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昧耶戒佛弟子黃念祖敬答客問小 引
夫一切法從因緣生。因緣牽引成種種事,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而然者。此集之印行亦是隨緣演變,非始料所及。戊午歲(一九七八)起開始醞釀注解《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乃謝絕酬應,于故交今雨之間唯通魚雁。數年之間論佛之書劄頗多,不意江南有熱心居士,抄出所得書信,蔚然成冊。認爲有益,堅主刊印。複蒙上海悲誓宏深爲法忘身之鄭老居士贊助。愚雖再三婉謝,亦未獲允。于是乃仰諸君子之大心,不揣愚陋,撿得討論佛法函件六十余通,于中遴選,校定刪節,乃成斯集,敬作供養,並請教正。
集名谷響,蓋取自永明大師之《宗鏡錄》。其百卷之末有偈雲:"化人問幻士,谷響答泉聲。慾達吾宗旨,泥牛上行。"數年來諸方賢達不恥下問,乃引起幻士之酬對。下愚之掬誠獻曝,正如谷響之應和。空谷回響,隨聲而應,故名《谷響集》。
《宗鏡錄》之宗旨爲"泥牛上行"。此語直似金剛王寶劍,斬斷一切情計。至于本集宗旨,愚則效颦仍用此五字,而變其次序爲"
牛泥上行"。
牛者,天地間一蠢物耳!呆頭呆腦,千醜百拙。若問其行
,亦只是
塘裏打滾,糞土中
作。毫無文彩,更不奇特。夫牛之耕田,唯知牽犁曳耙。愚之答問,唯知隨機而應,率真而言,"甯可身受地獄苦,不把佛法作人情"。于是拖泥帶
,而作落草之談。以言遣之,未曾道著一字。五十封信,總是落二落三。直是扯葛藤而已。今以世法爲喻,
牛焉比拖拉機,上機利智自當機械化、電力化、自動化,而永棄
牛。但在山區無法使用拖拉機之
,
牛尚不失其助耕之用。古德雲:"若要會,也須從這裏過。"故本集或可爲初修作他山之助而已。
本集所答之問者:有初信、有未信,有初修、有久修,有禅、有淨、有密,有專修、有兼修,種種不一。故所答亦隨機而異。但萬變不離其宗,唯以般若爲導、淨土爲歸。若無般若,則成迷信,只是附法外道,煮砂終難作飯。若不以淨土爲歸,則于現世,決定難出輪回,再出頭來,不知何年何劫。故愚嘔心瀝血以此爲勸也。
念祖乃具縛凡夫,謬誤難免。禅宗有"陳解問"之說,指陳明本人見地,參以請大德指教或印證。當前拙見已備顯集中,謹以此集作個問端,敬向諸方請求指示。故此集非答話也,實爲陳解之問而已。敬請諸方大德不吝慈悲,垂賜棒正,不勝企禱之至!答信摘抄
(一)答小友
爲了更好地繼承既往與迎接未來,都必須了解佛法。
接到來信,我很高興。您純正樸實,心地光明,沈默寡言,不與人爭,所以不同于凡俗。有許多人善言說,廣交遊,辦法多,門路廣,實際只是小聰明,佛法稱之爲"世智辯聰"。這種人學佛至爲困難,稱爲"八難"之一,與盲、聾、啞、精神病患者,于同一的行列。
信佛與否,尚爲第二步的事,但對于佛教的理解則刻不容緩。日人有一部《禅學講義》,其中說只要是一個人就必須理解禅。我覺得這個要求未免太高。只要每一個中的知識分子能理解禅,那就很不錯了。實際上,在一百年前,中
的舊社會基本上就有這種情況。過去的文人如果對于禅宗一無所知,他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像個市儈。因爲自從漢代佛教流入中
後,便在哲學、科學、文學、藝術、音樂、政治、經濟各領域都起了升華作用,各個方面都因爲攝取了佛教的新血液而面目一新了。不研究佛教便會在中
古代學術各個方面,出現空白區,而得不到全面的了解,當然也就談不到如何來繼承。
這些空白區不但局限了人所理解的"量",更嚴重的,它影響所理解的"質"。不理解佛教便很難理解中學術中,離文字、超形相,精深微妙、思慮所不能及的妙谛。我們便將辜負固有文化的寶貴遺産。
另一方面,不理解佛教哲理,則將落後于時代。近百年中由于相對論、量子論、亞原子物理學、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給佛教哲理增添了許多實際論證和實例。許多大科學家都在研究佛教,希望給實驗結果找到解釋,給研究工作找出方向。這是一個新的形勢,整個科學正在醞釀一場大革命。
當前確是一個偉大的時代,我們生逢其時,便應肩荷起這個偉大的任務,發起"自利利他、自覺覺他"的大志。我們要爲一切有情感、有靈的生物,謀求最廣大、最長久、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這就是"利他"。最真實最徹底的利益,那便是覺悟。所以要"覺他",要把這些醉生夢死的人,從醉夢中喚醒。點破他們的愚癡迷亂,恢複他們本有的覺
。讓他們得到真實的利益。既要覺人,先須自覺。既能自覺,即是自利。故此八個字的次第爲:爲利他,乃覺他;慾覺他,先自覺;因自覺,即自利。這樣的人才是真正的人,這樣的生活才有意義。目前芸芸衆生中,多少人終身忙亂,只是在混吃等死:混口飯吃等待死亡!(二)答小女
勸真實發心,善逆境
(一)任何一個人,如果不願意醉生夢死,一直糊塗到進火葬場,那就首先必須明白這一件事:爲什麼要活著?活著是爲了解決什麼問題?
人身難得,哪方面難得?天比人聰明,有福有壽;天比人好,爲什麼不說天身難得?因爲在解決根本問題來說,天身不如人身。天人享樂放逸,不像人能精進;人身難得而易失,一失人身,萬劫難複。這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最好機會是人身,但這個機會如電光石火,稍縱即逝。三途一報五千劫,如何得了!因此第一個問題很明顯,活著就是爲解決生死,也就是抓住這一生機會永超生死。
(二)"眼前都是生死事",既然活著便必然有這些事。表面看來,這些事與出生死有矛盾。怎麼辦?道理很明白。人不能都出家,出家也不能離開食住行與社會聯系。所以要抓綱,一綱舉萬目張,一領提全
順。所以在頭腦中要有出生死這條綱。萬變不離其宗,萬目皆隨于綱,世法和佛法就打成一片。例如,要做好工作,爲了什麼?如果其目的、動機落在佛法上,那麼你所做的工作,也就是佛的工作。反言之,如果你在佛教道場中,忙得腳跟不點地,可是,內心深
,是個人打算,是利用佛教求名、求利,那就是在欺騙佛,表面是佛教徒,實質上何異于魔子魔孫!同樣,整天拜佛燒香,所希望的只是消災延壽、富貴榮華,妻兒子女,人間福報,這就叫做愚中倍人。不明佛法是愚癡,知道佛法還是這樣,故曰倍人。既是在家人,當然有無窮無盡的世間事,只要從出世法出發,並落實到出世法上,世法……
《谷響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