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臺灣股災上一小節]多。
10月份臺灣外資淨彙出金額近8億美元
由于東南亞金融危機,外資信心大渙散,出現了臺灣開放外資投資以來首度“撤資”的外流情形。臺灣中央銀行昨天公布10月份及11月份外資進出統計,據了解,10月份單月外資淨彙出金額(指彙入外資與彙出外資的總和)高達近8億美元,不僅創下單月資金外流的曆史新高記錄,也幾乎是前一次(注:今年9月4.1億美元)新高的二倍,且11月持續流出。這已使1991年開放外資至今,全外資淨彙入總金額在10月份正式跌回百億美元以下,換言之,目前全
外資在臺資金不到100億美元。
索羅斯揮舞魔杖
11月14日,新臺幣在際投機客的重力打壓下,再創10年來新低記錄。當天新臺幣對美元彙價一度貶到31.35元,中午以31.268元暫收,交易量竟高達2億多美元。繼日前韓元刷新曆史新低價位後,在
際投機客大舉進入炒作掼壓下,新臺幣兌美元彙率上午10時15分意外突破心理關卡,大舉跳空貶值至31.35元,貶值幅度達2.45角,打破11月3日創下10年新低,進一步創下1987年6月9日以來臺幣的曆史新最低價位。但是,成交量則爆出2億2450萬美元的巨量。雖然中央銀行總裁許遠東前一天才再度喊話“新臺幣似已遭低估”,不過,由于
際投機客及廠商依舊看貶臺幣彙率,加上美
會議員傳出央行打擊港幣的說法,造成
際投機客在10點多湧進一筆數千萬美元的搶彙買單,硬將新臺幣兌美元從31.20元價位,跳空急打至31.35元。市場人士個個傻眼,使得成交量在短短15分鍾僅增加1000多萬美元。之後,市場似乎感到護盤壓力,買盤漸縮手,部分出口商逢高出
美元,使得臺幣彙價回頭至31.23元。
來自南韓的影
臺灣經濟部指出,韓元巨貶對臺灣的沖擊,主要有三方面,首先是在全球經濟發展而言,由于韓是全球第11大經濟
,全球第12大貿易
,韓
經濟不振,對全球經濟成長必有“弱化”效果,尤其韓元巨貶更將促使新興工業
家産品競爭力,産生重組作用,臺灣難免隨同
際情勢演變,同受波及,只是因臺灣經濟基本面較好,較諸其他
家所受沖擊比較輕微。其次,韓元巨貶,在短期而言,由于臺灣與韓
電子、石化、鋼鐵、紡織等産業的競爭條件相當,短期內或將不利于臺灣同等産品的價格競爭力,但在這次韓
危機後,臺灣産業的競爭力勢必迅速趕上韓
。其中主因系韓
主要産業財團在面臨金融危機中,債信降低、財務惡化,已難已致力于長期增資擴産計劃,影響其企業長期經營及永續能力。再則,臺灣與韓
貿易逆差激增,經過本次韓元巨貶後,雙方的逆差規模,短期恐怕已難以立刻消除了。
是主動貶值,還是風口難當
臺灣的金融震蕩,是不是平地起風波呢?如果從區域的角度來看,臺灣作爲亞太區的一分子,在經濟整合中已加入了區域的因素,所以當然不可能自免于這場區域風暴之外。況且,這幾年來在臺灣政府倡導“南進政策”,而臺商也不斷尋求開拓的情況下,臺灣在東南亞家的投資高達1000億美元。因此,東南亞金融危機對臺灣不可能全無影響。另一方面,臺灣最大的競爭者韓
在金融風暴中不支而倒,韓元狂瀉不止,立使臺灣的高科技、鋼鐵、石化等工業面對更強烈的競爭。因此,臺灣的經濟與金融政策也不得不作出適當的調整。有效的策略之一,便是放任新臺幣自由滑落,以便和東南亞及韓
的彙率差距拉近。其實,臺灣的金融震蕩,在今年7月便隨東南亞貨幣風暴而降臨。當時,市場也傳出新臺幣受到投機客狙擊的消息。一種類似東南亞彙市風雲的預期貶值心理彌漫市場,給新臺幣帶來抛售壓力。這對于當時外彙儲備高達900億美元的臺灣來說,是投機客向金融管理權威投下了一道戰書。面對臺幣的投機抛售,臺灣中央銀行初期是以捍衛臺幣作爲首要任務。在金融策略上,便不得不采用高利率作爲武器,並隨時在市場上吸購臺幣、抛售美元。而這項策略,卻又肯定會傷及
市,也損耗本身的外彙儲備。東南亞四
和韓
,都因運用這項策略而元氣大傷。從7月開始,央行和市場可說展開了連番苦鬥。它的戰果,是臺灣
市從高
旋落,而臺幣也終告棄守,從7月初的1美元兌27.85臺幣,跌到目前32至33臺幣的
平,
于10年來的最低點。首先,是出現外商銀行搶購美元抛售臺幣的現象。在熱烈的交投中,10月3日更出現一日成交15億美元的最高記錄。作爲對應措施,央行不得不將拆款利率提升,最高更達到19.8%的
平。另一方面,央行爲保住幣值,頻頻進場吸購臺幣,造成市場上臺幣嚴重短缺,更逼使利率銳升。在此期間,央行雖兩度調低存款准備率,共釋出1500億臺幣來挽救
市,可是爲時已晚。由于大環境仍對臺幣不利,央行苦撐到10月17日,終于宣布放棄對臺幣的捍衛,任由市場來決定臺幣走勢。央行總裁許遠東過後自承,央行總共損失了70億美元的資金,使臺灣的外彙儲備降到830億美元。
市方面,臺
直到今年8月還是和亞洲
市大局背道而馳。加權指數扶搖直上,在8月底更以10256點創下7年高
。可是也就在臺灣朝野爲
市重登一萬點喝采歡呼時,東南亞金融危機正爲臺
吹送跌風。果然,在央行高利率和吸購臺幣的政策下,臺
從持續騰升的局面變得疲軟不堪。這陣下跌
,更隨著全球
市暴跌的狂瀾奔流直下。盡管臺灣高層人士,從總統到財經首長,不斷通過“喊話”方式給
市加強信心,但
市還是連連失守。到10月底,緊接在香港和美
市暴跌之後,加權指數也急降到7040點。在短短的兩個月內,跌幅竟超過30%。關于這場新臺幣捍衛戰,臺灣有些專家學者便認爲它是“未戰先敗”。臺灣大學財經教授劉憶如便指出,維持高利率將造成金融市場萎縮,進而引起總
經濟的混亂。所以,它“從一開始便注定不易持久”。她也提出,當時市場對央行的措施,先有“不要贏了投機客,輸了總
經濟”之說,而後又有“不要輸了投機客,又賠上總
經濟”的論調。但都不幸言中了。但臺灣當局究竟是主動讓臺幣貶值,還是風口難當,誰也說不清楚。
政治信任崩潰是形成臺金融風暴主因
臺灣《聯合報》10月18日發表社論,認爲:政治信任崩潰是形成金融風暴的主因……
《臺灣股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