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認爲是亞洲自已種下的禍根
美《新聞周刊》發表羅柏·塞缪爾森題爲“亞洲金融潛伏深重危機”文章言:
在這個時代,要當一名縱橫全球的資本家是很容易的事。你只要把一些儲蓄放到776個從曼谷一路到布宜諾斯艾裏斯都有進行投資的共同基金的其中一個裏頭。上百萬的美人就是照這法子做了,他們把超過3500億元傾注到這些基金裏(截至8月)。但他們對海外投資的熱衷産生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後果:這
熱情推波助瀾地引發了世界
票市場的動蕩,而且此刻正鋪天蓋地地在世界經濟上投下了
影。“資金流動”——
際上投資資金的來往調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絆腳石。當投資者在衆多
家當中移動資金,他們造就了經濟蓬勃與衰敗。亞洲的危機代表了1980年以來第三場禍延全球的劇目。在80年代,拉丁陣營的主要經濟
因債務危機而出現停頓不前:銀行的借貸多到過了頭。在1994年,墨西哥
驗到于1995年終造成深重蕭條的資金外流的痛楚。目前的未知數是,亞洲的衰退將會有多糟,以及它對世界其他地方的傷害有多大。沒有人知道答案,但造成的余蕩可以大到令人驚訝。在90年代,世界上較貧窮的
家吸納了數目甚爲龐大的私人外來資金。根據世界銀行的報告,在1990和1996年之間,流入的總數達到9380億美元。在這當中,有超過一半是直接投資:跨
公司興建工廠或辦公樓。再有五分之一撥到各個地方的
票市場;剩余的絕大部分是通過銀行貸款或債券來到手中。總
而言,中
是最大的受惠者(2170億元),但墨西哥(1120億元)、巴西(760億元)、馬來西亞(600億元)、印尼(500億元)和泰
(480億元)全都有大筆資金流入。理論上說,這類資金是天降的橫財。它使較窮的
家有能力減少貧窮和提高生活
准。不過,理論不是實行起來永遠都一帆風順的。許多
家對流入的資金會管理不當,銀行裏面可以遍地都是假公濟私或無力競爭的情景;劣質的貸款得以成交,又或者跨
公司建立了太多的工廠,又或者投機活動將
票價格推到不實際的高度,以及充裕的外彙——由海外投資者所提供的美元和日元——供給錢財在進口上大肆揮霍。如果資金的流入放慢或掉頭而去,那蓬勃的景象就會崩垮下來。這恰恰正是在泰
也就是當前危機開場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沒必要的辦公大樓已停止了建築工程。劣質的貸款如毒菌般在金融公司和銀行裏散布滋生。
票市場一瀉千裏。同樣的問題也傷害了其他的亞洲經濟
,而且損失面擴延到它們的外
貿易夥伴和投資者身上。日本是其中一個輸家,因爲其他亞洲經濟
吸收它超過一半的出口,此外也因爲日本銀行在貸款上蒙受較多的損失。日本的經濟在1998年也許只能增長1%至2%。但其他一些亞洲經濟
的日子過得還要糟得多。
際金融學院的法格爾預計泰
的
內生産總值在1998年將縮減1.5%,這跟1996年的6.4%增長形成對比;他猜想菲律賓的
內生産總值將增長區區0.5%,這是降自1996年的5.7%。教人擔憂的前景是這場危機或許會擴散到亞洲以外。競相貶抑幣值是其中的一個凶象。通過貶低幣值——使貨幣相對于其他貨幣而言更加便宜——一個
家因産品在
際市場上變得沒這麼昂貴而贏得出口的優勢。墨西哥在1994年末將比索的價值劇烈貶低,便是它的蕭條雖屬深重卻曆時短促的原因之一。出口的激增使得墨西哥在1996和1997年得以每年成長超過5%。如果只有一兩個
家貶低幣值,那並不會過于威脅到其他的出口
家。但更多的
家貶值,其他
家中就會有更多想要——或者被逼——起而效尤。否則的話,它們會擔上失去出口市場的風險。而如今有大堆亞洲
家已經貶值。從7月開始,泰
、印尼和菲律賓的貨幣下降了35%到40%。難怪對香港也形成了一
壓力。拉丁美洲、東歐、甚至于印度與中
都不能幸免。那所有在全球流動的資金加重了這些壓力。假設你是一個在比如說巴西進行投資的共同基金經理人。你把美元賣掉以購買巴西貨幣來從事搜購巴西的
票。但如果你深怕出現一場貨幣貶值(等于說以巴西貨幣將換取到較少的美元),你將試圖避免損失。你會在貶值發生之前賣掉你的巴西貨幣和把你的收益轉變爲美元。這是爲什麼
票市場崩潰和貨幣貶值(以及對這些情況所懷有的恐懼)會互相借力而愈演愈烈,最終自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有件事是洞若觀火的——就像在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中一樣——那就是環球資金的供應者(銀行、投資經理人、跨
公司)是跟著大夥兒的後面跑。首先,他們提供了太過多的資金;然後,他們事起倉促地將資金給撤了回來。發展中
家(包括中
、前蘇聯和東歐)代表幾乎全球經濟的一半。如果流往它們的資金放慢了,它們從較富有
家進口的貨物在數量上也許會停止增長或者降低,它們會試圖通過更多的出口來發動它們的經濟。但世界其余的地方又能吸收得了多少?所有
家不可以通過出口來作爲它們的成長之道。這當中隱埋了一場更爲深廣的危機的種籽。它很難說一定會發生。但這是有可能的,並且教人心頭感到一陣冰寒。
西方從不承認際炒家的重要作用
東南亞家將這場危機歸咎于外
投機商
縱貨幣投機,甚至稱這是西方
家針對東盟的一次
謀。然而,西方經濟學家指出,這場危機更深層的原因還在于東南亞
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存在的一些共同問題,這一地區
家普遍存在的經濟結構失衡,房地産過熱導致銀行出現大量呆賬,彙率政策不合理,經常項目赤字和外債占
內生産總值的比例過高,外彙儲備太低,短期貸款和投資過多等等。正是這些深層次原因最終導致泰
不斷遭到
際投機資金的沖擊並被迫實行有管理的彙率製,導致泰
彙市、
市雙雙暴跌。由于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
經濟存在類似的問題,而且它們均與泰
存在緊密的經濟聯系,于是,泰
的金融危機立即蔓延到這些
家,形成整個東南亞地區的金融動蕩。
世界銀行認爲,一個家是否能保持健康銀行
系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它是否能從金融一
化中獲得好
並能否避免隱藏的危險。對于發展中
家來說,如能解決好市場和製度管理框架方面市場效率低、缺乏財産保護權和信息不足等三個問題的話,它們的資本市場將對外
投資者更加有吸引力。
英前首相撒切爾……
《爭執發生在東西方之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