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金融經濟>經濟類>經濟解釋之十三:經濟學範疇多惟不問好與壞

經濟解釋之十三:經濟學範疇多惟不問好與壞

經濟類作品

  ***

  從事經濟學的人要將主觀與客觀分辨清楚,決不可以讓主觀的判斷影響客觀的分析……很多學者批評馬克思就是這一點:馬克思爲了要在袋子中取出白se的石塊,他就不容許其他不同顔se的石塊放在袋子中。

  ***

  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第六節: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我在前文說過:競爭的准則決定社會的經濟運作。但在有關“准則”的事情上,一些是屬于經濟學內的分析,另一些則屬于主觀、倫理的問題,與客觀的理論分析扯不上關系。這二者必須清楚地加以區別。

  我們知道,在不同的准則下,勝或負的人各類不同。因此,一些人會喜歡或選取某一種准則,另一些會選取另一種。這些行爲是屬于經濟學的範疇了。例如學生考試,一些學生希望老師能出文字題,大做文章,另一些則要求選擇題(multiple choice),因爲認爲這樣他們的取勝機會較高。凡是有關選擇行爲的,都在經濟學分析之內。

  但哪一種准則是好是壞,或對社會福利有何好chu,則是倫理或價值觀念上的事了,與客觀的分析無關。例如,我在前文提及過,以市價爲競爭的准則沒有lang費,因爲它導致增加生産,而其他的各種准則在某程度上必然會有lang費的。不過,我可沒有說增加生産一定是好的,lang費一定是壞的。什麼是好是壞,只有個人的價值觀(value judgement)才能判斷,或只有上帝才知道。

  中guo昔日的人民公社導致民不聊生,爲什麼會這樣,是經濟學分析的問題,但民不聊生究竟是好還是壞,則是主觀的判斷了。經濟學可以解釋人類的行爲,可以解釋在怎樣的局限條件下民衆會變得饑寒交迫,但不能說這是好事或壞事。我說“不能說”,是指經濟學不能說,卻並非指經濟學者不能說。不要忘記,經濟學者也是人,有著他自己的價值觀。假若我說饑寒交迫是壞事,是不好的,我是站在人的立場,主觀地說話,卻並非基于客觀的經濟分析。當然,我有權利作這樣的主觀判斷,因爲我有人的權利,而這權利是不須有經濟學的訓練才能得到的。

  我可以表達我的價值觀,其他的人同樣可以表達,但誰的價值觀比較正確,比較可取,就只有天曉得。價值觀的表達是不須有分析的訓練的。你說藍se好看,我卻喜歡紅se,誰可以作出判斷而使大家心悅誠服呢?你說政府支援教育是好事,我說是壞事,你和我辯論一百年也不會得到好與壞的結論。這是因爲好與壞,喜愛或厭惡,是不能以科學分析來達到客觀的同意。

  假若我說,饑寒交迫是不好的,是壞事,很多人會同意。但這只不過是因爲大多數(甚至所有)的人都不喜歡自己饑寒交迫。大家是因爲價值觀相同而同意,不是因爲客觀的分析而同意。經濟學可以解釋爲什麼人民會饑寒交迫,可以解釋爲什麼政府支援的教育會産生些什麼效果,但不能在好壞的問題上下判斷。

  上文提及,經濟學者也是人,有他們自己的價值觀。可是,在分析問題之際,他們也可能有意或無意地表達著某些效果是好或是壞的。客觀的分析與主觀的喜惡可能連帶在一起。這沒有什麼不妥,雖然有時可能使讀者或聽者有了混淆。重要的問題是,從事經濟學的人要將主觀與客觀分辨清楚,決不可以讓主觀的判斷影響客觀的分析。這是說,假若一個經濟學者認爲政府支援教育是好事(主觀的判斷),他于是有意或無意地把分析拗歪了,以致分析tuo離了邏輯的規格,這就犯了科學的大忌。很多學者批評馬克思就是這一點:馬克思爲了要在袋子中取出白se的石塊,他就不容許其他不同顔se的石塊放在袋子中。

  有時,一些經濟學者沒有說什麼是好是壞,但卻使人覺得他是作了這種判斷。例如,我說以市價爲准則可以增加生産,不少讀者會認爲我說以市價爲准則是好的。但我可沒有這樣說。讀者以爲我是說過了,這是因爲他們認爲增加生産是好事。當然,在報章上寫其他文章,爲了要避免枯燥,我有時作好壞的判斷,會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但這本書的重點是客觀的經濟解釋。

  很多讀者認爲我是信奉市場,對市場有特別的喜愛。相信市場之能是對的,因爲我也深知市場之有所不能;但我個人的價值觀是反對市場,也反對共産製度的,因爲在這二者我都難以出人頭地。我個人所喜歡的是,以讀書考試的辦法來決定社會財富的分配,因爲我對一般考試的任何准則都頗有過人之chu。但很可惜,世界上沒有什麼地區是以考試來分配財富的。(天曉得,舊中guo的考狀元,確有分配財富之效,但應該輪不到我!)

  第七節:經濟學的範疇

  經濟學既然不可以判斷什麼是好是壞,那麼其範疇是包括些什麼呢?答案是,經濟學的範疇包括三部分。

  第一,在知道有關的局限條件(constraints)或遊戲規則(這就是産權製度或人與人之間的權利劃分)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推斷所用的競爭准則是什麼。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chu理上往往不容易,但高手若願意付出代價,他總有辦法做得到。說起來,這是實證經濟學上最容易分辨高手與低手的地方。

  世事如棋局局新,局限條件千變萬化,任何分析都不可能包羅萬有。有關的而重要的局限條件是要抽選出來而使之簡化的。但什麼算是“有關”,什麼算是“重要”,分析者卻不能妄作判斷,隨意取舍,因爲這樣做,分析者就可以隨意得到他所希望得到的結論了。換言之,局限條件的取舍,是要有約束的,而這約束需要一個理論。這個比較深入的有關方法論的問題,我會在分析價格管製時詳述的。

  第二——這是經濟學最容易的一部分了——是有了競爭的准則,經濟學可以推斷人的行爲會怎樣,資源的使用會怎樣,財富或收入的分配會怎樣。上文說過,准則的不同會導致行爲的不同,而勝負的人(收入的分配)也會跟著不同的。上文所說房屋分配及排隊購物等例子,就屬于這一部分。

  事實上,撇開近三十多年來的發展不談,有二百多年曆史的西方經濟學,可取的(非價值觀而又有解釋能力的)都是這一部分。那所謂收入分配(income distribution)與資源使用(resource allocation或resource use)這兩大項目的劃分,是經濟學的傳統。就是在今天,經濟學的教科書還是這樣chu理的。

  但在傳統的經濟學上,關于收入分配與資源使用的分析,大都是基于自由市場以市價定勝負的准則。這准則只能在私有産權的製度下出現。換言之,傳……

《經濟解釋之十三:經濟學範疇多惟不問好與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經濟解釋之十三:經濟學範疇多惟不問好與壞》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