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亞洲勾銷掉
10月2日德《經濟周刊》刊登題爲《勇敢的獵手》的文章。該文認爲,投資者看好東南亞前景,但需警惕中短期
市動蕩。文章認爲,東南亞經曆的是一場“典型的
際收支危機”,但隨著貨幣的貶值,東南亞的出口將可能在幾個月後大幅上升。正如世界銀行副行長塞韋裏諾所說的,“不要把亞洲勾銷掉”,這個地區“
于
理好目前動蕩的良好狀態”;文章還認爲,在中短期內,東南亞各
仍會發生調整危機,各
經濟的恢複速度也將大不相同。
亞洲如何走出風暴
10月4日《際先驅論壇報》發表環球投資研究顧問公司independent strategy的董事經理戴維。羅奇的專欄評論文章: 亞洲風暴還在刮,貨幣一天比一天疲弱,
票市場毫無生氣,通貨膨脹開始上升,利率在曆來的最高
平。在泰
──這亂七八糟局面的根源地,你找不到有什麼迹象顯示那些從政者已達致了共同立場,將采取一致的行動。雖然泰
最近通過了一份修憲草案,表示希望結束“金權政治”,這並不表示問題已經解決。真正的關鍵考驗時刻,是在泰
政府嘗試推行
際貨幣基金的嚴厲政策,並且必須承認它所承諾的無痛苦調整是個謊言的時候。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是,泰
正面對沒有一個發展中
家所沒有的內外兩面債務危機,而曼谷缺乏具有這方面訓練的官員,以及一
當政的政治架構,來應付這個問題。要清理泰
經濟問題的無用資産和無法贖回的負債,泰
的生活
准得下跌20%至25%。
內生産總值將一連兩年減縮,而且巨額的財富將付諸流
。就目前的區域危機來說,沒有什麼是比泰
的這場惡夢更糟的了。東亞的危機主要關系到龐大的對外赤字以及回報差的資産。如果資産是具生産
,而且能賺取足夠的回報,至少還能吸引到外
資金來彌補經常項目赤字。這將由製造適當的出口,
內債務將縮小並同時由企業盈利來彌補。但是在絕大部分的東亞,這並沒有發生。那些被外來危機所打擊的
家的政府──菲律賓和印尼,將嘗試實施結合了製造更多財政盈余和高利率的政策,以穩定它們的貨幣,並吸引新的外資,它們也應該開始開放它們的經濟,使它們更具出口競爭力。如果他們這樣做,經濟的發展,沒有生産
的資産和金融市場,都會面對相當激烈的整頓。但是給予投資者的正常回報,以及更能持續的經濟增長,將是最終的獎勵和酬報。在兩年內,這些
家可重新享有“經濟老虎”的地位。像韓
和馬來西亞這樣的
家,因爲
內的資産泡沫主要是由它們自已的銀行融資,所以它們會受到誘導而采取不同的
理方法。它們很可能會采取低利率政策,嘗試通過適量的基礎設施項目來維持經濟增長,雖然這和它們所公開宣布的是相反的,它們也有可能嘗試通過保護主義措施來限製進口,以控製不斷擴大的經常項目赤字。這樣的結果將是一個較沒有競爭力的
內和出口經濟。它們將找不到爲淨化目前經濟所不能或缺的一劑瀉葯。它們的貨幣將保持疲弱,它們的經濟衰退將持續更久,資産回報將維持在低
平,外
投資者的信心將不會輕易回來。因此,
票市場的估值預料將長久被調低。另外,在地獄裏還有特別的一層,是給那些不論對外和對內都面對資本危機的
家而設的。到目前爲止,只有泰
是唯一肯定在那裏受苦的
家──雖然錯誤的政策最終也可能把印尼、菲律賓、甚至是馬來西亞都推到裏頭。一旦來到這個絕境,政府就將深陷其中而難以超生了,一方面它們嘗試通過高利率吸引能帶來一線生機的外
資本,以穩定它們的貨幣;另一方面,它們要印更多鈔票來解救它們的
內金融業。這兩者之間是互相排斥的,無法兼得而只能取其一。而泰
官員和政治家所頭痛的就是應該怎麼取舍。
際資本市場是一絲不苛和富有洞察力的法官
10月7日美《華爾街日報》刊登題爲《亞洲貨幣危機的教訓》的文章,該文作者約翰·格林伍德是舊金山lgt資産管理公司總經濟師,他于1983年設計了港元與美元的挂鈎。文章認爲,一個
家不論是選擇實行固定彙率製度還是浮動彙率製度都能夠成功,重要的是,一
一旦作出選擇,就必須始終如一地奉行這種政策。其原因是,中央銀行具備兩種貨幣工具:它們可以幹預的要麼是外彙市場,要麼是
內貨幣市場。但是,兩種工具兼而用之卻會向市場傳遞錯誤的信號。東南亞從中應當領教的是,對任何
家的經濟政策來說,
際資本市場都是一絲不苛和富有洞察力的法官,它們所尋求的是經受得住市場考驗的投資。從較長時期來看,最重要的是,東南亞地區需要與其各中央銀行的最終目標相一致的貨幣政策。
揭開亞洲經濟新角逐的帷幕
10月14日日本《産經新聞》刊登千葉商科大學校長加藤寬的文章,題爲《亞洲經濟開始新的角逐》。加藤寬認爲,東南亞危機揭開了亞洲經濟進行新角逐的帷幕。他指出,這場危機不是簡單地由個人投機者引起的,而是起因于沒有及時製定與經濟發展階段相適應的製度和政策。他還說,在這場新的競爭中,只有改革經濟製使其適應金融改革形勢的
家才能生存下去。
東南亞將迎來新增長期
10月14日法《青年非洲》周刊一期刊登題爲《亞洲虎受傷了》的文章。文章認爲,亞洲“虎”能夠克服危機。對東南亞貨幣危機,有人將責任歸咎于
際投機者的投機行爲,有人則認爲這是一場結構
危機,它標志著“亞洲奇迹的結束”。實際上,東南亞發生的並不是單純的貨幣危機,它們是由各種病因共同造成的。即使美元與各
貨幣的比價保持不變,它們的經濟調整也是不可避免的。今後人們或許不會再提什麼“奇迹”,但“亞洲模式”還是可以提的。在經過經濟調整後,東南亞
家將迎來一個“新的增長”期。
日本模式在東南亞碰壁
10月16日美《華爾街日報》刊登題爲《日本的增長模式在亞洲碰壁》的文章。該文認爲,日本限製債券市場發展的經濟增長模式不適用于亞洲。文章認爲,日本模式不鼓勵發展債券市場進行直接融資,主張把積蓄存在銀行進行間接融資。采用這種模式的亞洲各
嚴重依賴外
資本,這就是造成危機的原因。因此,現在亞洲的風險就是,沒有出現基礎穩定的和長期增長的健康的資本市場,尤其是債券市場。亞洲許多
家在把金錢引向資本市場方面是落後的。文章……
《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