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是從戰時期起就風靡流傳的軍事著作,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而且,其中論述的基本理論和思想還被運用到了現代經營決策和社會管理方面。然而,這部著作者是誰呢?學術界議論紛紛,一種認爲是春秋時期吳
的孫武所著,一種認爲是孫膑整理而成,一種認爲是戰
初年某位山林
士編寫,還有的說是三
時代曹
編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間,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的兩座漢代墓葬中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膑兵法》,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爲春秋時期吳
的將軍孫武。
避隱吳著兵法
孫武,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爲孫子、孫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的齊樂安(今山東惠民),具
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孫武的祖先叫妫滿,被周朝天子冊封爲陳
君(陳
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後來由于陳
內部發生政變,孫武的直系遠祖妫完便攜家帶口,逃到齊
,投奔齊桓公。齊桓公早就了解陳公子妫完年輕有爲,任命他爲負責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齊
定居以後,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稱爲田完。一百多年後,田氏家族成爲齊
內後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來越顯赫,在齊
的領地也越來越擴大。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
的大夫,很有軍事才幹,因爲領兵伐莒(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采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爲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困此,田書又被稱爲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
的卿,成爲齊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孫憑就是孫武的父
。
由于貴族家庭給孫武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孫武得以閱讀古代軍事典籍《軍政》,了解黃帝戰勝四帝的作戰經驗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當時戰亂頻繁,兼並激烈,他的祖父、父都是善于帶兵作戰的將領,他從小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這對少年孫武的軍事方面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但孫武生活的齊
,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齊景公初年,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著田、鮑、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後來,內亂日甚一日,齊
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鬥爭,愈演愈烈。孫武對這種內部鬥爭極其反感,不願糾纏其中,萌發了遠奔他鄉、另謀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頭。當時南方的吳
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
勢強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認定吳
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孫武正值18歲的青春年華,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
,長途跋涉,投奔吳
而來,孫武一生事業就在吳
展開,死後亦葬在吳
,因此《吳越春秋.阖闾內傳》就把孫武稱爲“吳人”。
孫武來到吳後,便在吳都(今蘇州市)郊外結識了從楚
而來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
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
伍奢和兄長伍尚被楚平王殺害而潛逃到吳
。他立志興兵伐楚,爲父兄報仇。孫武結識伍子胥後,十分投機,結爲密友。這時吳
的局勢也在動蕩不安之中,兩人便避隱深居,待機而發。
公元前515 年,吳公子光利用吳
伐楚,
內空虛的機會,以專諸爲刺客,襲殺吳王僚,然後自立爲王,稱阖闾。阖闾即位後,就禮賢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賢臣,他又
恤民情,不貪美味,不聽婬樂,不也女
,注意發展生産,積蓄糧食,建築城垣,訓練軍隊,因而大得民心,吳
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種人才,立志要使吳
更加強盛,時而向長江中遊發展,滅楚稱雄。隱居吳都郊外的孫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隱居之地,一邊灌園耕種,一邊寫作兵法,並請伍子胥引薦自己。終于,孫武寫好了13篇兵法。這13篇兵法,講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敵製勝的戰略戰術,全書構成了一個嚴密的
系。
第一《計篇》,論述怎樣在開戰之前和戰爭中時行謀劃的問題,並論述謀劃在戰爭中的重要意義。孫武認爲,在開戰之前,必須對敵我雙方的基本條件作周密的研究和比較,認真地時行謀劃,以便製訂正確的作戰計劃。決定戰爭勝負的基本條件有五項,就是“道”(道義)、“天”(天時)、“地”(地利)、“將”(將帥)、“法”(法製)。對這些條件比較清楚了,就可以判斷戰爭的勝負。在戰爭時行過程中,也必須根據利害關系和不斷變化的形勢來時行研究和謀劃,采取機動靈活的措施,做到“攻其不備,出其不意”地打擊敵人。孫武認爲,謀劃周密就可能在戰爭中獲勝,謀劃不周難于獲勝,根本不進行謀劃是肯定要失敗的。
第二《作戰篇》,論述速戰速勝的重要。因爲出兵打仗要耗損
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拖久了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財貨枯竭,別的諸侯
會乘機進行進攻。從速勝的思想出發,孫武反對以當時簡陋的作戰武器去攻克堅固的城寨,也反對在
內一再征集兵員和調運軍用物資,而主張在敵
就地解決糧草,主張用財貨厚賞士兵,主張優待俘虜,主張用繳獲來補充壯大自己。他認爲這樣做,才能迅速戰勝敵人。
篇三《謀攻篇》,論述用計謀征服敵人的問題。孫武認爲“不戰而屈人之兵”是“善中之善者”,“全”、“全軍”、“全旅”、“全卒”、“全伍”地強迫敵人屈服投降是最理想的作戰方案,“破
”、“破軍”、“破旅”、“破卒”、“破伍”地用武力擊破敵人則次一等,“非善之善者”。
怎樣才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呢?孫武認爲上策是“伐謀”,其次是“伐交”,再次是“伐兵”,即主張通過政治攻勢、外交手段和武裝力量來征服敵人。在和敵人鬥爭時,如果敵強我弱,應該集中優勢兵力戰勝敵人,做到“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即有十倍于敵的兵力就包圍敵人,有五倍于敵的兵力就進攻敵人,有一倍于敵的兵力就設法分散敵人,和敵人的兵力相等就要善于戰勝敵人,比敵人的兵力少就要善于退卻,戰鬥力不如敵人就要避免與敵人作戰,不能強拚硬打。孫武在此篇中提出了“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光輝思想,認爲謀略必須建立在了解敵我雙方情況的基礎上。
第四《形篇》,論述用兵作戰要先爲自己創造不被敵人戰勝的條件,以等待敵人可以被我戰勝的時機,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孫武認爲……
《春秋末期吳國軍事思想家——孫武》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