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教入門上一小節]然未變,形態卻因時、地、人物的不同而有了各式各樣的表現;在這些形態之中,確有真正的佛教教義,不過也有不少是和真正的佛教並不相應的東西,我們應向讀者承認這些事實,並指出這些事實。
以下,將根據近世佛教學界,所得最新的研究成果,用中學生即可看得懂的通俗筆法,寫出十萬字左右的一冊書來,以提出問題和解答疑問的方式,將自印度開始的佛教教主、教理、教史、教儀等,作扼要和明確的介紹。
二、佛教爲何出現在印度
釋迦牟尼
在古代的印度,一個小小的城市家,迦毗羅衛城,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家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福德的圓滿者,更成了最高人格的究竟者,所以稱爲「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爲他是出生于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爲釋迦牟尼。
何謂佛教
自從佛陀創始了教團之後,到目前爲止,大致上分成兩大系統,在世界各地傳流下來。南方的小乘系統,有錫蘭、緬甸、泰、柬埔寨、寮
、越南等;北方的大乘系統,有中
(包括西藏)、朝鮮、日本等。它與世界
的猶太教、基督教和回教,並稱爲四大宗教之一;但是,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點,在于「無神」的教義。不論任何宗教,若非崇拜多神的偶像,便是信奉一神的主宰;實際上,猶太教、基督教、回教,同出于一個根源,同屬于一神信仰的宗教。唯獨佛教,別樹一幟,主張因緣與因果,否定神的權威;因此,普通人以爲,不信神的主宰,便會落于唯物的思想,站在佛教的立場,既不偏向唯神論的迷信,也不走向唯物論的極端,主張以合理的身心,促進個人以及協助他人的人格之完成。
誰能達到這個目的,他便是成了佛陀的人。佛陀將他自己成佛的經驗和方法,告訴他的弟子們,弟子們一邊照著佛陀的話來修行,同時也輾轉地告訴他人,這便是以成佛的方法,教化人類大衆的佛教了。
佛教既然不同于唯神論和唯物論的偏激,所以是平易近人的宗教,更是寬容博大的宗教。爲了理解佛教之所以出現在印度,不妨把佛陀出生以前的印度,介紹一下:
印度的民族
印度這個民族,自古以來,便相當神秘且複雜,在宗教信仰方面,尤其複雜而繁多,但在西元第八世紀之初的回教徒入侵印度之前,印度尚未發生過宗教的戰爭,當回教徒以武力征服之後,和平與慈悲的佛教,即首遭滅亡之禍。經過兩三個世紀回教王朝的統治之下的印度,下層社會的民衆之間,也有不少人成了回教徒,起而與其原來的印度教對立,此後,印回兩個宗教之間,戰禍連綿,迄今未了。第二次世界戰爭結束之際,印度從英統治了三百年的殖民政府之下,獲得了獨立,但卻在印度領土之內,割出了一個新的回教
家巴基斯坦,縱然在印度境內的回教徒們,有了自己的回教政府,印、巴兩個政府之間,依然時起戰端。
至于印度教,乃是佛陀降生之前,印度民族的固有信仰,先是婆羅門教,經過曆代的變遷而成爲現在的印度教。
印度在西元前二千五百年至二千年間,即已有了屬于青銅器時代的都市文明,當時的印度人民,在以農業爲主而兼營工商的情形下,已在食住方面,享受到了高度的生活
准,此從一九二二年,印度河流域的莫恩求達羅的遺迹發掘之中,已被證實。然而此一都市文明,于西元前一千五百年之時,由于來自西北方的印度雅利安民族之侵入,便受到了破壞,此一新來的民族,相信也曾受到原住民族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以雅利安民族爲主流的印度文化。
從語言學上考察印度雅利安民族,和今日歐洲語系的各民族有其關連,所以統稱之爲印度雅利安語系的民族。其中的雅利安民族,是由中央亞細亞的高原,通過阿富汗尼斯坦,到達印度河流域,再向南侵而至恒河流域,結果,完成了以印度河流域爲中心的婆羅門教,以及以恒河爲中心的許多新宗教,佛教便是極具代表的一大新興的宗教。
可是,印度除了白種的雅利安人,尚有膚黑暗的土著,達羅維荼人住于南方,另有一支接近中
邊界的蒙古族,釋迦牟尼的降生地,現在也從印度本土分裂出來,成立了一個僅有一千多萬人口的小王
,叫做尼泊爾,以其現在的住民而言,與蒙古血統的黃種人無異。因此,近世的學者之中,例如英
的曆史家斯密斯氏(vancent a. smith),以爲釋迦牟尼即是蒙古系的黃種人,但是,依據佛典中的記載,以及傳統的見解,佛陀是雅利安族的白種人。
婆羅門教
所謂婆羅門教,是雅利安人的宗教,這個宗教的形成,是在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之後,居于印度河流域的時代,後來,恒河流域産生了耆那教,特別是佛教等新宗教,經過長時間的相互影響,婆羅門教本身也發生了革新運動,故到近世以來,稱之爲印度教。但在本質上說,印度教與婆羅門教的意味,並無差別。所謂婆羅門,是雅利安人之中世襲的祭師階級,他們在宗教上占有無上的權威,故將他們的宗教稱爲婆羅門教。
若從文化史的背景上考察起來,婆羅門教的根源,並非産于印度,而是印度歐羅巴諸民族的共同信仰,例如印度與波斯的宗教之神,大致相同,印度的善神爲提婆(deva),惡神爲阿斯羅(asura)(到佛教之中稱爲阿修羅);在波斯的□教,善神爲阿诃羅(ahura),惡神爲阿劣曼(ahriman)。印度教祭火,火神爲阿耆尼(agni);□教也拜火,火神是阿爾(atur)。同時,這兩個宗教,均用一種蘇摩(soma)的草製成的酒,當作祭神的聖物;也均用動物作爲供祭的犧牲。由此可以明了波斯的□教和印度的婆羅門教之間,有著共同的淵源關系。即使古代的希臘、羅馬和日耳曼人的諸神之信奉,也是基于同一個起源,後來被基督教征服之後,歐洲各民族才和他們原有的宗教告別。
階級製度
婆羅門教的主要特,即是以聖職爲中心的階級製度(caste),以及聖典之神聖的兩點。這個階級製度是世襲的,永無變更之可能的。這是由于有西北方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賴宗教來解決的問題,占了極大的比重,凡事均不敢不考慮到和諸神的關系,奉獻供物,祈求諸神息怒,並且給予恩寵。因此終日以祀神爲務的祭師們,在智慧上能夠理解宗教的神秘,尤其熟悉祭神的儀禮,無形之中,即在人民心中,自然取得了很大的權威和崇高的地位。他們在印度住……
《佛教入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