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栩栩如生

栩栩如生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金庸激活了中guo文字在現代的再生力,

  創造了一些永遠值得人們談論

  而且永遠談論不盡的人物。

  漢字是象形文字。美guo詩人龐德說“漢語天生是詩的”。但是,就在龐德說此話時,中guo的傅斯年先生正慷慨激昂地說:漢語是野蠻的,應該廢止。中guo的落後,是因爲漢語的野蠻(大意如此)。

  時爲1919年。

  然而,漢語並沒有消失,在中guo在海外,十幾億華人仍然使用漢語。

  不過,漢語的味道開始變質。她從前是“天攝人治”,極其玲珑活潑,而“五四”以後,西洋語法的侵入,出現了所謂的“歐化語”,不中不西,不土不洋,讀來感到乏味,讓人倒胃口。許多新文藝作家都有這樣的毛病,時代風氣如此,怪不得誰。

  金庸是個天才,他運用地道的中guo文學語言。“金庸小說的文字,是絕頂高超的中guo文字。”(倪匡語)

  海德格爾說,“語言是生命,是意識,是存在的屋宇。”其實,語言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結晶,是一個民族集ti意識的倉庫。

  金庸的語言文字,激活了中guo文字在現代的再生力,重新展現了漢字的意韻。

  且看《笑傲江湖》第十四回中桃谷六仙的一段對話:

  終于有一人道:“咱們進去瞧瞧,到底這廟供的是什麼臭菩薩?”五個人一擁而進,一個人大聲叫起來:“啊哈,這裏不明明寫著楊公再興之神,這當然是楊再興了。”說話的乃是桃枝仙。

  桃幹仙搔了搔頭,道:“這裏寫的是楊公再,又不是楊再興。原來這個楊將軍姓楊,名字叫做公再,唔,楊公再,好名字啊好名字。”桃枝仙大怒,大聲道:“這明明是楊再興,你胡說八道,怎麼叫做楊公再。”桃幹仙道:“這裏寫的是楊公再,可不是楊再興”。

  桃根仙道:“那麼興之神三字是什麼意思?”桃幹仙道:“興之神三個字難道是我寫的?既然不是我寫的,我怎知是什麼意思?”桃葉仙道:“興,就是高興,興之神,就是精神很高興的意思,楊公再這姓楊的小子,死了有人供他,精神當然很高興了。”桃根仙點頭道:“很是,很是。”

  桃花仙道:“我說是這裏供的是楊七郎,果然不錯,我桃花仙大有先見之明。”桃枝仙怒道:“是楊再興,怎麼是揚七郎了?”桃幹仙也怒道:“是楊公再,又怎麼是楊七郎了?”

  桃花仙道:“三哥,楊再興排行第幾?”桃枝仙搖頭道:“我不知道。”桃花仙道:“楊再興排行第七,是楊七郎。二哥,楊公再排行第幾?”桃幹仙道:“從前我知道的,現在忘了。”桃花仙道:“我倒記得,他排行也是第七,所以是楊七郎。”

  桃根仙道:“這神倘若是楊再興,便不是楊公再,如果是楊公再,便不是楊再興。怎麼又是楊再興,又是楊公再?”桃葉仙道:“大哥你有所不知。這個再字,是什麼意思?再,便是再來一個之意,一定是兩個人而不是一個人,所以既是楊公再,又是楊再興。”余下四人連連點頭,都道:“此言甚是有理。”

  突然之間,桃枝仙又說道:“你說名字中有一再字,便要再來一個,那麼楊七郎名字有個七字,該不是要再來七個?”桃葉仙道:“是啊,楊七郎有七個兒子,那是衆所周知之事!”桃根仙道:“然則名字中有個千字便是生一千個兒子,有個萬字,便是生一萬個兒子?”

  這段廢話連篇,人看人笑,百讀不厭的文字,我們若嘗試著將其中一個字刪掉,看看語言還通不通,或者文氣還順暢不順暢?

  將漢字錘煉到這等程度,實屬不易。尤其,金庸寫情、寫景、寫諧、寫怨、寫世態、寫江湖、寫官場……均能活靈活現,則更屬不易,實在是非超一流高手所不能爲。

  他的許多章節和片斷,真如神來之筆,使人贊歎不絕,回味不已,只可惜不能在這裏一一舉出。

  沒有人物,便不成小說。

  人物立不立得起來,視乎作家對于人生觀察、ti驗的深淺,以及他的筆力如何。

  《紅樓夢》流芳百世,重要原因在于裏面的人物令人百談不厭,林黛玉、薛寶钗、賈寶玉、賈政……等等,個個都蘊含著人xing中某種普通相,仿佛在我們生活中到chu能見到,感覺到。魯迅的聲譽與阿q的成功也不無關系。

  金庸也塑造了一些永遠值得人們談論而且永遠談論不盡的人物,如同《紅樓》、《三guo》、《shui浒》等作品中的某些人物,深入人們的心中,成了某種xing格或行爲的代名詞。

  男孩子們也許會說:“我喜歡小龍女那樣的女孩”,“我喜歡黃蓉那樣的女孩”。

  女孩子們也許會說:“我喜歡楊過”,“我喜歡郭靖”,“我喜歡令狐沖”。

  還有韋小寶、段譽、喬feng、王語嫣……

  還有周伯通、張無忌、周芷若、胡斐……

  每一個人物都代表一種命運;

  每一個人物都有一段情緣;

  每一個人物都是一面鏡子;

  每一個人物都如同一出戲劇。

  金庸認爲,在人物刻畫方面除了好看之外,還應能令讀者感動和難忘,印象深刻而鮮明,因爲小說旨在反映人生,而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金庸的心懷是寬厚而悲憫的,對筆下人物從不簡單地劃分爲“正”、“邪”、“善”、“惡”的類別。那些反派人物沒有出現時,江湖上一片譴責之聲,但當他們真正出現時,總讓人覺得他們仍有可愛的地方,並非一無是chu,無法完全否定。而正派人物也具有各種弱點,從而使他們顯得更爲有血有肉,真實可信。“這個社會上也很難講誰是百分之百的好人或壞人,壞人身上也會有好的成分,好人身上也有壞的成分。……作者考慮的是真實的問題。”(金庸語)

  沒有絕對的“善”,也沒有絕對的“惡”。在金庸的書中,即使一個公認的“惡人”,在從事一項“惡事”時,他也可能是出于他自身相當充足的理由,或可笑或可氣或可悲或可恨。而所謂的“好人”,哪怕是出于“善”的動機也不一定能得出“好”的結局或效果。

  所以,金庸筆下的人物,很少是單純的好人或壞人。他洞察了人xing的全部奧秘,以及人xing自身的沖突和矛盾。他以一種寬容的態度,理解的態度,來描述冥冥衆生。在這一點上,金庸的作品絕不是那些“通俗小說”可以比擬的,也不是一般的所謂“嚴肅文學”可以涵蓋的。

  米蘭·昆德拉說,小說家的責任,就在于告訴人們,生活不是像他們所看到的那樣,不是的,在生活的表象下,有著不可言說的複雜xing,超越我們一般倫理、法律等的判斷。

  金庸無疑非常出se地完成了此種責任。僅一個韋小寶,就很能說明問題。韋小寶在讀者的心目中引起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一是認爲韋……

《栩栩如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栩栩如生》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