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上一小節]一切衆生。“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從如而來。一切衆生都有同如來一樣的智慧和功德之相。佛就是徹悟了這件超世稀有,無上殊勝,超情離見,不可思議的大事情。這件事情確實是驚天動地,前無古人。
但是一切衆生既然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爲什麼還有我們這樣在迷的衆生相呢?釋尊的下半句就說明了,“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一切衆生本來跟佛一樣的,但是他有妄想,有所執著。抓住不放是執,粘住不是著,衆生爲情所縛,著于情網,執見不舍,困于見林,于是從妄生妄,從迷入迷。那麼他就不能顯現他的智慧德相了。這就是佛悟道證道時第一句話。這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證,證明一切衆生本有大光明大安樂的本
與妙用。所以這一句話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從他的大光明藏中所流現的,給我們衆生的一個大安樂法門。也可以說,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典,都是這一句話的注釋。所以現在將來一切衆生都依這一句話而得度
。世尊所證就是這樣。從這一句話,我們就看出佛教不同于其它宗教,是超宗教。超在什麼地方?就超在佛教是一個大平等法門。佛和衆生平等,一切衆生都跟佛一樣,同有這個智慧德相,彼此是平等的。這是個大平等的覺悟哇!佛不說我是最高無上,我是獨尊的一個神,我高于一切,控製一切,創造一切,而只是平等。佛就是已經徹底覺悟的人,我們在坐的任何一位是還沒有完全覺悟的佛。徹底平等。所以《華嚴經》說:“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我們的心,和佛,和衆生,無有差別。所以佛不是上帝,不是真主,不是什麼無始天尊等等,不是這些神,只是一個徹底的大覺悟者。
佛之所證有法身、報身、化身。佛有三身,上面所說,人人本有的是法身。所以我們的法身同諸佛的法身是沒有分別的,法身我們也有。但是報身現在沒有顯現,佛的報身是萬德圓滿所莊嚴所成就的。釋迦牟尼佛成佛之後,恢複本有法身,成就報身。那麼化身哪,就是示現于印度這個太子,出家修道,後來以至于到八十歲涅槃了。這樣示現到人間來,跟我們人一樣,也有生也有死,也有成就也有說法,這是佛的化身。佛的報身衆生就看不見了,只有菩薩才能看得見,報身是無量廣大和微妙呀!多少萬由旬,一個由旬是四十裏。我們不要說微妙,微妙我們看不見,那個我們還不大好會,就是這個廣大我們就看不見。我們登到華盛頓最高的塔上,一看吧,那就看見是一個圓形的景物,因爲人們視力有限度,所以就把你視力當作半徑畫一個圓,所看見的只在這圓之內,外就看不見了。所見不過是幾十裏路,這幾十裏路就是佛身上如果有一根毫毛,毫毛的萬分之一你也看不到。凡夫看不到佛的報身,至于佛的化身是一個示現。釋迦牟尼佛示現爲一個太子,出家成道,示現了涅槃,這是爲了度化我們而作的示現。在實際,在《法華經》開權顯實,說出實際情況。那釋迦牟尼佛在久遠久遠,無量劫無量劫,不可說不可說之劫之前早已成佛。那佛之涅槃呢?那也就是在凡夫,就看到佛是涅槃了。隋朝智者大師,他讀《法華經》,讀到葯王菩薩焚臂,表示舍了斷常二見,經中說是真供養,是真精進。智者大師突然看見靈山一會俨然未散。佛在靈鷲山說法,那個法會還在進行,還在說法,俨然未散。可見佛何嘗涅槃,在衆生妄想執著之中就見佛涅槃了。生佛同具法身,所以生佛平等,佛有三身而衆生因妄想執著不能顯現,一迷一悟又有天淵之別。衆生因迷造業,因業受報,在夢幻虛妄的六道之中枉受無量痛苦。
輪回之說許多人不信,現經種種調查與研究,證明確是世間真實之事。(許多證明散見于拙著中,不再重複)。人在善道之中,在人生,生老病死八苦交煎,一生酸辛慾哭無淚。何況墮入苦趣,像蒸籠中的螃蟹,這是人人在生活中都能接觸到的,螃蟹雖苦只死一回。在地獄中,死後立即複活,活後又立即受罪,人間一夜,地獄中千生萬死,更加嚴重的是“三途(三惡道)一報五千劫(墮入三惡道後,一期的罪報就是五千劫)。”所以苦趣時長,慾出無門。同時推己及人,自己雖在善道,而自己多劫以來的眷無量無邊,都在惡道受苦,等待自己去救度,自己焉能不勤求覺悟自覺覺他。
(3)修德有功,德方顯。
一切衆生本中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這是本
固有的妙德,所以叫做“
德”。雖本有
德,但以纏縛在妄想執著之中,
德無法顯現,故須依靠自身修持的功德,來掃蕩一切塵勞妄想。修持的功德稱爲修德,譬如明鏡,鏡面上蓋滿了種種汙垢,鏡光不能顯現。鏡子竟同廢物。但當我們努力去擦除塵垢,一旦功效圓滿,塵垢全消,“鏡淨心明,本來是佛。”所以說:修德有功,
德方顯。所以行人應抓緊修德,才不辜負本有的
德。
修持方面,佛有八萬四千法門,門門殊勝。但末法衆生,應選契機之法。我常說:買鞋,首先一條是大小合適,其次才是物美價廉等等。爲了幫助大家抉擇,略談三根本與三無漏學。這是一切行人共同遵循的道路。其下再介紹禅、密、淨圓頓法門。
(甲)根本三要:出離心、慈悲心、菩提心。
第一、出離心。此心雖比後兩者淺近,但它是首要的。常說:高明容易解難。要能透
人世間種種纏縛(妻兒子女、功名富貴、生活享受),談談容易,做到很難。甚至有的出家人,雖然擺
了世間的家庭眷屬,名譽地位,可是內心仍夾雜著自己想當佛教領袖、衆生導師。于是大占山頭,大收徒衆,重用
信,宗派相爭,生活享受如同富翁,這與釋尊舍皇位離王宮,林間度夜,托缽乞食,真是鮮明對比。所以世間這些難舍之物,都像癌細胞,是萬萬不能發展的。所以首先要對這些難舍的東西能舍,不再留戀。出離心不是消極厭世,恰恰相反,這是真正的大雄心。爲了積極救世,就須輕裝上陣。自己還在昏睡,焉能喚醒別人的酣夢?更切己的是留戀世間,正是最嚴重的執著,那麼你的鏡子就擦不幹淨了。首先要有一個出離心,這是個最根本的。
第二、慈悲心。佛爲什麼要出家?首先看到生物互相吞食,你吃我我吃你,這樣來維持生命。衆生非常苦哇!因之發心求道救度,這是慈悲心。在人世之間我們也看到多少災難,多少苦痛。非洲的災情,兩伊的戰爭,多少血淚呀。怎麼能無動于衷?這種同情與救度的心就是慈悲心。佛菩薩看一切衆生與自身如同一,這就是同
大悲呀。佛看一切衆生如同佛的獨子,這是大慈悲心,是我們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說:“諸佛……
《佛教的大光明與大安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