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 陀 傳 略 │
└─────────┘
佛陀,姓喬答摩,名悉達多,西元前六世紀頃生于北印度。父淨飯王,是釋迦
(今尼泊爾境內)的君主。母後叫做摩耶夫人。根據當時的習俗,佛在很年輕──才十六歲的時候,就和美麗而忠誠的年輕公主耶輸陀羅結了婚。青年的太子,在皇宮裏享受著隨心所慾的豪奢生活。可是,突然之間,他見到人生的真相和人類的痛苦,就下定決心要找出一個方法,來解決這遍及世間的苦惱。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他的獨子羅侯羅剛出世不久,他毅然離開王城,成爲一個苦行者,以尋求他的答案。
苦行者喬達摩在恒河流域行腳六年,參訪了許多宗教界的名師,研習他們的理論與方法,修練最嚴格的苦行。這一切都不能使他滿意。于是他放棄了所有傳統的宗教和它們修練的方法,自己另辟蹊徑。有一天晚上,坐在尼連禅河邊佛陀伽耶(在今比哈爾邦內伽耶地方)一棵樹下(這樹從那時起就叫做菩提樹──智慧之樹),喬達摩證了正覺,那時他才三十五歲。之後,人家就都叫他做佛陀──覺者。
證了正覺之後,喬達摩佛陀在波羅奈附近的鹿野苑(今沙納特地方),爲他的一群老同修──五個苦行者,作第一次的說法。從那天起,凡經四十五年之久,他教導了各種階層的男女──王、佃農、婆羅門、賤民、巨富、乞丐、聖徒、盜賊,對他們一視同仁,不存絲毫分別之心。他不認同社會上的階級區分。他所講的道,對准備了解並實行它的一切男女,全部公開。
佛陀在八十歲時,逝于拘屍那羅(在今烏塔蔔拉達希邦內)。
今日的佛教已遍及斯裏蘭卡、緬甸、泰、柬埔寨、寮
、越南、西藏、中
、日本、蒙古、韓
、印度某些區域、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蘇聯、歐美等地。全世界佛教徒的人數已超過五億。
┌───────────────┐
│第一章 佛 教 的 宗 教 態 度 │
└───────────────┘----------------------------------------------------------------------------
在所有的宗教創始人中,佛(假使我們也可以用世俗所謂的宗教創始人來稱呼他的話)是唯一不以非人自居的導師。他自承只是一個單純的人類,不若其他宗教的教主,或以神靈自居,或自诩爲神的各種化身,或者自命受了聖靈的感動。佛不但只是人類的一員,而且他也從不自稱曾受任何神靈或外力的感應。他將他的覺悟、成就、及造詣,完全歸功于人的努力與才智。人,而且只有人才能成佛。只要他肯發願努力,每個人身內都潛伏有成佛的勢能。我們可以稱佛爲一位卓絕群倫的人。因爲他的“人”完美至極,以至在後世通俗宗教的眼光中,他幾乎被視爲超人。
依照佛教的看法,人類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人是自己的主宰,在他上面再沒有更高級的生靈或力量,可以裁決他的命運。
“人應當自作皈依,還有誰可以作他的皈依呢?”﹝注一﹞佛曾經這樣說過。他訓誡他的弟子們,當自作皈依,切不可向任何人求皈依或援手。﹝注二﹞他教導、鼓勵、激勸每一個人要發展自己,努力自求解;因爲人的努力與才智,足可以自解纏縛。佛說:“工作須你們去做,因爲如來﹝注三﹞只能教你們該走的路。”﹝注四﹞我們把佛叫做“救主”,意思是說,他是發現以及指點我們解
之道──涅槃──的人而已。這道還是需要我們自己去踐履的。
在這條責任自負的原則下,佛的弟子們是自由的。在《大般涅槃經》中,佛說他從不想到約束僧伽(和合僧團)﹝注五﹞,他也不要僧伽依賴他。他說,在他的教誡中,絕無秘密法門。他緊握的拳中,並沒有隱藏著東西。換言之,他一向沒有什麼“袖中秘笈”。﹝注六﹞
佛准許他的弟子們自由思想,這在宗教史中是向所未聞的。這種自由是必要的,因爲,根據佛的話,人類的解全賴個人對真理的自覺,而不是因爲他順從神的意旨,行爲端正,因此靠神或其他外力的恩典,而得到解
以爲酬傭。
佛有一次到憍薩羅一個叫做羁舍子的小鎮去訪問,那鎮上居民的族姓是迦摩羅。他們聽說佛來了,就去拜見他,向他說:
“世尊,有些梵志和出家人來到羁舍子,他們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然後又來了其他的梵志出家人,他們也同樣的只解說弘揚他們自己的教義,而蔑視、非難、排斥其他教義。但是對我們來說,我們一直都懷疑而感到迷茫,不知道在這些可敬的梵志方外人中,到底誰說的是真實語,誰說的是妄語。”
于是,佛給了他們如此的教誡,在宗教史上也是獨一無二的:
“是的,迦摩羅人啊!你們的懷疑、你們的迷茫是正當的;因爲對于一件可疑的事,是應當生起懷疑的。迦摩羅人啊!你們要注意不可被流言、傳說、及耳食之言所左右,也不可依據宗教典籍,也不可單靠論理或推測,也不可單看事物的表象,也不可溺好由揣測而得的臆見,也不可因某事物之似有可能而信以爲實,也不可作如此想:‘他是我們的導師。’迦摩羅人啊!只有在你自己確知某事是不善、錯誤、邪惡的時候,你才可以革除他們......而當你自己確知某事是善良的、美好的,那時你再信受奉行。”﹝注七﹞
佛所教的尚不只此。他告訴他的比丘們:弟子甚至須審察如來(佛)本身。這樣,他才能充分地相信他所追隨師尊的真正價值。﹝注八﹞
根據佛的教誨,疑是五蓋﹝注九﹞之一,能覆蔽人心,使不得如實見到真理,並能障礙一切進步。疑卻不是一種罪惡,因爲在佛教理沒有盲信這一條。事實上,佛教裏根本就沒有其他宗教裏所謂罪的觀念。一切惡法的根本是無明與邪見。不可否認的是:只要有疑、迷惑、意志不堅定,就不可能有進步。但同樣不可否認的,在沒有確實明瞭之前,疑是一定存在的。可是想求進步,就絕對必須祛除疑惑;而祛除疑惑,又必須確實明瞭。
叫人不懷疑,叫人必須要信,是沒有道理的。僅僅說一聲“我相信”,並不能表示你已有了知與見。一個學生做數學題目的時候,到了某一階段,他不知道該怎麼演算下去。這時他就生起疑慮和惶恐,只要此疑不除,他就不能進步。想進一步演算下去,他就必須解除疑惑。解除疑惑的門徑很多,僅靠說一聲“我相信”或“我不懷疑”,並不能解決……
《佛陀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