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九八七年于北京居士林錄音爲基礎
諸位大居士發起無上菩提之心,建立道場共修忏法,持誦觀世音菩薩大悲真言,功德實是不可思議。法界衆生同蒙利益。所以我除了隨喜贊歎之外,僅以自己對觀音耳根圓通法門的一點會,向大家彙報,供養觀音大士以及在位的每一位大居士。
今天觀音道場,大家持咒共修,皆得不可思議功德。先師夏老常說:“理明、信深、願切、行專、功純、業淨、妄消、真顯。”我們若能明白觀音的發心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所得之果是上與十方諸佛同一心,下和六道衆生同一,所以感應道交,普門示現,我們的信就深哪,我們願就切,行就專哪。所以我們對于觀音大士的成就,有所聞,有所信,有所解,能夠悟入,那就大大的不一樣了。一點都不明白的人,你修啊,修一劫。你要真能入了觀音耳根法門,那就是圓修啊。你修一天等于不明白的人修一劫,所以日劫相倍,大家實修是肯定的,但是我們還須讀誦大乘,希望能解第一義谛。要能解悟的話,你就成爲圓人,你圓修一天等于其他的人修一劫。這也就是我願意來作一些供養的基本原因。
觀音耳根圓通章在《首楞嚴經》,這個經的全名叫《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家稱《楞嚴》過簡了。應該稱《首楞嚴》。《首楞嚴》是一個名辭,不能拆開的。)《首楞嚴經》是經中之王,我隋代最突出的大德智者大師,他聽到印度有此經,他就在天臺山
清寺,修建一座拜經臺(圓瑛法師說此臺仍在),每天向西拜求共十八年,仍是沒有見到。可見此經多麼難遇。此經題深奧,古德解釋不一。今依明代大德憨山大師《楞嚴通議》。大師證入首楞嚴三昧,所議均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大師自敘雲:“一夕于海湛空澄,雪月交光之際,恍惚大悟。忽身心世界當下平沈。如空華影落。是夜秉燭述《楞嚴懸鏡》一卷。”後因弟子請益,直筆成書,名爲《通議》。近代三大高僧之首,谛閑老法師說:當聽到有此書後“銘心五內,從斯曆十余年莫不念念于是書也。”可見此書是何等希有的法寶。
《通議》說:“此題雖十九字,而獨重在首楞嚴三字而已。……‘首楞嚴’此雲‘一切事究竟堅固’(在《涅??經》中,佛自釋如是)大定之總名也。乃一心之異稱。”首楞嚴之義爲一切事究竟堅固,乃世尊金口所宣,不容疑惑。大師又曰此即一心之異稱。所以首楞嚴即一心,一心生萬法,而“一切無如心真實”(布袋和尚禅語),于是一切事即一切法,即是一心,自然就究竟堅固矣。古德謂爲“徹法底源,無動無搖”,也正是此義。
又《通議》解釋其余十六字曰:“此一心具有相用三大義故。一者
大,二者相大,三者用大。”什麼叫做大?“大者,謂此心
,廣博包含,極法界量,大而無外,
絕名言,強名大也。”就是說心的本
,廣大無邊,包含全法界,除了本身,不更有外部,無法安名,不能描述,勉強叫做大。“佛頂”,約喻“以明相大也”。佛卅二相之第一相名爲無見頂相。佛初生時,
母捧佛注視,看不見佛頂。又佛成道後,東方應持菩薩,慾見到佛頂,他上升了恒河沙數那樣多的佛土,仍然看不到佛頂。爲什麼看不到?《通議》說得好:“以此至極無相之頂,以喻廣大無外之心,無相而不可以見見,故爲相大也。”佛是至極之聖,頂是人身最尊無上之部。但此頂相不可見,乃以此最尊最上無相之頂相來比喻廣大無外的一心。有相則可見,但此心無相,故不可以見來見到。所以是“相大”。
此外從“如來……萬行”都表用大。“一切諸佛乘此一心以跻(達到)極果,究竟無余,故雲了義。一切菩薩乘此一心到如來地,故雲萬行。以此一心具上三義(大相大用大)故爲大定之總名。”首楞嚴即一心。以一心爲乘,到如來地,圓證極果。“若以此一心而照萬法,則法法全真。故雲一切事究竟堅固。若了一題則全經之旨,思過半矣。”
經中佛告阿難:“有三摩提,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故于經中,二十五聖各各宣說悟入三摩提之法門。觀音自述耳根圓通法門,居二十五人之末,但文殊評選則居二十五聖之首。至于“三摩地”我們翻“三昧”、“正定”等等。但此經的三摩地,不是普通所說的正定。一般打坐,修觀,如果是正法修行,正的知見,都可以入正定。也叫三摩地。但是楞嚴的三摩地超出這些。稱爲首楞嚴大定。大定就沒有什麼叫出定,沒有什麼叫入定。大定無出入。這個大定有兩個殊勝之義。一、圓定。不是一般只是自心不動,而是統攝萬法,成一定。“日月經天而不動,江河競注而不流”乃成“一切事究竟堅固”之大定。成與壞,生與滅,無不究竟堅固才是圓定。二、妙定。本
自具,不假修成。縱在迷位,其
如故。故稱妙定。所以于心
外,另用工夫所得之定,都不是妙定。如合以上圓妙兩義,就是首楞嚴王三昧,也稱首楞嚴大定。也即是經中所說的“三摩地”。【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于時有佛,出現于世,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經文中“爾時觀世音菩薩”,就在大勢至菩薩說完之後,“即從座起”,觀世音菩薩就站起來。“頂禮佛足”,恭敬向佛禮拜,“而白佛言”。首先他說“世尊”(這是佛的十號之一。也有人解釋爲十號的總稱。)“憶念我昔”,“憶”是記憶,“念”是思念,“憶念我昔”就是憶念過去,過去久遠啦!是“無數恒河沙劫”。恒河有多少沙子數不清。而這個時間單位是劫,這個時間之長又是說不清的。說不清多麼長的時間,又有無數恒河沙子那麼多,這個總時間就久遠久遠又久遠了。那個時候有一位佛出世了。佛是不斷出世的,所以過去的佛是無量的,現在的佛是無量的,未來的佛也是無量的。在坐諸位都是未來佛呀。那時候有佛出現于世,佛的名號是觀世音。佛佛相傳,所以古佛是觀世音,他的菩薩弟子的名號仍是觀世音。這位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如來之前,就“發菩提心”。大士在佛前發了菩提心這正是關鍵,只有發了心的人,佛才把最殊勝的法來教授于你。實際生活中也是如此。你要種稻田,必然先有了稻種,因爲你真是要種啊,所以才告訴你應該怎麼種,怎麼培養,一一的告訴你所有的方法。你手裏根本沒有稻種,沒有種子,只是在空談那就等一等吧。等你有了種子再說吧。觀世音當年在如來前發了菩提……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