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知識>谷響集第2小節

谷響集

第2小節
佛教知識作品

  [續谷響集上一小節]又何嘗有妨礙呢?但是當有不同的機會時,選擇什麼,這是檢驗自己最好的儀器,是自己有沒有真實發心的真實表現。老是爲了世間而犧牲出世間,那還談得到什麼發心呢?

  (三)有的時候是不容你自己選擇的。例如我的上幹校和你的下農村,是不由分說。這類的事,大的小的,酸、鹹、苦、辣、甜樣樣俱全,過去有,現在有,將來還會有。怎麼辦?既然無容選擇,當然也就無法逃避。那就要逆來順受,化火宅爲清涼,轉毒葯成甘露,善于利用,善于轉變。

  一切事物皆有兩面: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光明的一面,黑暗的一面。一切事物對于我們的根本大事,同樣有以上兩方面,就看我們會不會用,會用就能轉。但能轉物即同如來。"轉物"二字多少人錯會,以爲是把眼前的一座大樓搬走了,才是轉物。不對,那是聖末邊事。應知,轉煩惱爲菩提才真是轉物。例如:文革時我在河南幹校,身份是牛鬼蛇神,人皆厭惡。對于自己的家庭與自己的前途一籌莫展,無能爲力。整天勞動,身同牛馬。這是好事是壞事?可是我當時覺得,人不願和我說話,我正好一句話不說。既然許多事我盤算也無用,幹脆就不想。于是我在修持上得到一個飛躍,壞事變爲好事。

  對于你來說,現在(一九七九年)是好事還是壞事?應該說有好有壞。工作單位要垮臺,經濟上沒有收入,從世法看,這都是壞事。但必須重視這當中有一件大好事:現在可以有全部的時間和最好的因緣,來學佛和修行。這不但是在家人所難有的,出家人同樣也難于求到;可是你自己有了!怎樣使好的方面落實,是現在的首要問題。關鍵是這三段話要理解清楚:第一是發心;第二是分清主次,知所選擇;第三,在無選擇之中,則從兩方面下手。避免其壞的方面,落實其好的方面,當然無往而不利。

  這一段話雖不圓滿,但萬分重要,應好好去思考。如能信受,絕不辜負這一生。好好努力!(三)答a居士

  一、勸繼續忏悔念佛求生

  三月十二日來信收到,此信實是您能否往生的關鍵,因此抽暇先回您的信。從信中可以看出:(一)您的發心很真誠,用功也很勤。(二)對于自己要求很嚴格,並敢于直率的說出自己的缺點。(三)爲忏悔自己過失,曾哭過數十次。這些都是很可貴的優點。但目前成爲障礙者,則由于(一)嗔毒較深,(二)更重要的則是,對于教理的了解,還不深入。

  修行人常犯輕敵之病,常以爲自己一用功便能克製煩惱,一切太平,這實是不符合實際的主觀願望。應知貪嗔癡三毒,多劫以來,染入我們的心田,如油入面。在和面時摻入一些油是極其容易的;但摻入之後,想再從面中取出這些油,那就難如上青天了,所以經典中說世尊的常隨弟子中,許多已證阿羅漢,但三毒所殘留的習氣,仍保留不斷,只有如來才能斷殘習。蓋"久反之地,非一戰所能成功",故首先勸您,不可喪失信心。犯錯誤,怎麼辦?那很自然,那就是忏悔。再犯怎麼辦?那就再忏悔。一切罪從忏悔滅,故普賢大士十大願王中雲:"我此忏悔,無有窮盡。"普賢菩薩尚且盡未來際,忏悔不休,我們凡夫焉能因爲忏悔數百次,哭過幾十次,但脾氣不改,愧見如來,便半途而廢呢?

  您說發一次脾氣,就把多日修持的功德,一把火燒光,這是根據于"一點嗔心火,能燒功德林"而來的。但我們想要正確理解經論中的一句話,那就需要聯系其它經論中文句,融會貫通來理會。例如,經論中說我們看經和念佛的功德,"如食金剛,決定不消"。這就是說念佛和誦經的功德,如同人吞食了金剛鑽(鑽石),這是決不會消失的。于是這句金言,便同您的ti會,燒光了一切功德,完全矛盾了。那麼,這相矛盾的兩句話應如何融會來正確了解呢?現在我做個譬喻。例如有人被法院凍結了他在銀行中存款,這筆錢他當時完全不能動用,就和沒有這筆錢一模一樣,這就是"火燒功德林"之原意。但是這筆錢並沒有被沒收,沒收了,那才真是燒光了。現在只是凍結,仍承認這筆錢是他的,這就是"決定不消"之義。我這個譬喻,可引證佛經。佛在世時有一人因八萬劫前遇虎,失聲念了一句南無佛,八萬劫後得遇釋迦牟尼佛,因此一句功德,收容爲僧,而證阿羅漢。試想,此人在八萬劫中應該生過多少氣,發過多少嗔心火,但這句南無佛的功德"決定不消",終于憑其功德而證阿羅漢。同時根據這段經中開示,證明嗔毒等的可怕,所以把念佛功德的果報推遲了八萬劫。

  修禅定的人,一發脾氣,于是禅定的境界保不住,定中所發的神通,也不出現了,必須再用一段功才能恢複。至于修淨的人,臨終一念,如果是嗔恨,那就決定不能往生。以前修持的功德,以及求生極樂的願望,此時都失效了。這即燒盡功德林之意。所以我們必須忍辱護嗔心,如能忍辱則嗔心漸漸的自然不起了。

  您來信問我有什麼辦法?現在"辦法"已躍然于紙上矣!辦法是:(1)恒修忏悔。(2)修行忍辱,善護己念。在這兩方面的無上武器,便是一句佛號。

  (一)忏悔,有理忏與事忏。理忏者,如"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亡時罪亦空"。是謂心空則罪消也。是以"若慾忏罪者,端坐念實相",若能心契實相則諸罪自然消除。但此法不是凡夫之人所易做到。事忏者(又名作法仟),乃修忏法(例如大悲仟)以忏除罪業。目前有先師所編之《寶王三昧忏》,又名《長壽忏》,正在印製。印好後,會寄送您一本,您可照忏軌禮拜忏罪。但更重要者,《觀經》說"念佛一聲,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勸您一心持名,是即無上殊勝之忏悔。

  (二)忍辱護念:《金剛經》中忍辱仙人,實是我們之良師,仙人是說法度衆,反被誣蔑爲調戲婦女,並用刀來節節支解,可是仙人當時無人我等相,不生嗔恨。故知嗔毒之根在于我相,若無我相,還有誰會生氣?所以生氣者,只是爲了它違反了我,汙辱了我,冤屈了我,欺負了我,侵害了我,chuchu都是因爲多了個我。若能無我,則一切煩惱,都除了根,便必然隨之消滅了。正因爲多了個我,于是chuchu有障礙。例如有人罵我是"蠢豬",當他罵完了,這句罵人的話也當時消滅完了,何chu還有這兩個字的音聲?"蠢豬"這句話本身就是肥皂泡(經雲: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他已罵完,于是這個肥皂泡已經消滅。可是自己不依不饒,還死抱著這個已滅的肥皂泡不放。大發脾氣,真是加倍的愚癡。所以我們應在日常生活中,盡量秉著經中無我無人的開示,來待人接物,應付一切。例如有人罵我……

《谷響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谷響集》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