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三、産權與交易費用(7篇)

三、産權與交易費用(7篇)

經濟類作品

  千規律,萬規律,經濟規律僅一條

  在任何經濟製度下,決定一個人生活的境況,富貴貧賤的因素,始終tuo離不了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原則。無論在甚麼主義下——不論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資本主義甚至是無政府主義,這原則是不變的。

  在未開化、弱肉強食、人吃人的地方,這原則固然適用,在以盈利高低論英雄的資本主義下,這原則依然適用。但重要的是在不同的經濟製度下,衡量“適”與“不適”的准則,卻有所不同。詳細一點來說,在任何的一個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必定會爲生存而競爭。以競爭定成敗、分貴富,必定有一個或多個衡量的准則或規格來決定勝負,或分別出“適者”與“不適者”。在不同的經濟製度下,便會有不同的衡量規格。進而言之,産權製度是衡量勝負、貧富准則的決定因素,衡量的准則是隨著産權製度而改變,在不同的産權製度下便産生不同的衡量准則。

  每個人的天賦條件、後天本領,甚至運程都各有不同。亦因爲這個原因,隨著每個人條件的不同,他們便喜歡以不同的准則來衡量成敗、貧富。身ti健碩的人,可能喜歡以暴力爲准則;年老的人,則喜歡以年歲爲准則;更有些人則喜歡以容貌、圓滑的交際手腕,或金錢爲准則。

  甚麼是好的准則?甚麼是壞的准則?這是個主觀、倫理的問題。具有聰明才智的人,可能以爲應該以智力商數的高低作爲分配資源的准則。同樣,有些人可能認爲政治、交際手腕,或甚至是武力,都是理想的准則。這個倫理上的好、壞問題,辯論了一萬年亦不會達一致同意的結論。但經濟學分析卻可以斷言,在千百萬種的准則、規格中,只有一種是有益于社會,能夠最有效地引致經濟繁榮。其原因是因爲只有一個准則是沒有經濟lang費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美guo的石油價格是受到政府管製,要買汽油便得要在街上輪候,時間是得油的准則。有多余時間的人,便成爲“適者”。政府若不准以錢雇人代輪,沒有時間輪候的人便會被淘汰出來。以輪候准則來定勝負,不是資本主義,亦不可以說是共産主義,雖然在共産或社會主義下,這種情形極爲普遍。重要的問題是,花了一個小時去輪購汽油,除了輪購者本人之外,便沒有其他人得到好chu。倘若這個人可以利用花在排隊上的一小時去工作,賺取三元的工資,那麼他這一小時對社會的貢獻,起碼是值得三元。但花了一小時的代價去輪購汽油,這一小時便在排隊中荒廢掉,社會沒有人因此得益。

  再舉另一個例子。香港的廉租屋只是符合了某些資格的人才可以獲得,這些資格便是贏得廉租屋的准則。許多人會想盡千方百計以求符合這些資格——化時間勞力填表格、弄證明書、假做文件甚至搞人事關系和跑後門等。倘若符合資格是包括了收入少或其他類似的准則,有些人便可能會因而放棄一份較高薪的工作,或工作較少時間,以期獲得一層廉租屋宇。以整個社會而言,辦文件、跑關系的勞力是lang費,放棄較高薪金的工作或怠工也是lang費。

  每個人爲了適者生存的緣故,都會設法適應生存的衡量准則。倘若經濟製度改變了,斷定適者生存的准則亦會改變,每個人的行爲亦會隨之而改變。那一類人更能適應新的准則,其經濟效果亦會跟著改變,這是千古不易之理。

  在倫理,或一般人的道德觀念上,可能以爲某些准則或規律並不合理。弱肉強食——如越南、柬埔寨及阿敏時代的烏幹達,很多人以爲在倫理上說不通,而在經濟上亦是lang費的行爲。但有些在表面上看來是非常理想和合理的衡量准則,其實卻是非常lang費的。譬如,我們可能以爲“先到先得”是很合理,但如上文指出,排隊和爭先恐後是一回lang費的事。有些人認爲應該敬老;但若以年歲論成敗,許多年青人便不會發展所長,只是不耐煩地等待年老,或lang費資源去扮老,虛報年歲。

  “千規律、萬規律”這句話是容易置信的,單就我們確知文革時期的一條規律——以所謂“正確”的政治思想爲衡量准則,其lang費程度,可謂史無前例。全guo天天搞政治、讀紅皮書、知識分子上山下鄉,十年不斷。這些勞力資源,可以興建數以萬計的工廠和房屋。此中一失一得的原因,就是基于衡量勝負的准則不同,競爭生活的人都爲了按著適者生存的原則辦事。

  我們不要以爲在某些理想的經濟製度下,便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生存。事實上仍然是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以文革爲例,會搞政治手腕、會跑後門的人便是“適者”,善于生産的人,多遭淘汰。換了任何一個製度,“適者”與“不適者”仍然是會有所區別。因爲人的條件各有不同,在同樣的衡量准則下便必定有勝負之分。

  中guo現代化的發展情況現在我們無從臆測。但可以斷言,一日不實行私有産權製度,就沒有可能用市場價值作爲衡量准則。

  有一個斷定適者生存的准則,許多人都以爲是不合理,但這准則所造成的lang費是最少——這便是以市場價值作爲衡量的准則。假如某甲生産某種式樣的服裝,暢銷而致富,致富的原因是因爲社會認爲他的産品是有價值。這價值是由消費者所決定;甲便是適于生存的人。倘若有某乙,生産另一服裝,雖然他自己以爲這服裝對社會的貢獻很大,但消費者卻以爲他的貢獻不夠,他的服裝因而滯銷,最後虧本,公司倒閉;乙就是被淘汰的人。

  假若用市場價格爲准則,設想某人要得到一個手表,他沒有動用暴力的余地及需要,亦不能夠透過先到先得,或靠較高的身材、較大的年歲、臉孔的漂亮,或搞政治思想或交際手腕等辦法;他要得到手表的唯一辦法是出錢;價高者得。以錢來選擇適者,表面上似乎不合理、銅臭味太重。但贏得手表的人,他的錢又是從那裏來的呢,錢一定要賺回來的,要賺錢他便必定要對社會有貢獻,而他的貢獻起碼要相當于手表的價值。故此以市價作衡量成敗、支配資源的准則,是沒有lang費的。

  用任何其他准則來斷定得手表的勝利者,必有lang費。在成千上萬的衡量准則中,只有以市場價值定勝負沒有lang費。

  我們不要以爲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以金錢市場價格作爲准則太市儈太庸俗,因噎廢食,而忽略其用chu。我們不要因爲在某些所謂資本主義社會裏,某些人濫用錢的權力,便以爲錢是要不得的准則。在這些社會裏,有些有錢人權力過大,倚錢勢淩人;也有些人以名譽高而橫行無忌。這些現象,在有些自以爲是資本主義的社會裏是常有的。但這種現象的發生是基于不健全的私有産權製度,不是資本主義應有的本質,這不是以市場價值……

《三、産權與交易費用(7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三、産權與交易費用(7篇)》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