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學佛群疑上一小節]宗旨無關。
至于出家學佛,可以包括社會的一切階層,且絕不爲逃避現實,乃在和睦人間、淨化人間,也就是佛化人間。如果學佛之後要離開人間,離群索居,那就違背了佛化人間的旨趣。在家學佛,在五戒、十善的生活原則下,對于家庭、社會、家都應盡責盡分。所以學佛之後的在家人,他會更積極于人間的生活以及分內的責任。這也就是大乘佛教將菩薩的形象分爲出家、在家兩類的原因;出家菩薩是無牽無挂的比丘相,在家菩薩是福德莊嚴的天人相。
如果以看破紅塵的本意而言,是屬于消極的,而學佛卻是積極的。我們可以把人間的生活形態和心態,分爲三類:第一,絕對的多數是屬于戀世型的,對于任何事物都放不下,爭名奪利、飲食男女、醉生夢死,苦惱終生而不知生爲何來,死向何去?活著的時候放不下,要死的時候舍不得,所以佛稱他們爲可憐愍者。第二類人是厭世者,他們或是憤世嫉俗,或懷才不遇;或是消極、悲觀,對于生命抱著無可奈何的態度。因此,前者會變成玩世不恭,或退出人間社會的大舞臺,而過隱遁的生活;後者若不自殺而死,也會逃避現實,抑郁以終。第三類,是屬于放得下、提得起的人。他們見到人間的疾苦,世事的危詭,以悲天憫人的懷抱,拯救世間衆生于深火熱之中,即使跋山涉
,乃至于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這就是被後世稱爲賢者和聖人的型範。
以佛教的觀點看,第一類人是凡夫根;第二類人,類似小乘根
;第三類人,類似大乘根
。不過,若以佛法化導,第一類人雖是凡夫,也能夠漸漸獲得智慧,洞察世間現象,爲人們減少煩惱,爲社會減少災難。第二類的小乘根
,則至少不會憤世嫉俗,或者尋短自殺,而會積極修行,早求出離生死苦海。進而也能爲人間留下自我奮發,自我救濟的模範和典型。第三類大乘根
者,則能由于佛法的化導,而賦予無限的生命、無窮的悲願,生生世世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佛化人間,成就佛
淨土;不僅度人,也要度盡一切衆生。他們不會因阻撓而失望,也不會因便利而狂熱;時時努力于因緣的促成,默默地耕耘,成功不必在我,卻永遠精進不懈,像這樣的學佛態度,當然與看破紅塵的觀念了不相關。
□ 學佛也需要知識和學問嗎?
這問題相當含糊,易于混淆。
首先,我們肯定孔子所說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意思是一般大衆,懂得越少,就越能專心一意地照著老師所教的簡單方法,一門深入,專精修行,並獲得益。所以,知識程度低的人,甚至沒有讀過書的文盲,並非就不能得到佛法的大受用,例如:六祖惠能,傳說中他是沒有讀過書的砍柴人,最後卻成了中
禅宗史上的第六代祖師。
不過據《六祖壇經》的內容和學者們的考察看來,惠能大師雖不是一位學者,若說他目不識丁,則不可能;因此,在中佛教史上,傳說中的文盲而能成爲佛教祖師,並對佛教有廣大而深遠影響的人,尚無第二者。從印度佛教的釋迦世尊開始,傳承以至中
的曆代祖師,都是博通五明、內外學問的知識分子和大學問家。
上上等人,不須教育,不須文化,而是自然天成,一通百通;他們能夠掌握根本的理,以貫通全的事,不是從瑣碎的萬事萬物各別認知中見其統一的理,正如《永嘉大師證道歌》所說:「摘葉尋枝我不能」及「入海算沙徒自困」,那是一了百了,不須瑣碎的意思。學法是明理而窮本,學佛是見
而成佛,當然不需知識和學問;可是見
和悟後,爲了利益衆生的方便,必須通達經教,充實知識,做爲利生的工具。
中上等人及中下等人,必須依據經教,參訪明師,才有修行的依准和學習的方向,否則,便會成爲盲修瞎練。在未見明師之前,或者見到了明師之後,都需要經教的根據,才能夠抉擇明師之真假。如果順乎經教,深入法理,洞明法義,那是真的明師。如僅以自我的臆測和修持中的感應、經驗來自由地解釋經教而毀謗正統曆代諸大祖師及三寶的人,即爲邪師而非明師。
所以,若有人還不知如何選擇明師的話,應先深入經教,確認佛法,再去訪求明師,做畫龍點睛式的幫助,假使千萬疑問能在一語之下徹底點破,那就是你的明師。如果一無所知,而去參訪明師,就你而言,他還是一位普通的凡人;若是已深通經教,縱然踏破鐵鞋,訪遍天下,未見明師,也不會誤入歧途;並且既已掌握方向,便只是需要層層剝落心中的塊壘,雖無法一時將無明的黑漆桶頓時兜底打通,比較起來,還是安全的。
修念佛法門的人,如果沒有時間或環境不許可,當然,只要抱定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六字洪名就夠了。但是曆代弘揚淨土的祖師,像盧山的慧遠,以及唐代的道綽、昙鸾、善導、迦才,到明末的蓮池、蕅益,以及民初的印光等諸大師,都是通達儒、釋、道三教的飽學之士,也都是佛教史上的大思想家,怎麼能說念佛不需要經教呢?不通法義而僅念佛,怎麼知道念佛可以往生淨土?所謂淨土又有幾種呢?雖然下下等人,不知發問,只知照著去做;但是能夠發問,而且經常需要幫助人家學佛、信佛、念佛的人,如果也是對于經教法義一無所知,怎麼能夠産生勸化的力量?否則,就是以盲引盲,盲修瞎練,邪正不分,心態不明,目的不純,怎麼能夠自利利他,達到往生淨土的目的呢?
不錯,人在正當用功之時,不論參禅、念佛、修顯、修密,都要求心無二用,不得一邊修行,一邊思考經教,或以經教的內容、法義來時時對照自己修行的情況,那是種擾亂,是修行的大障。但在修行之前的認清指標及修行以後的印證情況和指導後學,經教的研讀卻是不可或缺的。
□ 在家信佛有禁忌嗎?
民間通俗的信仰,有很多的禁忌,但那並不是正信的佛教,卻被誤認爲是佛教的禁忌。如香爐裏面殘余的香棒,不可以每天清理,結果弄成髒亂和容易引起燃燒的危險。其實,我們寺院每一尊佛前的每一個香爐,在每天的清晨都必須清理收拾,經常保持像第一次燒過香的香爐一樣清潔。
在家的女信徒,在生理期間,不敢進入寺院禮拜,甚至不敢到佛前上香、誦經、打坐、念佛,其實這是低級鬼神的禁忌。因爲鬼神怕見血汙,所以,容易見血發瞋。鬼神嗜血食,見血起貪,可是生理的經血,不是鮮血,因此而有被侮辱和作弄的反應;所以,生理期的女,進入神鬼的宗祠、廟宇、殿堂,可能引起不良的後果。至于佛教的沙彌尼、比丘尼,以及近住優婆夷,都是生活于寺院……
《學佛群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