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5年的早春,一位昏死過去幾次的病人又一次頑強地睜開雙眼,46年來走過的風雨曆程又在他的腦海中流淌,他感慨萬千,不禁口占一絕:“ 妄擬古之人,歲月蹉跎忽至今。一息尚存應有事,莫將夭壽貳吾心。”意見是說,我從小就立志要像古代的偉人那樣做出大事業,但歲月如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而今年近半百,生命垂危,且一事無成。然而我怎能去考慮自己的生老病死呢?一息尚存就當奮然進取。這位病人就是明代進步思想家顧憲成。
矢志求學 關心事
顧憲成,無錫泾裏(今無錫縣張泾)人。字叔時,號泾陽。因創辦東林書院而被人尊稱“東林先生”。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八月初七,卒于萬曆四十年(1612年)五月二十三日。顧憲成小時候家境十分清貧,他的父顧學開了爿豆腐作坊,但因家庭人口多,常常入不敷出,要向人借貸,他家住的房子很破舊,不蔽風雨。但是,艱苦的生活環境反而激發了顧憲面奮發讀書的決心與進取向上的志向。他6歲就進私熟讀書,即聰明,又刻苦,而且懷有遠大抱負。他在自己所居陋室的牆壁上題了兩句話:“讀得孔書才是樂,縱居顔巷不爲貧。”顔回,是孔子著名的學生,家裏十分貧窮,但他不以爲苦,師從孔子,刻苦好學,以學爲樂。顧憲成以顔回自喻,表達了自己的苦樂觀和貧富觀,希望做一個知識的富翁。
知識是海洋。顧憲成既不拘守于一家一說,也不厚古薄今,視野開闊,博覽群書,涉獵百家,還讀了大量宋代人的近作,如周敦頤的《太極圖書》、程颢的《識仁篇》、張載的《西銘》以及朱熹、陸九淵、邵雍、王陽明的著作。他善于掌握全書的主旨大意,不沈溺于訓诂章句之類,所以吸收了很多有益的思想。顧憲成在讀書中,非常仰慕前賢先哲的爲人,一心想仿照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思想舉動去行事。他自撰了一副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表達了他讀書期間對社會的關注。當時社會風氣不正,一些人品德很不端正,沒有是非觀念,注重私利,見風使舵。顧憲成對這種狀況憤憤不平,時時想找出矯正的辦法,做到把書本知識和社會實際結合起來進行研究。
明萬曆四年(1576年),27歲的顧憲成赴應天(今江蘇南京)參加考試,他在應試的文章《習書經》中指出:天下治理的關鍵在于用人得當。只有選拔、任用賢才,使之各司其職,這樣才能使家穩固、政治清明、民情安定。同時,顧憲成還強調朝廷要廣開言論,虛心納谏,以法治
,注意總結前代的經驗教訓以供借鑒,把
家的事情辦好。由于顧憲成的文章立意遠大,分析透徹,結果以第一名中舉,時人將舉人第一名稱爲解元。顧憲成從此名聞遐迩。萬曆八年(1580年)解元顧憲成赴京參加會試,又被錄取在二甲第二名,被賜進士出身。當時,得中進士的人就可進入官場,顧憲成從此也就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投身到了社會激流中。
持正爲官 反遭削職
顧憲成帶著強烈的政治熱情踏上仕途,想爲爲民做些有益的事。但當時皇帝明神宗和宦官、王公、勳戚、權臣結合成爲一
最反動腐朽的勢力,
縱朝政,政治黑暗,軍事窺敗,財政拮據,而人民由于苛政暴斂被迫反抗的事件也層出不窮。由于明朝
力漸衰,崛起于關外的滿州貴族也逐漸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並且逐漸構成對明朝的威脅。面對這種
是日非的形勢,顧憲成初入仁途,就不顧自己位微言輕,上書直谏,主張舉用人才,評論時政得失,無所隱避。他先在戶部、吏部任職,後外放桂陽(今屬湖南)、
州(今浙江麗
)等地爲官,後又奉調再入吏部,不管在什麼地方、什麼部門任職,他都不媚權貴、廉潔自守、正直無私、辦事認真。
萬曆十年(1582年)六月,時任內閣首輔(相當于宰相)、權傾天下的張居正病情加重,舉朝官員深谙張居正喜歡別人恭維、歌功頌德的心理,便聯名醵金到東嶽廟爲張居正祈祉禳災。顧憲成認爲現在全官場風氣日下,一切不問是非,一味迎合順從,朝政敗壞到了歙人憂心如焚的地步,自己不能同流合汙。這樣,他便拒絕參加。同事擔心他日後因此遭到打擊,便好心地代他簽名出錢,顧憲成得知後立即騎馬前去將自己的名字抹掉,表現了不附權勢的耿直
格。不久,張居正就去世了,他才沒有受到追究。
張居正去世後,繼任首輔王錫爵只知道在朝中一味迎合神宗,不能聽取君臣的合理意見,弄得人心離異。一次,王錫爵對顧憲成說:“當今所最怪者,朝廷認爲對的,外人一定認爲不對;朝廷認爲不對的,外人一定認爲是對的。”意思是責怪官員百姓心不向著朝廷。顧憲成針鋒相對地回答:“我看應該這樣說,外人認爲對的,朝廷一定認爲是錯的;外人認爲是錯的,朝廷一定認爲是對的”,指出事搞不好的責任在朝廷而不在下面,一語道破了朝廷當權者們顛倒是非、混淆黑白的真相。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顧憲成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時逢首輔王錫爵年老引退,明神宗便命吏部根據品望推選六七位能夠勝任首輔之職的官員聽候點用。顧憲成與吏部尚書陳有年不徇私情,拒絕請托,根據品望合擬了七人名單上報,請神宗裁。不料,顧憲成他們提名的人,都是神宗所厭惡的,神宗不由分說,指責吏部有“徇私”做法,在吏部的奏疏上批了“司官降雜職”5個字,就把顧憲成文選司郎中的職務給撤掉了。陳有年作爲吏部尚書,上疏引咎自責,認爲有責任也在自己身上,不能追究下屬,懇請恢複顧憲成的文選司郎中職務。其他正直的大臣也紛紛上疏申救顧憲成,奏疏共達幾百封。不料,神宗一意孤行,將有些上疏申救的官員外放、降調、削職,顧憲成則被革職爲民。從此,顧憲成結束了十幾年的官場生涯,以“忤旨”罪回到原籍無錫。
顧憲成孜孜事,反而獲罪罷官,朝野許多人士爲朝中失去這樣一位正直無私的官員扼腕歎息,也對顧憲成的品格十分欽佩,顧憲成的名望反而更高了。
主持東林書院 堅持講學議政
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九月,顧憲成從北京回到家鄉泾裏。顧憲成在朝中因公務繁忙,積勞成疾,再加遽遭削職,冤屈難伸,因此在長途跋涉回到家中後質極弱,病痛頻發,好幾次生命陷入垂危。然而他絕不放棄自己爲
爲民的抱負,盡管已不能在朝中實現自己的志向,也要在故鄉做些有益的事。顧憲成認爲:講學,可以傳授知識,風範人……
《明代進步思想家——顧憲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