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有中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是倪匡兄在介紹金庸時,最最令人心動的一句話。
當然,這句話中的“中人”有修正爲“華人”的必要,但是,這整句話所指出的事實,卻是非常明確而真實的。
的確,對所有聽過金庸這個名字的人士來說,這個名字所代表的,是一種如雷貫耳,仰之彌高,令人肅然起敬的感覺。
然而,對所有認識金庸的人士來說,他這個人所代表的,卻是一位才氣縱橫,見地精辟,令人心折的長者和智者。
雖然,許多有關金庸的報道文字,都形容他是一位不苟言笑的嚴肅人物,有一副不怒自威的顔容,令人望之不禁噤若寒蟬。
可是,倪匡兄卻說:“金庸本極活潑,是老幼鹹宜的朋友,可以容忍朋友的胡鬧,甚至委屈自己,縱容壞脾氣的朋友。”
我所見到的金庸,就正是這麼一位持重中不失活潑的金庸。
當然,我相信,最大的可能,是因爲那天也在場的倪匡兄,所以,那天的金庸,就是那位不時哈哈大笑,“本極活潑”的金庸,“是老少鹹宜的朋友”。
那是4月12日,在香港,下午4時30分,我和倪匡兄一同按響了金府的門鈴。
應門的正是金庸。
記得有人曾經這麼形容他:“個子中等,大約175厘米左右,年輕時很瘦,後來發胖,如今重約70公斤。臉型相當罕見,是典型的四方
字臉,很能給人一種不苟言笑的威嚴感。”
可是,那天應門的金庸,那字臉上卻布滿
切的笑意,那種返璞歸真的感覺,不知怎地立刻令我想起那尊笑意盈盈的彌勒佛!雖然,金庸不是神話人物,而且,他那號稱“發胖”的
型,比起彌勒佛的規模,至少還要差了兩級以上。
不過,佛學實際上的確是金庸這幾年來精研的科目,爲了要能直接讀佛經,他甚至還學習了全世界最複雜的文字:印度梵文!(不過他說所學的只是皮毛中的皮毛,幾乎等于不懂。)
踏進那大書房暨客廳,但見四壁皆書,走近一瞧,大部分赫然是有關佛學的書籍,各種語文的都有,還有一整套已被他大部讀完的《大藏經》!
這樣一個環境應該是嚴肅而靜穆的,幸好有倪匡兄不絕的笑聲,加上東道主的不時擊掌應和,相由心生,眼前情景便乍然一變而爲如沐春風般的妙趣洋溢。
我們的訪談,就是在這樣“大家隨便聊聊就好了”(金庸語)的輕松氣氛中開始的……
杜:首先,我想先提出一個大概一般讀者都會感興趣的問題,那就是您當初爲什麼會寫起武俠小說來呢?
金:這問題我已經重複了好多次了(不禁笑了起來,倪匡更在一旁哈哈大笑),那時候我的工作和你一樣,在做副刊編輯,那副刊需要武俠小說,于是就這樣寫起來了,那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杜:那麼後來爲什麼會停筆不寫了?
金:我第一部寫的是《書劍恩仇錄》,還算成功,就一直寫下去,寫到最後一部《鹿鼎記》,那是在1971、1972年間就寫完了,覺得沒多大興趣了,就不寫了。
杜:大家覺得,您的武俠小說的一個最大特,就是和中
曆史有很密切的結合,爲什麼您會采取這樣的
理手法呢?
金:這有兩個原因,第一,武俠小說本來就是以中古代社會爲背景,越是真實,讀者越會感到興趣。既然以古代社會爲背景,那就不能和曆史完全
節。另一個原因,則是我對中
的曆史很有興趣。
杜:那麼,您對自己的武俠小說有些什麼感想?
全:這個問題實在不好談啦,把自己說得太低,讀者可能竟會誤以爲真,豈不糟糕,哈哈!像在《笑傲江湖》裏,有一個苗女問嶽不群的夫人劍法是不是很高,她覺得這個問題很難回答,說相當不錯,好像不大客氣,說自己很低,對方會誤以爲真的很低,所以只好一笑不答,哈哈。
倪:我覺得這是中人的毛病,如果是西方人就不同,是不是?記得有個笑話,有個中
人請外
人吃飯,飯後免不了說些今天的菜做得不好,請不要見怪之類的客套話。可那洋廚子在旁一聽就火了,他想我今天這幾道菜下了好大功夫,煮得那麼好,怎麼你竟然還說不好!哈哈哈!當然這是整個民族思維觀念的問題,如果一個中
人待人
事不謙虛一番的話,整個社會就不會接受他了,對嗎?
金(點頭稱是):對,對,在中,其實不僅是小說界,像京劇的梅蘭芳,他的演技是公認一流的,可是如果你問起他,他一定會說那不行啦之類的謙遜一番。因爲如果他真的承認自己是那麼好,是一流
准的話,那麼,不僅同行受不了,社會也會對他起反感,畢竟中
人認爲謙虛是應該的。說老實話,我以爲我的武俠小說是第一流的,但說是偉大的文學作品,那就不夠資格了,這是真心話。
一陣哈哈大笑之後,話題開始從金庸的武俠小說轉到中武俠小說評價的整
問題上來了。
杜:那麼,你對中武俠小說,特別是近代這些年來的發展,有些怎樣的看法和評價呢?
金:關于評價的問題,我看我們暫且不管准好壞的問題,不過有一點我認爲值得注意的,就是武俠小說是真正的群衆小說。不管是左派或右派的文藝觀,都有一個共通點,前者說要爲工農兵服務,後者也表示文藝應該大衆化、普及化。武俠小說在這方面大致上是能達到的。
中近代新文學的小說,其實是和中
的文學傳統相當
節的,很難說是中
小說,無論是巴金、茅盾或魯迅所寫的,其實都是用中文寫的外
小說。實際上,真正流傳下來的中
藝術傳統,就好像
畫那樣,是根據唐、宋、元、明、清一個系統流傳下來,和外
畫完全不同。戲劇也是如此,無論是京劇、越劇、粵劇等等,和西方的歌劇都完全不同。甚至像詩,也是從古詩樂府一直延續下來,直到新詩才出現完全不同的形式風貌。
中的藝術有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像音樂,中
的五聲音階和西洋的七聲音階聽起來就完全不同,一聽就可以分辨得出來。
在中小說方面,自五四以來的小說都不是傳統的中
小說。常有人問我,爲什麼武俠小說會這麼受歡迎?當然其中原因很多,不過,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爲武俠小說是中
形式的小說,而中
人當然喜歡看中
形式的東西。
杜:您說武俠小說是中形式的小說,那是指在精神方面還是文字形式方面呢?
全:我覺得最主要還是在形式方面,因爲精神可以有現代的想法,現代的主題,不過,實際上精神這回事也不容易劃分是現代還是古代的。可是……
《長風萬裏撼江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