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怎樣實踐佛法上一小節]八識。這第八識,無始以來,受前面七識現行活動的熏習,含藏著無量習氣種子,形成一種潛勢力,一旦遇到機緣,便能發現流行,又引起精神和肉方面的顛倒活動。這樣由現行熏成種子,再由種子生起現行,互爲因果,以致自
日夜波動狂亂,無法安定,因此,又不能不用佛法來對治修證,轉識成智,恢複我們本來圓成的實
。所以誰不肯實踐佛法,誰就是諱疾忌醫,無視于自己主觀偏執、貪嗔煩惱的事實,正是違反客觀實際,甘被調弄的大迷信者!
佛法的實踐,一般叫做修行。修是修理,這說明自本來清淨自在,因受塵垢妄執的蒙蔽,所以要加以修理,以恢複本來的樣子,否則就應該叫做建造;行是行行不息的活動,這說明修習佛法,要在一切時、一切
自強不息,行行重行行,深入又深入,不能時續時斷,不能一曝十寒。
人們的一切活動,不外身、口、意三方面,而這三方面的活動,又以意識爲主,由意識的活動而表現于身口,所以實際上三者是分不開的。不但如此,意識又是真如自所發露,從真起妄,那末妄不離真,譬如從
起波,波還是
。因此一切活動,包括修習佛法在內,實際上,全是真如自
的表現,這叫做全
起修,既然是全
起修,那末也可以說全修在
了。所以能依法實踐一分,就能顯一分本
,得一分受用。修行又可分爲二方面來說,身口方面的禮拜誦念,有事相可見的,叫做事修,內心方面的參究觀照,隱微難知的,叫做理觀,身心既然是互爲表裏,無法分開,那末理觀之中,就有事修,事修之中也就有理觀。因此,理上越明白的,事上一定越謹嚴;事上越謹嚴的,理上定越清淨。由此可知,修習佛法,既不能執事而廢理,也不能執理而廢事。學佛的人,若能理事圓融,因果不昧,必有大明心
的一日。
自清淨無染,就是戒;自
寂然不動,就是定;自
觀照無礙,就是慧。可見戒、定、慧原是自
具足的功能,是自
一物的三面。實踐佛法的本意,仍是從這三方面去回複本
。所以一切修持離不開戒、定、慧,一切佛法也無不同時具足戒、定、慧。因此,戒、定、慧成爲修學佛法的基本法則。根據這一法則,可由染汙轉爲清淨,由動亂轉爲安定由糊塗轉爲明白;直至無染無淨,無動也無靜,無智也無得,方真是自
本來的面目。
五 實踐的方法
甲 修法總說
衆生和佛爲什麼有苦樂的不同,關鍵只在于覺與不覺,因此學佛的方法,就是轉念覺照的方法。我們要時時凜覺,練得此心,能如懸崖勒馬,說止就止,說放下就放下,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得覺快,轉得快,熱惱頓時可化爲清涼。不過一般人總是不易覺,不易轉,這正是自心業習的障礙,所以要依佛法來橫修豎修,千磨百練,使煩惱妄心,逐步就範。
佛教有無量的法門,但卻是整個的。由于人們習氣、根、環境等等各有不同,爲了適應客觀的情況,不得不方便分立。實際上,門門都可歸
,法法皆是般若,所以一切經典都稱贊它自己的功德,這正因爲一切佛法,都是從自
所流出,而又還歸于自
的。因此,學佛的人,必須對各種法門有法法平等的觀點,不生門戶勝劣的執見。這樣,見理圓融,會入不二,心量也就廣大,進步必然迅速。假使“是一非余”,便成學佛的習氣。
各宗的修法,雖然有同一的目的,但立場和方法,卻有所不同。從來祖師大德,因悲心激切,惟恐學人不肯專心子一個法門去學習,所以苦口婆心,特別強調自己法門的優勝,但這往往都是一個是時期中破人執著的方便說法。例如六祖惠能大師說:“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這正是以理奪事的說法。如果學者自己的腳跟沒有站穩,聽到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不免彷徨不定,墜入歧途。因此初下手實踐時,應以專一深入爲主,多
近本宗的明師益友,等到妄想銷落,心地融通,這時正需遍參知識,廣學多聞,由一門而會入普門。
各宗的修法,雖然不同,但都要以願力爲主。願力要切實、正大,痛念死生無常,決心要求解,並發廣大悲願,誓願與一切衆生共同獲得平等圓滿的無上正覺。這樣以堅決、偉大的願力來引導行動,就如嚴師的隨時督察,方可警覺痛切,不至于中途懈怠。其次要以實修爲主。所謂實修,就是實心實行,要從內心出發,不只是表面的一套唱念禮拜。功夫做得實在,就會冷暖自知。最初下手時,不宜用力過猛,要穩步前進,否則往往會犯“念佛三天,佛在眼前,念佛三年,佛在天邊”的急進急退病。在修學的中途,必須一門深入,不急不緩,如切如磋,毅力堅強,愈久愈堅。等到發明心地後,則要涵養省察,不離覺照,在一切順逆境界上,刻苦磨練,考驗自心。
此外,修心可分爲救果與慎因兩方面。救果就是根據佛法來掃蕩過去已經熏成的舊日習氣,所謂“隨緣消業”;慎因就是審慎今後自己身、口、意三方面的活動,勿再顛倒昏迷,亂作亂爲,以免再增新習氣,所謂“莫再造新殃”。假使只注意除過去的習氣,而不戰戰兢兢改造其現在思想行爲,那末正象服葯而不忌食,病終不得痊愈,苦終無由解。所以持戒實是學佛的基礎。學佛的人,無論修什麼法門,必須注重戒律。雲棲大師說:“持戒爲平地,禅定爲屋宅,能生智慧光,次第得明照,定慧力莊嚴,萬行爲具足,乃至成佛道,悉由戒爲本”。《梵網經·心地品》說:“一切有心者,皆應攝佛戒,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我們假使能語默動靜合乎戒的規律,那末圓明妙心自然應現;同樣,如果能心地清淨,殺、盜、婬、妄等惡行也無從發生。所以能真實攝心,內外一如的,是真持戒!
乙 扼要介紹幾種主要的修法
佛法本來不必多,但我們既然談到佛法的實踐,爲了適應各個不同的需要,覺得有將主要幾種下手修持的方法,作一簡明、扼要介紹的必要。讀者可估計自己的根,看哪一法和自己的興趣相近,就可選擇來修持。但必以專一深入爲主,等到日久功深,自有互會融通的一日,假使以貪多爲得,必將一事無成,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1.參禅
禅宗一門,是佛法的骨髓,但以心印心,原不是言語文字可以表達。過去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衆,那時大家都默然不識,只有迦葉尊者,破顔微笑,互相默契。當時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诃迦葉”。因此迦葉尊者,是禅宗的初祖。中的禅宗初祖,則是在梁時到中
來傳法……
《怎樣實踐佛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