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知識>怎樣實踐佛法

怎樣實踐佛法

佛教知識作品

  

徐恒志一九五三年七月
―――――――――――――――――――――――――――――――――――――――

  一 學佛者的苦悶

  從來學佛的人,常常會發生這樣幾種情況:第一、已認識佛法理論的精辟圓滿,也常常看經研教,贊歎隨喜,但只當作學術xing來研究鑒賞,不肯毅然決然地用認真嚴肅的態度來躬行實踐。有的還曲解“本來是佛,不屬修證”的說法,認爲修行證果是不必要的,因此終日閑散,任情放逸,自以爲隨緣自在,但一接觸到實際問題,卻沒有抵抗和化除的辦法。第二、雖已肯發心實踐,卻不明修持的道理,仍chuchu執著,說物就著于物,說心就執于我,甚至必求最高無上的法與德高望重的師,好象只有這樣,才能從速解tuo自己的煩惱;可是在日常生活中,貪嗔等習氣發露的時候,卻隨它奔騰流lang,並不去回頭照顧。他們心存依賴,一味向外尋求,仍不曾抓住問題的重心。第三、曾經滄海,備嘗艱苦,于是認真學佛,願求解tuo,知見很正,卻又苦摸不著一個下手chu,雖也誦經持咒,念佛打坐,但終覺得左不是右不是的找不到一條出路來,往往學佛十年,煩惱依舊,求法無量,痛苦如昨!于是很多的人因久無消息,自怨業障深重,以爲終身無望,從此萎靡不振,退失初心。

  我們如果根據上述一些例子,來作一下主觀上的分析,那末第一種人是由于不知實踐的重要,第二種人是由于不明實踐的宗旨,第三種人是由于不詳實踐的方法。因此,求法的很多,而實踐的就較少,至于從實踐而明悟心xing的那就更少。所謂“入寶山而空回”,這真是學佛者的苦悶!

  二 實踐的重要

  佛法三藏十二部,汪洋浩瀚,博大精深,總的說來,其內容可分爲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方面。教是佛所說的言教,理是教中所說的義理,行是依理所起的行持,果是由行而證的覺果。教和理是屬于理論的範圍,行和果是屬于實踐的範圍。佛法的理論,完全是從實踐中提煉出來而能指導實踐的。沒有實踐就是空洞的理論,沒有理論又是盲目的實踐,因此,佛法的教、理、行、果,也就互相聯系,分而不分。

  由此可知,學佛的目的,並不是教人只作純理論的探討,其著重,點在于由教理的了悟而貫徹到躬行實踐中去。學佛得益的大小,完全要看實踐程度的深淺來決定。只有真實履踐,才能qin自證實佛法理論的正確、圓滿和偉大;也只有腳踏實地,依佛法不斷熏習,才能逐漸斷除主觀虛構的妄執,證到客觀究竟的實xing,妙契宇宙法界的真實相,而慶快平生!因此,佛法實際上就是個實踐問題。況且能行得一分,才真能解得一分,這樣理論和實踐互相資助,互相影響,便成爲佛法行解相應、理事不二的統一觀。

  三 實踐的宗旨

  實踐佛法,原有各種不同的方式和方法,有的誦經禮拜,有的廣修供養,有的精守戒律,有的執持名號,有的專修禅觀,有的行腳參訪。這樣孜孜學習,究竟爲了些什麼?假使宗旨不明,必然會含糊籠統,勞而少益,日久或者自己也會不知其所以然了。

  《法華經》說:“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所謂大事因緣,就是:“慾令衆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于世;慾示衆生佛之知見故,出現于世;慾令衆生悟佛知見故,出現于世;慾令衆生入佛知見故,出現于世。”二千多年來,流傳世上的佛法,就在各種不同的方法上,一直負著這樣一個慾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的重要任務。所謂“佛之知見”,就是指人人具有的智慧覺xing。這個覺xing,從它的ti質方面講,是廣大圓明,恒常不變;從它的相狀方面講,是清淨湛寂、充塞時空;從它的作用方面講,是隨緣應用、觀照無礙。它是事物的真實相貌,所以叫做實相;又是萬法的究竟tixing,所以也叫法xing。只因我們久遠以來,被主觀偏執的習氣所障蔽,竟使這一本具的光明覺xing,不但沒有辦法顯現,而且也沒有人肯信。弄得癡迷暗鈍,tuo離實際,枉受許多苦惱,因而不能不借佛法來開、示、悟、入。所謂“開、示、悟、入”,雖然含有許多不同的過程,但概括說來,不外乎由明悟心xing而到徹證心xing。只有明悟心xing以後,啓發智慧,明因識果,才真能降伏煩惱,化除習氣,步步深入,直到徹證真理,成就佛果。假使心地不明,那末習氣會去了又來,煩惱會隨滅隨生,識心永遠不斷,苦果無從解tuo。這樣,雖然在學佛,卻很難得到實益,譬如在暗室之中,雖想打掃塵垢,清理積物,卻苦于無從下手。所以《華嚴經》說:“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解深密經》說:“若不了知無相法,雜染相法不能斷”。《大日經》說:“雲何菩提,謂如實知自心”。由此可見,實踐佛法,應該建築在自覺的基礎上,由依法修習,而得定開慧,而明心見xing,而掃蕩積習,而徹證真理;從思維轉爲觀照,由現象滲透本質,解tuo生死苦厄,成就無上覺果,這是學佛的具ti內容,也是學佛的根本宗旨!

  也許有人認爲明心見xing,似乎要求較高,不是一般人所能領會。的確,衆生根xing千差萬別,爲了根據不同的根機,給以不同的教化,因此,在一乘中,不得不說二說三,方便接引,這也是不容忽視的事實。但無量法門,歸根結蒂,究竟都是爲一佛乘,所以《法華經》說:“唯此一事實,余二則非真。”而且根xing大小,並不是固定的,所謂“心能造業,心能轉業。”發心大的,轉業就快,學佛原望成佛,大願方有大成,如果下手時因地不正,一味自卑自屈,不向一佛乘中求,那末目的原不在此,怎能有所成就。實際上,若能從根本chu做起,則知見正確,般若種子,就永遠留在識田中,終必因此而得解tuo。況且我們平時造業受苦,正因爲不明心地,學佛如果不從明心下手,就等于外道凡夫;因爲心xing不明,勢必心外取法,心外取法,就是生死顛倒。既說“心、佛、衆生三無差別”,那末成佛作祖原是當人本分下事,並無神秘奇特可說。衆苦只由于不覺,極樂無過于明心,“當仁則不讓”,能發心直下承當的,是真佛子!

  其次,我們必須了解:佛法所以能流傳深廣,睥睨一切,也正爲有這個根本真理作爲它的精神實質,否則形存實亡,再過若幹年,世人將不知學佛爲何事,佛法前途是不堪設想的!

  四 實踐的意義

  就理上來講,我們的自xing,本來光明覺照,ti用如如,無所謂修證,也無所謂佛法,所以《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但就事上來講,由于我們真如自xing,迷而不覺,成爲真妄和合的第……

《怎樣實踐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怎樣實踐佛法》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