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知識>佛陀的啓示第2小節

佛陀的啓示

第2小節
佛教知識作品

  [續佛陀的啓示上一小節]問題。強迫自己去相信與接受某些不瞭解的事物,是政治,不是宗教,也不是睿智。

  佛爲了祛疑解惑,素極熱切。就在他圓寂前幾分鍾,他還數度要求他的弟子們,如果他們對他的教誡仍有所疑的話,應向他提出問題,而不要到後來再後悔沒有把這些疑問搞清楚。可是他的弟子們都沒有出聲。那時他所說的話極爲感人。他說:“假使你們因爲尊敬你們的師尊而不肯提出問題的話,甚至有一個人肯告訴他的朋友也好。”(這意思就是說:他可以將所疑的告訴他的朋友,而由後者代替他向佛陀發問。)﹝注十﹞

  佛不但准許弟子們自由思考,他的寬大爲懷,尤令研究佛教史的人吃驚。有一次,在那爛陀城,佛接見了一位有名而富有的居士,名叫優婆離。他是耆那教主尼乾若提子(摩诃毗羅﹝注十一﹞)的在家弟子。摩诃毗羅qin自選派他去迎佛,和佛辯論有關業報理論方面的某些問題,想將佛擊敗,因爲在這些問題上,佛的觀點與尼乾若提子有所不同。可是出乎意料之外,討論論的結果,優婆離卻相信佛的觀點是對的,他老師的看法反而錯了。所以,他就求佛收他做佛的在家弟子(優婆塞)。但佛叫他不要急著作決定,要慎重考慮一番。因爲“像你這樣有名望的人,審慎考慮是要緊的。”當優婆離再度表示他的願望的時後,佛就要求他繼續恭敬供養他以前的宗教導師們,一如往昔。﹝注十二﹞

  在西元前三世紀頃,印度的佛教大帝阿輸迦(阿育王),遵照佛陀寬容諒解的模範,恭敬供養他廣袤幅員內所有的宗教。在他雕刻于岩石上的許多诰文中,有一則原文至今尚存,其中大帝宣稱:“不可只尊敬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應如理尊重他教,這樣做,不但可幫助自己宗教的成長,而且也對別的宗教盡了義務。反過來做;則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墳墓,也傷害了別的宗教。凡是尊重自教而非難他教的人,當然是爲了忠于自教,以爲‘我將光大自宗’,但是,相反的,他更嚴重地傷害了他自己的宗教。因此,和諧才是好的。大家都應該谛聽,而且心甘情願地谛聽其他宗教的教義。”﹝注十三﹞

  在此,我們要加一句話,就是:這種富于同情、了解的精神,在今天不但應當適用于宗教方面,也適用于其他方面。

  這種寬容與了解的精神,自始就是佛教文化與佛教文明最珍視的理想之一。因此,在兩千五百多年漫長的佛教史中,找不到一個佛教迫害他教的例子。佛教也從來不曾因爲弘法或勸人信佛而流過一滴血。它和平地傳遍了整個亞洲大陸,到今天已有了五億以上的信衆。任何形式的暴力,不論以什麼爲藉口,都是絕對與佛的教誡相違背的。

  有一個時常被提起的問題:佛教到底是宗教呢?還是哲學?不管你叫它做什麼,都無關宏旨。佛教仍然是佛教,不論你給它貼上什麼樣的標簽。標簽是不相幹的。我們將佛的教誡稱爲“佛教”,也沒有什麼特別的重要xing。人們爲它所取的名字,是不關緊要的。

  名字有什麼相幹?  我們叫做玫瑰的,

  叫任何別的名字,  仍然一樣的芬芳。

  同樣的,真理不需要標簽。它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基督教的、印度教的、或是回教的。它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品。宗教的標簽,只是獨立瞭解真理的障礙。它們能在人們心中産生有害的偏見。

  這不僅再與理xing和心靈有關的事情爲然。即使在人與人的關系間,亦複如是。舉例來說,我們遇到一個人,並不把他看成人類,而先在他身上加上一個標簽,好比英guo人、法guo人、德guo人、或是猶太人,然後將我們心中與這些名稱有關的一切成見,都加在此人身上。實際上,這人可能不含有絲毫我們所加于他身上的種種屬xing

  人類最喜歡有分別xing的標簽,甚至將各種人類共同具有的品xing與情感也都加上了標簽。因此,我們常常談到各種“商標”的慈善事業:好比佛教慈善事業,或者基督教慈善事業,而藐視其他“商標”的慈善事業。可是慈善事業實在不能分宗派;它既非基督教的、佛教的、印度教的、也非回教的。一位母qin對子女的愛,既非佛教的,也非基督教的;它只是母愛。人類的品xing與情感如愛、慈、悲、恕、忍、義、慾、憎、惡、愚、慢等,都用不著宗教的標簽;它們並不專屬于任一宗教。

  對于尋求真理的人來說,某一思想的來源是無足輕重的。研究某種思想的源流及演變是學術界的事。事實上,如果單爲了明瞭真理,甚至不需要知道這教義是否爲佛說,或是他人所說。要緊的是瞭知與澈見真理。在巴利藏《中部經》第一四零經中,有一則很重要的記載,可資佐證。

  有一次,佛在一個陶工的棚屋裏度過一夜。在這棚屋裏,先到了一位年輕的出家人。﹝注十四﹞他和佛陀彼此並不相識。佛陀將這出家人端詳一遍,就這樣想:這年輕人的儀態舉止都很可喜,我不妨盤問他一番。于是佛就問他:“比丘啊!﹝注十五﹞你是在誰的名下出家的?誰是你的導師?你服膺誰的教誡?”

  “同修啊!”那年輕人回答說:“有一位名叫喬答摩的釋迦種後裔,離開了釋迦族做了出家人。他的聲名遠揚,據說已得了阿羅漢果,是一位覺行圓滿的尊者。我是那位世尊名下出家的。他是我的師傅,我服膺他的教誡。”

  “那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住在那裏呢?”

  “在北方的guo土中。同修啊!有一個城市叫做舍衛。那位世尊、阿羅漢、覺行圓滿的尊者,現在就住在那裏。”

  “你見過他嗎?那位世尊,如果你見到他,會認識他嗎?”

  “我從來沒見過那位尊者。假使我見到他,也不會認識他。”

  佛知到這不相識的青年是在他名下出家的。他不透露自己的身份,說道:“比丘啊!我來將法傳授與你吧。你留神聽著!我要講啦!”

  “好的,同修!”年輕人答應道。

  于是,佛爲這年輕人講了一部極其出se解釋真理的經。(這經的要領,以後再行交代。)﹝注十六﹞

  一直到這部經講完之後,這名叫弗加沙的年輕出家人才恍然大悟,原來那講話的人正是佛陀。于是他站起來,走到佛陀跟前,匍伏在世尊足下,向世尊謝罪,因他不明就裏,竟把世尊叫做同修。﹝注十七﹞然後他請求世尊爲他授戒,准他參加僧伽。

  佛問他有沒有准備yi和缽。(比丘應備三yi一缽,缽是用來乞食的。)弗加沙回說沒有。佛說如來不能爲沒有yi缽的人授戒。弗加沙聞言就出去張羅yi缽,但不幸被一只母牛角觸致死。﹝注十八﹞

  後來這噩耗傳到佛chu。佛即宣稱弗加沙是一位聖者,已經澈見真理,得不還果,在他再生……

《佛陀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佛陀的啓示》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