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第3小節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

第3小節
佛教作品

  [續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上一小節]如來,以大悲心而爲ti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所以不管佛教哪一宗,都必須從慈悲心出發。修羅都有本領,所欠缺的就只是慈悲心。所以你沒有慈悲心去修練,總之是盲修瞎練,成爲阿修羅而後已。密宗《毗盧遮那經》也說:“大悲爲根”,第一句話就是要從大悲心出發,可見顯教密宗同一根本。有人看見密宗金剛像很厲害,令人生畏,而不知這是極度的慈悲。就跟父母要管小孩子一樣,他要生氣,要教導,甚至責打孩子,都是爲了要教好他們,並不是要傷害孩子,就是這樣,都是大悲爲根。如果沒有慈悲心,只是去修氣,不管修什麼練什麼,最後都要成爲魔的眷屬。

  第三、菩提心。覺悟的心。《毗盧遮那經》在“大悲爲根”之下,緊接著便是“菩提爲因”。菩提的意思就是覺悟,也就是佛。一切事從因得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種菩提就得菩提,種佛就得佛。“菩提爲因”就等于是說,咱們現在播種,你種了一個佛的種子,將來它就要結出佛的果。所以說“大悲爲根,菩提爲因。”這同《華嚴》說:“因菩提心成等正覺”完全是一味的。菩提心簡單地說,就是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華嚴》說,這三個像是一盞油燈的三個方面,燈油、燈炷與燈光,缺一不可。而關鍵是燈光,不發光的燈有什麼用?燈的光譬喻大智慧。我們看到本來是佛的衆生,因爲妄想執著,不能覺悟,冤冤枉枉的在輪回之中受種種苦,所以要救度,這是悲心廣大。衆生不盡,誓不成佛,這就是大願。大智慧呢?那就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正如《金剛經》:終日度生而終日無所度。這樣的大悲大願大智慧相結合的心,就是菩提心。我們要發起菩提心來,我們能發起這個心,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如果學佛還沒有發菩提心,或者曾經發過,但又忘掉了。《華嚴》教導我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句經文應該引起學佛的人的深切注意!離開了菩提心,縱使修種種善法,也是爲魔服務。這都是真語實語,佛不會嚇唬我們。

  (乙)戒定慧三無漏學  

  以上三種根本心,是大乘佛教行人,不可或缺的。本段的三無漏學,同樣是一切大乘行人,不能缺少的。戒定慧是六波羅蜜的濃縮,波羅蜜翻爲“彼岸到”,華言就是到彼岸,也可譯爲六度。迷惑與生死是此岸,覺悟與涅槃是彼岸,煩惱是中流。我們chu在生死輪回的此岸,若能超tuo一切煩惱,便能到達覺悟成佛的彼岸,所以名之爲“度”。六度代表萬行,濃縮便是三無漏學。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般若是特殊的重要。

  (一)戒。至于戒呢?是寶塔第一層。第一層若壞,塔就不能存在了。現在我們只談居士,居士有五戒。八關齋戒,因有過午不食,這是齋。居士可以受菩薩戒,學密可以受密戒。戒不受則已,受了就必須精勤守護,千萬不可犯戒。如果不守戒,就如同一個漏shui的器具(這個花瓶漏shui,我們就不能用)。一個漏器,所修的一切功德都必然漏光,所以叫做“非器”。

  (二)定。就是禅定,例如四禅八定,se界有四禅,無se界還有四種定,把se界無se界加在一起成爲八定。禅定全靠自力,很不容易修成功。世尊在《首楞嚴經》中開示,若不依靠密咒加持,行人修禅定想避免魔擾是不可能的。至于外界有很多種練功,好象很了不起,其實是初步又初步。但是大家不知道,或者他自己也不知道,就大驚小怪!四禅八定是se界無se界的事,我們是在慾界,慾界裏修練,起碼要超慾界才行。得了慾界定的人,在入定之後,身就跟雲跟煙一樣的,非常空虛和清淨。不過還是感覺有身,這個是慾界的定。在這個地方修持再進一步之後,突然間一個很大的轉變,這個時候自己不見自己有身,也不見自己的yi服,也看不見自己所坐的chuang鋪,房子也沒有了,一切都空了。所以很多人到這個地步就妄自尊大,自以爲如何如何。其實這是未到定,還沒有到初禅哪。初禅之上,二禅、三禅、四禅,他還不到初禅。就像還在幼稚園,就自認爲我是博士了,這些地方很容易錯認。你自己沒有開悟,說開悟,沒有到四禅說四禅,這叫大妄語。大妄語是決定入地獄的,所以這樣你修了半天還不如不修,這是我們修行人很需要警惕的一件事情。我們不能聽見別人說到了這個境界,我們念佛念了半天沒有到這個境界,就認爲他比我強。應知:他不能和閣下相比呀。那遠遠不能相比呀!他們縱不犯大妄語,沒有損人利己的心行,最多是慾界天。我們則是橫超sese界慾界諸天,直生西方淨土,永不退轉,一生成辦。他們如何能比。

  (三)慧。就是般若。般若就是沒有法翻譯了。在華文中沒有一個適當的名詞來翻譯般若,所以沒有翻。有時勉強用“大智慧”以別于常用的智慧。在三無漏學與六度中,般若都是最重要的。教中常說,前五度如盲,般若如目。這就是說單修前五度的每一度,若沒有融會般若,那麼修者就同瞎子一樣,你的修行就是盲修瞎練。縱然是善事能得福報,但如仰箭射虛空,福盡,箭還是墜落到地面。般若是什麼?勉強來說,那就是能顯清本有心ti,消除妄想執著的心力。參證《法華經》,也可以說:是你能了悟佛的知見而證入佛的知見的智慧。《法華經》十方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興于世。佛爲什麼到世間來?唯獨爲這樣一件大事因緣才來。什麼事呢?就是要開佛知見,示佛知見。給衆生開示佛是什麼知什麼見。釋尊悟道的頭一句話就是開佛知見,示佛知見:“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話要是佛不說誰能知道!所以佛就爲這個大事因緣來的,然後衆生就依止佛的知見,放棄自己的知見。我們都是衆生知見,就是情見,都是從情出發的,也就是妄見。所以要去掉我們的知見,轉換成佛的知見。那要靠什麼?就要靠般若嘛!但般若不是我們情見所能達到的。佛當時就說,衆生的妄心像太末蟲。(太末蟲這個名詞很有意思,佛在兩千多年前就知道有細菌。末是微末,太末是極微末,極微末的蟲不就是細菌嗎。)chuchu能緣,獨不能緣在火焰之上。細菌什麼地方都能生存,但在火上不能生存嘛。這就比方衆生的心,本領大極了,沒有不能想的。chuchu能緣,但不能緣于般若之上,對于般若無法理解。所以我們大家要明白,你如果仍在情見之中,你所能理解到的都不是般若。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這個地方很多人錯認。有的人開了點知解,以爲他所知所解就是般若,不是!你所有用知解達到的都不是。所以這……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第4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