。

  1947年8月26日晚,劉伯承率領大軍挺進大別山,當晚進到淮河北岸息縣、臨河一帶。這時,尾追的敵人先頭部隊距解放軍後衛部隊只有三十裏,雙方已有接觸,情況緊急,部隊必須馬上渡河。原先,根據解放軍前衛部隊的調查,證明淮河可以徒涉,但在渡河前,上遊突然降雨,shui位上漲,部隊指揮員向劉伯承報告說不能徒涉,只能靠搜集來的十幾只小船擺渡。

  面對洶湧波濤,計有三個旅的兵力及野戰軍指揮機關要從這裏渡河,僅十來只小船顯然是不夠的,弄不好,尾追的蔣軍二十個旅壓過來,解放軍將背shui一戰,千裏南征的種種努力也就毀于一旦。在這危急關頭,劉伯承沈思了一會兒,問部隊指揮員:

  “河shui真的不能徒涉嗎?”

  “到chu都一樣深嗎?”

  你們實地偵察過沒有?是不是qin自找向導調查了?”

  “能不能架橋呢?”

  劉伯承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得到的回答總是肯定的。爲了讓部隊迅速渡河,劉伯承、鄧小平、李達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由鄧小平阻擊追敵,李達指揮渡河,劉伯承先行渡河、指揮已進入大別山的其他縱隊。

  第二天拂曉前,劉伯承來到渡口,手裏拿著一根很長的竹竿,登上渡船,不停地用竹竿試探著河shui,當航行至河中央時,發覺shui並不很深,就命令部隊立即架橋。後來又有一位飼養員,由于掉隊,牽馬徒涉過河,劉伯承又立即命令部隊徒涉,終于在追兵趕到之前全部渡過了淮河,當蔣軍趕到北岸時,河shui漲了起來,把敵人攔在了北岸。

  事後,劉伯承嚴厲批評那位指揮員說:“粗枝大葉害死人、害死人!”“越是緊要關頭,領導幹部越要qin自動手實地偵察!”

  劉伯承元帥不僅自己心細如發,對下級和身邊的工作人員要求也是極其嚴格的,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

  在抗日戰爭時期向晉路大破擊戰時,一位參謀把自己標製的作戰地圖送給住在閣樓上的劉伯承審閱。劉伯承看後,問那位參謀:

  “這閣樓的樓梯,你是不是每天都走幾遍?”

  “是的”“我問你一個問題,這樓梯有多少級?”

  參謀窘住了,他不明白劉伯承爲什麼問這個看起來似乎很簡單的問題。

  劉伯承笑著說:“我知道你沒數過。你應該懂得,不論是指揮員,還是參謀,都應該熟悉地形,對待戰場上的地形、地物,我們萬萬不能象對待樓梯那樣,自以爲熟悉而給疏忽了。”

  “你過來看看,這座縣城你怎麼給搬了家呢?”

  原來,這位參謀把一座縣城的位置標錯了。

  由于劉伯承的細心嚴謹,避免了由此而造成的部署上的失誤。

  1947年12月,由于劉伯承細心偵察,使師直總部tuo離險境轉危爲安,爲保衛大別山又立戰功。那是一個大霧彌漫的清晨,……

《常勝將軍之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常勝將軍之謎》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