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參考消息》報道的外界看法上一小節]産生“冷卻”狀況,不過,該報認爲,所謂中經濟成長會“冷卻”,只是個“相對名詞”,因爲,中
經濟即使在今後1年産生“冷卻”,也只是從過去平均每年成長11%變爲後年的成長約8%左右而已,其經濟成長率仍驕人。到目前爲止,中
大陸之所以未受到亞太金融風暴的波及,主要有兩大因素:一、中
大陸擁有大約1300億美元的外彙存底,這筆雄厚的基金使中
當局有足夠的能力擊退外
炒家對剛回歸的香港彙市進行投機炒作的企圖;二、由于中
仍未加入世貿組織,外彙市場未對外開放,人民幣也未在
際市場上交易,外
炒家不得其門而入。中
這些年來爲進入世貿組織的問題仍和美
及其他
家爭執不休,這回卻似乎“因禍得福”。不過,由于中
在這幾年來與全球經濟網絡的交往日漸密切,因此,雖然由于本身經濟
系和全球自由貿易
系未完全接軌,中
仍然不能自外于任何區域
經濟或金融危機,這也就是在近兩周以來,中
內部除了在11月17日到19日召開金融會議,江澤民、李鵬、喬石、朱¤基都參加會議之外,江澤民並在最近號召全
幹部“學金融”,足見中
當局已
會出中
面對亞太金融危機已不能掉以輕心的嚴重
。面對亞太金融風暴,中
當局必須思考兩個息息相關的問題:一、人民幣到底應該升值或貶值;二,如何徹底改造中
境內四大銀行——人民銀行、工商銀行、農民銀行和建設銀行。關于人民幣應升值或貶值的問題,應追溯到這個問題的根本,即這回亞太金融風暴其實或多或少與中
有關。因爲,從1994年以來,人民幣貶值三次,從1994年的5.7人民幣兌1美元貶到最近的8.3元,由于過去5年東南亞各
的貨幣大都“死盯住”美元,人民幣貶值的結果,自然使這些
家的幣值相對升值,當然,也使中
累積了相當占優勢的外彙財富。這幾年來中
大陸驕人的經濟成長率有大部分是要拜人民幣貶值之賜。貶值可保持優勢,因此,一旦中
周遭
家貨幣平均貶了40%到60%時,爲保持外銷優勢,人民幣似乎應考慮貶值,因爲一來中
外銷總值中有61%貨物是銷往這些遭遇金融危機的
家,同時中
外銷往歐美市場的貨物往往直接和上述亞太
家有價格競爭,人民幣若不跟進貶值,必然在價格上失去優勢。問題是,中
大陸是全球個人存款率最高的
家,人民存款率爲40%(美
只有4.7%;日本爲13.1%),1996年,全中
人民總存款額爲5億人民幣左右。因此,人民幣一旦貶值,對
內民心、經濟將會造成重大沖擊,何況人民幣若貶值,對其周遭鄰
必然又會産生波及作用,引發另一輪亞洲地區“報複
貨幣貶值”危機,同時也會使這些
家對中
投資額下降。11月25日,中
官方的《中
證券報》引述政府資料表示,今年1月到9月,協議外資在中
降低了38.8%,雖然協議外資巨額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中
當局取消了許多外資企業的進口關稅優惠所致,但是,由于這
金融風暴,香港及東南亞的投資者對中
的投資將減少,若中
再使人民幣貶值,在短期間內,自然對中
不利。因此,即使面臨人民幣非貶值不可的壓力,中
政府也必將從政治與經濟兩個層面考慮,在今後半年內,守住人民幣現值,不使其貶值。
中的銀行製度不健全 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阮次山的文章言;同發生金融風暴的其他亞洲
家相比,中
的金融
系和借貸關系有所不同,而問題的焦點則爲中
有企業拖欠銀行的債務極大,這是目前中
在積極
理的問題,如果此問題未妥善
理,則風暴發生的可能
是存在的。對于中
是否真能免受這次亞太金融危機波及的問題,許多持悲觀論的金融界人士認爲,中
終會受到“感染”,因爲和最近遭遇金融風暴的幾個東南亞開發中
家一樣,中
所面對的財經問題大致相似,譬如:這些
家的外債負擔都相當大,因爲許多開發中
家大都在貨幣政策上采取“緊盯美元”政策,藉這種固定彙率政策對外舉債,一方面想穩住
內通貨膨脹並有利産品外銷,一方面可吸進大量外資,但是,這些
家在金融管理上,在銀行
系上卻又缺乏恰當製度,最後,當西方資金來源停止借貸,而貸方又對短期
貸款要求支付差額,並拒絕延續借貸時,骨牌效應便接踵而至。以泰
爲例,過去許多泰
財團經由政府擔保向
外銀行借貸,以8%的利息取得美元貸款,以此美元在兌換泰幣時先賺取部分差額,再以15%的利息轉貸民間小企業,一進一出賺取的差額在20%左右,再用此利潤炒作房地産,使泰
的泡沫經濟出現閃耀的光芒,眩人眼目,一旦
際炒家抓住此弱點進場炒作,其效應便如摧枯拉朽。不過,對中
來說,雖然其外債有1190億之多,但是大都屬中、長期借款,較不容易受到貸方中止延續信貸的困擾,不像泰
,60%的外債都屬短期貸款,一旦貸方中止信貸,危機便至。銀行製度不健全,呆帳太大。在最近這場亞太金融風暴中,包括韓
、泰
、印尼和馬來西亞等受災
在內,當
際貨幣基金組織或其他西方
家要伸出援手時,開出的第一個條件便是要求這些
家改善金融及銀行
製與管理措施,以求“先堵漏洞再裝
”。對許多
際金融專家而言,中
大陸的金融
系中,弊病最大的便是其四大銀行
系的管理與製度。以貸款爲例,由于中
實行社會主義經濟製度,其社會主義製度下的銀行對于借貸並無風險與盈利觀念,大多數銀行放貸都依據
家政策,于是,貨幣只在
有企業與中央政府之間流通,銀行根據政府在産業及政治上的優先考慮而放貸,而不是根據産業的市場價值貸款,因此,近幾年,當
有企業債務越積越高時,有些企業甚至靠借貸發薪
,終至不能自拔。當然,
有企業之間的債務在“你欠我,我欠他,他欠你”的三者之間循環後,最終的債主就是銀行,因此,最近幾年,中
各銀行累積的呆帳達20%,其金額在2000億人民幣左右,約占
內生産總值的20%,此數額令人咋
,而中
四大銀行系統之所以能生存,未出現過去的“白條”狀況,完全拜人民的儲蓄存款所賜,若無5億人民幣的存款支撐,中
各銀行可能面臨嚴重人民幣現金不足的窘境。因此,目前中
金融
系所面臨的當務之急是如何快速的革新銀行
系。因爲銀行
系及管理若長此以往,若任由20%的呆帳惡
蔓延,中
很可能馬上面臨民間對銀行的信心不足,這種“信心”若降至某一個臨界點,任何風吹草動的謠言都……
《《參考消息》報道的外界看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