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第2小節

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

第2小節
經濟類作品

  [續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上一小節]指出,其補救辦法是放寬限製,發展債券市場。

  “有益的危機”

  10月17日德guo《時代》周報刊登對世界銀行副行長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訪談錄,題爲《“有益的危機”》。斯蒂格利茨認爲,應該加強guo家對經濟的監管作用。他說,傳統的看法是,金融市場的自由化幾乎是自動地導致更高的經濟增長率。但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後,人們發現:只有在已經具備開放資本市場的條件,包括已經建立有效的監督機構的情況下才能開放資本市場。他還指出,要避免東南亞危機重演,應建立一種不受政治影響的金融製度,因爲良好的金融機構是籌集儲蓄和將儲蓄用于生産xing投資的關鍵。

  釘住彙率製度已告終結

  10月21日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刊登題爲《貨幣聯盟:幫助小guo製定健康政策的一條途徑》的文章。該文認爲,東南亞貨幣危機表明釘住彙率製度已告終結。事實證明,這種彙率製度在投機活動的侵擾下一再顯出其固有的不穩定xing。因此,guo際貨幣基金組織高級政策顧問艾肯格林認爲,一個guo家把其貨幣與另一guo貨幣隨意挂鈎的作法是時代錯誤。現在,各guo必須在兩個極端中作出選擇,要麼和其它guo家統一貨幣,要麼讓貨幣自由浮動。彙率自由浮動使彙率能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動進行調整,而貨幣聯盟能夠消除彙率波動所造成的不穩定xing。但哪一條路都不是萬靈葯。

  亞洲大陸爲十年的夢想付出了代價

  10月24日法guo《解放報》記者羅曼·弗朗克蘭采訪亞洲經濟問題專家、《從革命到改革的中guo》一書作者迪亞娜·奧什賴什。迪亞娜·奧什賴什認爲,亞洲經曆的這場金融危機要比1987年華爾街的金融崩潰嚴重得多,因爲這場危機看上去是“難以控製的”。

  解放報》記者問:爲什麼您對此持悲觀態度?

  迪亞那·奧什賴什答:爲製止這場危機而采取的措施看來沒有起作用。我擔心的是他們不能製止這場危機,因爲這不是經濟機製的問題,而是政治、經濟和利益幾種力量混攪在一起的問題,沒有誰能同時把所有這些力量都控製住。

  問:這場金融危機會影響到日本嗎?

  答:日本銀行現在chu在了第一線。日本個人和企業的投資者或直接投資者損失了很多資金。由于日本貨幣貶值的幅度在30—50%,所以日本獲得的日元利潤也減少了40%。因此,東南亞金融危機加劇了已持續了六七年的日本銀行危機。

  問:這場危機是從泰guo開始的,爲什麼會發生這場危機呢?

  答:這裏有一個根本的問題使泰guo身受其害:它的經濟發展靠的是日本各公司進行的投資,而日本公司投資的唯一目的是出口它們的廉價産品。這樣做是不能使泰guo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實現平衡的。

  問:由于對亞洲情有獨鍾,人們紛紛把資本投向這裏,而這種對亞洲的迷戀是否可以說是一件有毒的禮物?

  答:從某種意義上可以這麼說。從1990年開始,由于資本的大量湧入,從而導致形成了一種投機xing氣泡,但今年夏天,由于泰guo铢貶值,這個氣泡破了。在四五年的時間裏,泰guo債務增加了四倍。這太嚇人了。人們並沒有利用如此大量的資本來建設工廠,而是把它們投到了投機活動最活躍的部門,比如不動産業。這些資本的大量湧入破壞了銀行系統的平衡,就像80年代初拉美guo家的情況那樣。

  問:爲什麼這場危機會蔓延開來?我們可以說這是“多米諾骨牌”效應嗎?

  答:可以這麼說。這場危機已經擴展到了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今後可能會蔓延到新加坡和香港。這場危機正在向臺灣和韓guo蔓延。這場危機之所以蔓延並不是因爲guo際資本恐慌,而是因爲各金融市場突然意識到,在所有這些guo家和地區裏,存在著不平衡,這些guo家和地區的銀行系統始終都是脆弱的、不那麼嚴密的。這就造成了資本的流失。其中很大一部分資本最初是流到了香港,現在香港的金融情況也在下滑。十年來這些guo家和地區總是想著它們有能力很快成爲發達guo家和地區,而現在,這些guo家和地區正在爲它們這十年來的夢想付出代價。

  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

  10月24日秘魯《商報》發表題爲“龍的效應的結果”文章言:

  由于香港gu市暴跌和主要gu市行情依然下滑,最終,從1994年起就一直促使資本市場投機的一種黑se泡沫破滅了。我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教訓呢?專家認爲,教訓是多方面的:第一、在經濟一金融上,如今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地球村”。第二、所謂資本主義新的“黃金時代”是多麼地脆弱。第三、gu票或有價證券的投機如此猖獗,使gu市已變成了風險極高的交易市場。第四、政策上的不穩定會給市場帶來不祥之兆。第五、日本仍無力拯救亞洲的經濟危機和領導那裏的經濟穩定。

  對于拉丁美洲,同樣也需要汲取教訓:繼續執行把guo市“釘死”于美元的政策將會冒很大的風險;不能夠偏離這種模式——以自由經濟爲基礎,同時必須降低財政赤字和維持guo際收支平衡;將外guo投資導向生産領域,不要信賴那些“候鳥美元”;增加guo際儲備的實際數量;對于實施的某些外債戰略亟待重新考慮;對于可能的禁止獲得新的guo際資本的措施應采取慎重態度。

  “這是一場青春期的危機”

  10月24日法guo《世界報》刊登題爲《人們對“新興guo家”的增長模式提出質疑》的文章。文章認爲,“從根本上來說,這是一場青春期的危機”。文章指出,由于看到連鎖傳染的危險,投資者已普遍産生了對guo際金融市場的信任危機,人們開始對亞洲、中歐和東歐的發展模式提出質疑。高估貨幣造成了投資者信任轉變並使其不再抱有幻想。此前,由于受高收益的吸引,投資者們曾對新興guo家的風險越來越不敏感。流動資金充裕使這些guo家無節製地消費,最終製造了讓自已垮臺的過熱。亞洲危機表明,向外資開放會導致一定的風險,但是冒這種風險還是值得的,條件是采取一種漸進的方式。

  西方公司對東南亞仍充滿希望

  10月27日美guo《財富》雜志一期刊登題爲《爲什麼東南亞商業活動仍然活躍》的文章。文章認爲,盡管東南亞的經濟出現動蕩,西方公司仍對在那裏做生意滿懷希望。雖然寶潔公司、可口可樂公司、福特公司等西方大型跨guo公司的主ti仍然牢牢地紮根于北美和歐洲,但這並不是說東南亞就不重要了。相反,西方公司仍然認爲東……

《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西方人眼中的亞洲金融風暴》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