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大師之作

大師之作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二十世紀的中guo小說,

  讀來讀去還是金庸。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武俠小說,是武俠小說的頂feng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言情小說,寫盡了人間各種形形sese的情感;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是通俗小說,是有價值的通俗小說;

  還有人說,金庸小說是lang漫派小說;

  更有人說,金庸的小說僅僅是小說,算不上文學作品。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說來說去,金庸的小說就是地地道道的小說,是像《紅樓夢》一樣好的小說,是詩歌般的小說,是寫人寫情寫景寫曆史的小說,是引人入勝,讓人手不釋卷的小說。

  套用“金學大師”倪匡的話來說,“以前,世界上未曾有過這樣好看的小說;以後,只怕也不會再有了。”

  學究們、評論家們設置了許許多多概念名份,什麼純文學、通俗文學,什麼現實主義、lang漫主義,把那些鮮活的文學作品支解得支離破碎,再貼上一塊塊的標簽。

  其實,對于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沒有什麼概念能夠規範他們。莎士比亞是什麼流派?曹雪芹又是什麼流派?貝多芬、畢加索又是什麼流派呢?

  只有那些不入流的文學家、藝術家,創作時才會宣稱自己是這個“派”那個“主義”,因爲他們才情空虛,學識淺薄,所以借名號來壯膽。而那些真正的大師,從來不去介意自己要被歸入哪流哪派,他們只知道生命中有一gu清泉要奔湧而出,他們只知道惟有文字、線條、音符、se彩才是他們的生命,于是他們只知道讓生命之泉去自然流淌,順流而下,一瀉千裏地創作,再創作。

  以金庸小說而論,其中有武俠、傳奇的一面,天馬行空,情節曲折;也有推理、言情的一面,懸念重重,扣人心弦。有悲劇的一面,寫盡人間的無奈悲涼;也有喜劇的一面,chuchu夾雜了幽默諧趣,以及善意的嘲笑。有諷刺鞭撻的一面,對于世態人心,社會曆史的yin暗醜陋,不乏犀利的思考與揭露;還有稱頌贊美的一面,對善良的品質,俠義的情cao給予充分的讴歌和褒揚。

  正如《紅樓夢》一樣,道學家看出“婬”,才子看出“纏綿”,革命家看出“反清”(魯迅語)。實在是見仁見智,說不清,道不明。所以金庸的小說若是被人安上什麼“主義”之類的名號,就變得莫名其妙了。

  還是倪匡說得有道理,小說一定要好看,不好看的小說有什麼用?金庸也認爲,文學藝術首先是表現美的,是追求美感的。

  金庸的小說中最吸引人的,不光是那些離奇詭異的情節,也不止是那些古靈精怪的武功,而是那種氛圍,那種意象。這是我們失落了很久的“中guo”,是我們夢幻裏的“中guo”,是如詩如畫的“中guo”,也是標准的中guo味道的“中guo”。

  這裏面的人物是地道的中guo人,他們的語言是地道的漢語。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中guo式的,五嶽的山山shuishui,宋明的村鎮酒肆,伴隨著棋琴書畫,刀光劍影。他們活動的場景是中guo式的,從長河落日圓的大漠,到楊柳依依的江南,還有那曲徑通幽的庭院,小橋流shui人家。他們的情感也是中guo式的,一切都洋溢著中guo文化的神韻,ti現著中華民族的傳統和習俗。

  總之,中guo文化美好的一面,詩情畫意的一面,全都在金庸的作品中表現得酣暢淋漓。上至儒、道、釋的哲學倫理,下至古老中華的民俗民風,無不活潑潑地呈現在我們面前,使生活在煩惱塵世中的二十世紀中guo人,感受到內心深chu的“根”和“魂”,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故鄉。

  許多生長在當代的華人,無論是生活在本土還是身chu海外,在中guo傳統方面完全是一片空白,是貧血的。幾乎可以說,許多青少年是憑借著金庸的作品,才將自己的血脈與悠久的中guo曆史重新銜接;而許多中老年人,也是從金庸的書中拾回了幾被遺忘的中guo夢。

  這就是爲什麼那麼多華人愛看金庸,一遍一遍地讀,百讀不厭。看金庸的小說,好像又回到了唐詩、宋詞,又回到了春秋、漢賦,又回到了《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西出陽關》,又回到了《封神榜》、《七俠五義》、《包公案》……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艱苦的環境裏辛勤勞作,繁衍生息,生活得單調、沈重,平凡而缺少刺激。但是每個人的心底裏都不可抑製地存在著向往冒險,尋求變化的情結,希望自己的生命中也能出現奇迹,精彩一回。武俠小說這種天馬行空、驚險刺激的內容情節,正好適合中guo人的口味,能夠填補許多人的精神渴望,滿足了他們的幻想。而金庸的小說又是其中se彩最lang漫,感情最濃烈,人xing表達最全面最豐富的作品,給予了中guo人無限的想象空間,難怪人們對它如癡如醉了。

  波瀾壯闊、氣派非凡、博古通今、包羅萬象。

  詩詞、曆史、天文、地理、民俗、風光、武術、醫學、巫術、棋藝、音樂、舞蹈、書法、繪畫,甚至植物學、動物學、心理學等等,奇妙地融彙在一起,構成金庸小說的斑斓se彩。

  那麼廣博深奧的知識,在金庸筆下全部化成有趣的文字,使讀者在不知不覺中得到陶冶和修煉。能夠藝術地活用各種知識,現代中guo作家中,當首推金庸。

  金庸的小說,差不多全都有真實的曆史背景,主要是宋、元、明、清四個朝代。真實的曆史人物,如康熙、乾隆、朱元璋、李自成等,都在小說中出現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以及對曆史事件的描述,金庸做到了一個優秀小說家該做到的,既不違背基本的史實,又有藝術的升華,包含著他對曆史的深刻認識。

  虛構的人物與真實的人物同chu一起,好不熱鬧,造成了奇異的效果。比如《鹿鼎記》中韋小寶與俄guo蘇菲亞公主一段,除了韋小寶是虛構的,其他均爲真人真事。

  當然,真假原是說不准的,尤其是已經過去的曆史,誰又能自诩把握到它的全部真實呢?在滄桑變幻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本無定數,如《紅樓夢》中說:假作真時真亦假。

  金庸爲現代小說運用曆史題材樹立了典範。他的小說確實做到了:

  “一方面與曆史有關,另一方面與日常生活有關,……是一部編年史,是一本部落之書,一部有關風俗與傳統的重要彙錄,而同時也是一本供大家娛樂的故事書。”(保羅·門采語)

  至于精彩的圍棋棋局,高深的中醫中葯知識,豐富多彩的地理人文景觀,絢麗lang漫的異域民俗風光,……在金庸的作品中更是經常出現,成爲吸引讀者的又一重要因素。難怪許多人看完金庸的書後,都會由衷地感歎:這個人怎麼會懂得那麼多?怎麼能有那麼豐富的學識?也許,說金庸的小說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品,一點也不過分。

  ……

《大師之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大師之作》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