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俠義平生上一小節]種各樣的捐贈,實在不計其數。
金庸“闖蕩江湖”數十年,認識的人自不會少,而他人品高潔,才高八鬥,又俠義心腸,懷寬厚,朋友自然也多。且看他們心目中的金庸又是何等樣人。
名作家倪匡年輕時人稱“小搗蛋鬼”,老了自然便成“大搗蛋鬼”。他格直率,敢怒敢罵,有時候不免“胡作非爲”,與金庸的
格完全不同。但他們相交相知三十多年,是一對要好的朋友。金庸稱倪匡爲“匡兄”,倪匡稱金庸爲“老查”。
倪匡佩服金庸,佩服得五投地。他說金庸以前,沒有這樣好看的小說,金庸以後也不會有這樣好看的小說。他一連寫了四本《我看金庸小說》,開啓了金學研究之先河。
倪匡既是名作家,又是金庸的好朋友,他筆下的金庸就多了幾分生動和真實。想要了解金庸,不能不讀倪匡的文章。在此特輯錄幾段倪匡記述他倆之間友誼的妙論,以飨讀者。
坊間有流言:金庸小說,有不少是倪匡代寫的。聽到這種流言,倪匡樂不可支,認爲真正太看得起倪匡了。他說,他若能寫得出金庸小說的十分之一,已是死而無憾。
但這些說法自何而來呢?
金庸寫完《倚天屠龍記》後,《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第一天開始連載時,金庸約晤倪匡,在座的還有新加坡的一位報館主人。
這位新加坡人是特地來香港找金庸,要求金庸別結束《倚天屠龍記》,繼續寫下去。而金庸已將全副心神投入創作《天龍八部》,不可能同時寫兩篇,所以特此約晤,要倪匡代地撰寫《倚天屠龍記》的續集。
當金庸一提出這個要求時,倪匡頓覺腦中轟地一聲響,幾乎飄然慾仙。當時的對話,大抵如下:
金庸:新加坡方面的讀者十分喜愛《倚天屠龍記》,希望有續篇。我沒有時間,特地約了新加坡的報館主人來,竭力推薦,請倪匡兄寫下去,一定可勝任。
新加坡報館主人:金庸先生的推薦,我絕對相信,要請倪匡先生幫忙。
倪匡大口喝酒,半晌不語之後,神莊肅,開始發言。這大抵是他一生之中最正經的時刻。
倪匡:今天是我有生以來最高興的日子,因爲金庸認爲我可以續他的小說,真是太高興了。其高興的程度,大抵達到一輩子都不會忘記。可是我這個人有一個好,就是極有自知之明。而且,我可以大膽講一句,世界上沒有人可以續寫金庸的小說。如果有人膽敢答應:我來續寫,那麼這個人,一定是睡覺太多,將頭睡扁了。我當然不會續寫《倚天屠龍記》,因爲我雖然睡覺不少,但幸保腦袋未扁。
不過這件事,倪匡至今認爲是極大榮幸,頗有逢人便談之樂,所以久而久之,就有“倪匡代筆”之說了。
而且,真是確曾“代筆”。那是金庸在寫《天龍八部》期間,忽有長期出遊歐洲計劃。而香港報紙的長篇連載一般來說不能斷稿。于是金庸找倪匡,求他代寫三四十天。當時在場的還有名作家董千裏(項莊)先生。
金庸說得很技巧:“倪匡,請你代寫三四十天,不必照原來的情節,你可以自由發展。”
(倪匡語:這等于是說,千萬不可損及原著,你自管去寫你自己的好了!換個別人,或許會生氣,但倪匡不會,高興還來不及!若是連自己作品和金庸作品之間有好幾百萬光年距離這點都不明白,那是白癡了。幸好還算聰明,所以一點不生氣,連連點頭答應。)
金庸又說:“老董的文字,較洗練,簡練而有力,文字的組成能力又高,你的稿子寫好之後,我想請老董看一遍,改過之後再見報!”
(倪匡語:這等于說,倪匡你的文字不好,雖然任由發展,還是不放心,要找人在旁監督,以防萬一出毛病。換了別人,又可能會生氣,但倪匡不會,因爲金庸所說是實。董千裏先生文之簡練有力,海內外共睹,能得到他的幫助,對今後小說創作的文字運用方面,可以有很大的改進,所以欣然答應。)
商議定當之後,就開始撰寫,倪匡自覺思想負擔之重,一時無兩。戰戰兢兢地寫了大約六萬字左右,到金庸歐遊回來,才算松了口氣。
金庸在事前的擔心,倒不是白擔心。因爲他深知倪匡的脾氣,喜歡“搗亂”,所以才事先特別叮囑“你只管寫你自己的”。然而當他回來之後,見面第一句話,倪匡就說:“對不起,我將阿紫的眼睛弄瞎了!”
阿紫是《天龍八部》中一個相當重要的人物,倪匡說他討厭這個人,所以令她瞎了眼。金庸一聽,也唯有苦笑,是否有“所托非人”之感,不得而知。常言道“生米已成炊”,阿紫之眼,既被弄瞎了,自然也唯有認命了。
倪匡所寫的那一段,在舊版書出版時,收進單行本中。金庸將全部作品修訂改正之際,曾特地找倪匡來商量:“想將你寫的一段刪去,不知是否會見怪?”
倪匡當時的回答很妙,先大聲說:“見怪,會見怪,大大見怪!”
金庸是正人君子,不像倪匡那樣,荒誕不經,聞言神情躊躇,大感爲難。于是倪匡哈哈大笑,道:“我見怪的是你來問我會不會見怪,枉你我交友十數載,你明知我不會見怪,不但不見怪,而且一定衷心贊成,還要來問我!”
金庸有點不好意思,說:“禮貌上總要問一聲。”
倪匡說:“去他的禮貌!我有點擔心,阿紫的眼睛瞎了,你怎麼辦?”
金庸說:“我自有辦法!”
金庸果然有辦法,他改動了一些,結果就是如今各位看到的情形。金庸將阿紫、遊坦之兩個人的格,寫得更加透徹。一個爲了癡情相愛,甯願將自己的眼睛送給愛人,而一個爲了
格頑強,將已複明的眼睛又挖出來。淒楚、戀情、偏激、
漫,都發揮到淋漓盡致的地步,大作家的能力,確然令人折服。
經此一事之後,倪匡自然更逢人便說,而且還自撰一聯,上聯是:“屢替張徹編劇本”,下聯是:“曾代金庸寫小說”。
借金庸、張徹兩大名人標榜自己,可謂深得自我標榜之三昧矣!所以,才有了“代寫”的流言,事實上,卻不過如此而已。
在《明報周刊》的雛形時期,需要一篇武俠小說,爲了增加對讀者的吸引力,署名是“金庸、倪匡合著”,事實上,全由倪匡個人執筆,借了金庸之名。合作寫小說不是不可能,但以倪匡自認爲和金庸創作能力距離之遙遠,實在是沒有什麼可能的事。
以上,就是所謂“代寫”的內情。
金庸的小說,沒有人可以代寫。
如果有人可以代寫,寫出來的作品如此之好,這個人爲什麼要代金庸寫,自己不寫?道理極簡單,偏有人不肯去想一想,真怪!
倪匡藏有金庸所書長聯兩幅。至今爲止,可稱世間孤品,因爲舍此……
《俠義平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