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紀實傳記>中國現代人物傳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

中國現代人物傳記作品

  聰明的人最愚笨,

  愚笨的人最聰明。

  最終能走上華山之巅的,惟有郭靖一人而已。

  雖然在華山論劍中,郭靖只不過是與黃葯師、洪七公對得三百招而不敗,其實還算不上第一高手的。若只是單純的比招,這一屆華山論劍的勝果,倒是由逆練了“九yin真經”的西毒歐陽鋒摘得。但讀者誰都不會認爲歐陽鋒是真正的英雄。

  郭靖的爲guo爲民,主要事迹在《神雕俠侶》裏得以充分ti現,“死守襄陽”裏,有著感人至深的可歌可泣。

  但這種可歌可泣,卻一五一十地埋伏在《射雕英雄傳》裏。

  金庸是立意把郭靖寫得最符合儒家的做人標准的:

  魯鈍、木讷,吃苦、忠心等等。

  外表上,他長得高大威猛,相貌英俊;內心裏,他善良仁慈,誠實憨厚。

  金庸說他宅心仁厚,讀者也愛他行俠爲善。

  梁羽生筆下的大俠,是張丹楓式的名士型俠客,亦狂亦俠,能哭能歌。

  金庸筆下的俠之大者,則首推郭靖,心地寬厚,song襟廣闊,知其不可爲而爲之。

  同時,他還代表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等中guo人生哲學最高深的層面。

  剛認識黃蓉那陣子,他是多麼的呆笨啊。

  黃蓉提議到湖上去玩,湖上風光空闊秀麗,不知是天地之在湖海呢,還是湖海之在天地。黃蓉興之所至,遙想起古人舊事,不由歎道:從前範大夫載西施泛于五湖,真是聰明,老死在這裏,豈不強于做那勞什子的官麼?

  郭靖壓根不知道這個典故,便纏著黃蓉講故事給他聽。黃蓉就將範蠡怎麼助越王勾踐報仇複guo,怎樣功成身退而與西施歸隱于太湖的故事說了,又補充說伍子胥與文仲卻如何分別爲吳王、越王所殺,煞是繪形繪se

  郭靖聽得發呆,卻不同意黃蓉的觀點,他認爲範蠡當然聰明,但像伍子胥與文仲那樣,到死還是爲guo盡忠,那是更加不易了。

  黃蓉微笑,說:“不錯,這叫做guo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guo無道,至死不變,強哉矯。”郭靖又不懂,黃蓉又只得給他細細解釋:“guo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變從前的cao守;guo家朝政腐敗,你守可殺身成仁,也不肯丟氣節,這才是響當當的好男兒大丈夫。”

  在這裏,金庸用的是比照法,以黃蓉的聰明慧黠、靈秀博學去對比郭靖的魯鈍憨傻、粗樸少識。初看起來,黃蓉是見解精到,頗具雅量高致,郭靖則是不知所雲,一派呆頭呆腦。但實際上,黃蓉是有口無心,郭靖則是心中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說什麼就做什麼。

  到了蒙古大軍壓境之時,他們之中的差別就更爲明顯了。

  黃蓉是作如此想的:

  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一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依賴。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

  郭靖卻正se宣告:

  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嶽武穆“盡忠報guo”四字之教?咱倆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爲guo禦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

  把一首《shui龍吟》唱得充滿了家guo之悲的黃蓉,對guo是的關心卻如此的稀松平常,而遠非詞人墨客的郭靖,卻能在危難之中一力鐵肩擔道義。這是否有著金庸的至巧不敵至拙的深意在?

  在《射雕英雄傳》中,好像誰都要比郭靖靈巧得多,包括楊康。

  除了華山論劍外,《射雕英雄傳》其實還有著另一個背景,那就是郭靖和楊康的同途殊歸。

  這部作品的緣起,其實是全真道士丘chu機與楊鐵心、郭嘯天不打不相識,一相識成摯友開篇的。那時候,剛好楊夫人、郭夫人都有了身孕,便都請丘道士取名。丘chu機就給兩個尚未出世的小家夥取名爲“郭靖”與“楊康”,以“靖康”之名以不忘“靖康之恥”,記取徽欽二帝被擄之辱,實在是充滿了家guo之痛,又不失爲殷殷期望之意。

  郭靖倒是真的不負衆望,他遠遠沒有楊康聰明伶俐,但他的憨厚木讷,卻因了他的純品忠直而逢凶化吉,適逢其人。無論是江南七怪也好,全真七子也好,洪七公也好,都是俠而有義,對大節善惡甚爲分明之人。所以,郭靖雖然不如楊康幸運,從小生活在yi食無憂當中,但卻在艱苦的生活、多變的際遇中成就了他的剛正不阿,大仁大義。

  楊康的幸運之中其實埋藏著不幸的根源。誰能想到,世事無常,變幻莫測竟然到了如此荒唐的地步:複guo志士的後代竟成了大金guo的小王爺?

  造化弄人到此也爲極致了:楊鐵心的妻子包惜弱因心慈ti善,無意中救了大金guo王爺完顔洪烈一命。完顔洪烈生還之後,竟念念不忘包惜弱的美貌善良,不惜用種種手段破壞了郭、楊兩個家庭,把包惜弱哄騙到手。郭靖與楊康的命運便從此改寫了。

  成了大金guo小王爺的楊康,改名爲完顔康。這位當年抗金名將楊再興的後人,居然成了大金guo的奴臣,這就夠令人難受的了。更爲可悲的是成了完顔康的楊康,壓根就不知道自己是什麼人。優裕的生活環境養成了他的貪戀富貴、好刁喜恭、貪生怕死、jian狡狠毒、人品低下,終因作惡多端而死于非命。

  當年,丘chu機心心念念的是不忘找到郭、楊兩家的後輩。他不惜與江南七怪打賭,相約找到楊與郭的遺孤並授以武藝,十八年後再來嘉興比武,看誰高誰低。

  于是,江南七怪便滿世界找郭靖。終于在大漠深chu,他們找到了笨小子。

  那時的郭靖是多麼的可憐。

  江南七怪看到了他那呆拙的模樣,都不禁怅然若失。

  韓小瑩是“一聲長歎,眼圈兒不禁紅了”。

  朱聰說:“這孩子資質太差,不是學武的胚子。”

  韓寶駒道:“他沒有一點兒剛烈之xing,我瞧也不成。”

  只有南希仁講了一句:“孩子很好。”

  就是這麼一個傻乎乎的、可憐巴巴的孩子,最後竟成了爲guo爲民的俠之大者,你不能不佩服金庸的筆下功夫。

  反觀楊康,爲榮華富貴及權勢功名所累,終于爲惡成jian,人所不齒。

  在寫楊康和郭靖的不同時,金庸采取的其實是很傳統的寫法。一方面,武俠小說的創作的確是在試圖逼近古代的社會,古代社會裏,善惡分曉、忠jian畢露,是人們認識生活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在傳統的說教裏,道德總是被強調著的:忠孝仁愛或者禮義廉恥雲雲,金庸無法不受其影響。

  所以,在郭靖和楊康這兩個人物身上,是集中了中guo人的人格理想模式及其價值判斷的基本規範與依據的。

  不想刻意地把善或惡從人xing中孤立出來,再用單純的道德去一一诠釋,這是金庸在創作中後期的覺悟。就事實來說,《射雕英雄傳》之前的金庸,還……

《大智若愚》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大智若愚》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