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谷響集上一小節],請問罵人的人是誰,挨罵的人是誰,那句罵人的話是什麼,實際上一切皆不可得。故雲:"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何苦來。自己要鬧個不休,把心歇一歇不好嗎?《首楞嚴經》雲:"狂心不歇,歇即菩提。"我們何嘗不想歇心,但是歇不下來。所以要一心念佛,這是最好的歇心之法。古雲:"念佛功純,妄想自然不起。"那還有什麼脾氣可發?
奉勸您進一步把功課集中在持佛名號。隨時隨地,心中常提這句佛號。您念佛看經的功德,與忏悔而哭泣的功德,都是決定不消,盼您繼續努力。根據您的信願行,都已有基礎,但能堅持下去,決定可以往生。淨土宗稱爲他力門,乃是仗佛力而能往生。只要我們深信切願持佛名號,那麼在我們臨終,阿彌陀佛自然實踐其本願,前來迎接,加持行人,"慈悲加佑,令心不亂"(見唐玄奘大師譯的阿彌陀經,名爲稱贊淨土佛攝受經)。我們凡夫往生,都是帶業往生,您這些嗔恨之業,便都托彌陀慈航之力,而不成障礙了。
二、勸看破世緣,一心念佛
讀來信,對于您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丈夫離婚,兒子不很聽話,自己又有病,許多折磨集中一身,確甚苦惱。但您在煩惱堆裏,仍然信心不退,並堅持念佛,很是難得,實應贊歎!
您的苦惱,證實了在娑婆世界修行之難。它是"進一退九",進一步便要退九步。就像您想用功,這是進步,可是偏偏有事引您發火吵架,這便是退了九步。同時也說明如果有一種因緣使您進步,例如您看了《淨土資糧》很想發心,可是偏有種種煩惱來使您退步,這又是退九。這就叫娑婆世界。這是修行人個個都共同的,只是表現到每人身上而有不同而已。正因爲如此,所以我們要下定決心,誓于今生出離生死,往生極樂。
實際上,夫妻兒女只是一臺戲。在臺上您是母,下了臺您是誰?所謂母子,其實都是戲,都是假的。您是過于認真了。《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我們現在所遇到的一切,好的壞的,通通都是肥皂泡,馬上就要幻滅的。老實說來您的兒子在當前年青人中還是不錯的,您是"愛之深,責之切"。演變至今,幾乎形同
火了。您現在應當認清目前是演戲,您在演"三娘教子",其實您本非"三娘",您只是您自己。這次您演"三娘",下次您演什麼還不知道。希望您看破這臺戲,往生極樂,蓮花化生。
俗雲"不受魔,不成佛",先師夏老有詩曰:"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這兩句對于您很合適。在病痛中,在煩惱中,能念這一句佛號,功德更大。因爲在"難能",所以"可貴"。煩惱乃多生習氣,如油入面,不能期望忏悔幾次,便能永斷。只有不斷地忏悔,不斷地改正。發了脾氣,馬上知道不對,便到佛前忏悔,這就是進步。脾氣發得小了一點,短了一點,都是很大的進步。煩惱很多,一樣往生,故雲"帶業往生"或雲"帶惑往生"。這便是阿彌陀佛極大的慈悲,也是淨土法門無比的殊勝。您能聞能信,能修此法,實是最大的幸福。《無量壽經》說這就是佛的第一弟子。世間一切,只是些肥皂泡,千萬不要被這些假像耽誤了您的根本大事。
蕅益大師說:"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也就是說,一個人能否往生極樂,全看他有沒有信和願,如都有,那就能去,不管他念佛的平和脾氣的大小(當然,臨終時正發脾氣,則不能往生)。反之脾氣很好,念佛也好,但信願不足則去不成。所以您當前應多讀《淨土資糧》來增進自己的信願。至于您的脾氣,只要您是在克製,而不是放縱,發了就好好忏悔,一心念佛,仍是可以往生的。
您問臨終時是否有魔怪變成佛形來誘騙?蕅益大師說,臨終時不是魔擾時。也即是說,臨終時沒有魔擾,見佛即是見佛。總之您只要在臨終時把這一句佛號念到底,只要能念就接著念,這便一定往生。(四)答b居士
答三世因果並勸努力忏罪念佛
大劄奉悉,欣聞知難而進,甚以爲慰。唯所提諸問,仍是您二十年來屢問之老問題。茲願再賈余勇,一試棉薄,看看能否突破。
(一)爲解決問題,宜先從問題之根下手。您之病根有二,一曰"唯看現實",二曰"但重功利"。您所著眼的只是自身當前一生中的情況,于是不能放眼宇宙。應知過去的時間是無量的,未來的時間也是無量的。若想在人的一身中,實現全部無窮盡的因果關系,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只有白癡才希望在電影挎貝中的半寸膠片,明了電影的全部故事。只看手中的一小塊膠片,不問過去與將來,故名之曰"唯看現實"。所謂"功利主義",您認爲做好事必須現世得福,這就是求利,何況您還是急功近利。您主張一切善惡之事,都應現世報應。殊不知,爲了求得福而行善,其善心已不純,其所得之福則如仰箭射虛空,福盡還墮,福力甚微。以此微弱之福業,所感善報往往須遠待多生之後,焉能盡望皆于當時而現報?惡業亦然。故須知三世因果,過去生中所作之因,當前所受者是;將來生中所得之果,現在生中所作者是。多劫以來,無量生中,種種業因,種種果報複雜錯綜,實不可能皆于現世顯報。但應深信業因果報三世相續,絲毫不爽。
(二)伸手與助手
這又是說了多年的問題。求福求壽求平安等等,總之都是向佛伸手,求之又求,始終是個伸手派。觀音大士曰:"先以慾鈎牽,後令入正道。"有求必應,是以慾鈎牽也;而其真實目的,是希望行者發心,從求佛變爲學佛,從伸手變爲助手。如報載高田二君入救生,舍己利人,這才是學菩薩之所行,成爲菩薩之助手。
(三)求仁得仁,種菩提得菩提
高田二君之志願是救人,有願必滿,他們救起了人。並且他們的任務,完成得十分出,犧牲了自己。救了一個與自己不相幹的人,他們成功了,同時也成仁了。如同寫詩人寫了一篇登
造極的詩,詩人犧牲了眠食健康,寫出了極優美的詩,難道是得不償失嗎?士各有志,詩人以詩爲生命,庸人只是以吃飯睡覺爲生命。伯夷叔齊求仁得仁餓死首陽,難道說既應保全氣節又要吃飽肚子才正確嗎?世尊因地投身飼虎,諸天人也只收拾遺骨造塔供養禮拜。天人既能于菩薩身後,做這些工作,那爲什麼不于半空中托住菩薩,或于菩薩落地後,趕走餓虎呢?這一點請深思之!如果天人那樣做,那就是幹擾這位舍身菩薩的大行。
如果世界上沒有犧牲享受的詩人,沒有求仁得仁的伯夷叔齊,沒有投身飼虎的菩薩,也就不會有今天舍身救人的高田二君,那樣的人世將墮落……
《谷響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