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第2小節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

第2小節
佛教作品

  [續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上一小節]心,彼佛就教我了,就傳授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此即“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底下先解釋“菩提心”與“聞思修”。

  菩提。這是印度話,它的含意就是覺悟。所以發菩提心就是發了徹底覺悟的心,也即是具有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的心。願共一切衆生究竟覺悟的心。這個覺有三個意思:一個是本覺,一個是始覺,一個是究竟覺。所以三覺一齊圓滿才成佛。本覺就是人人本有的本ti,也就稱爲本心,妙明真心。也就是你的自xing,也就是你的法身。這個稱爲本覺,是人人所本有的。但你不知,就像自己有顆寶珠藏在yi服裏頭,你不知道。自己以爲是個窮漢,可是無價寶珠在身上,自己不知道。這是本覺。當你發起一念背塵合覺之心,要恢複本來,以達到究竟覺悟,這就是始覺了。你開始覺悟了。所以我們如果有了這樣的心,精勤去修哇,始覺開始在放光啊,始覺應合乎本覺,如珠放光,其光首先照亮了珠的本ti,這就是始覺合本。以後達于究竟圓滿,就是究竟覺。這三個覺都圓滿就稱爲佛。所以發菩提心哪,就是要發這樣一個心。依始覺的智慧,繼續發心,勤求究竟覺,即是發菩提心。可很多人不明白發心的重要,念佛只想求得世間好chu,這是非常可惜呀。大家要知道要往生極樂世界呀,二乘種xing的人是不能生啊!豈但是只求人天福報是不行,若只是想生極樂世界去享受,怕受生死之苦,要出離娑婆,只是一個小乘的心;你只是了自己呀。如果這個心你不能擴大的話,你就是二乘的種xing。《往生論》中世qin菩薩特別講了,二乘的種xing是不能往生的。往生的人都是大乘的種xing,都是發了菩提心。所以《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每一輩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心和念佛兩個要素,少一個都不行。所以菩提心是心中之王。菩薩要修行,要以此心爲先。若不發這個心,你一切的萬行都沒有根本,就無從建立。《華嚴經》有句話很深刻,大家目前很難理解,但應當仰信。慢慢去修持總有一天會懂得的。經說:“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忘了利他的心,忘了覺悟的心,你就是作善法,也只是作魔的事業。可見菩提心的重要。《起信論》很多人讀過,菩提心就是《起信論》的三心。一個是直心,我們常說直心是道場。大家以爲直心只是很直率,沒有那麼些彎彎曲曲,這個解釋很淺。《起信論》的直心是正念真如法。不落二邊稱爲正念,在正念中以智慧來觀照真如,就是正念真如的直心。如,就是相如。相如,當然要有彼此兩個才能說如。所以他不是一。既然如了,彼此就是一樣。一樣就不異(異就是兩樣)。所以“如”是既不一又不異。言語就不能及,思想也不能及。所以不正念真如,這個直心是不容易生起的。直心是大智慧的心。深心,就是要樂修一切諸善行故。諸善奉行,就是對于世出世間,自覺覺他一切衆善都愛樂奉行。第三個就是大悲心。大慈大悲,要拔一切衆生的苦,對于一切衆生的苦,我們都不分冤qin平等對待給拔除。所以《起信論》的三心就是菩提心,最爲寶貴了。如過去guo王太子,他還是一個小娃娃,還在襁褓之中,還要人抱著,任何大臣,哪怕是白胡子的開guo元勳見到時都要禮拜,是不是?看見太子焉有不禮拜之理呀!就是如此。初發心的人,你要發了菩提心,那一切二乘種xing和以下的都應該向你恭敬。就是如此。佛法之中這是最重要的。所以《華嚴經》一百個比喻說明菩提心的重要。觀世音菩薩就是發了菩提心,這個菩提心也就是心佛衆生三無差別的心。心跟佛跟衆生這三方面沒有差別。這也是《華嚴》的話。所以後來等觀音成道之後,就跟十方諸佛同一慈力,和一切衆生同一悲仰。即同于諸佛又同于衆生。就是心、佛跟衆生,他三個都無差別。發的是這個心,得的果也是這樣的果。

  “彼佛教我從聞思修”。觀音大士在佛前發了菩提心,彼佛(觀世音佛)就教授了從“聞思修”三慧下手的方法,但此chu的三慧不同于通常一般的三慧。一般的聞思修,聞到了經教的道理,並能理解這就是聞慧。我依著這個道理起了正的思維,這個就是思慧。所聞的都想通了,接受了,理解了,依教奉行這叫作修慧。這是一般所說的聞思修。但是觀世音如來教導觀世音菩薩的這個聞思修,大大地深入了一步。這個聞慧是指耳根的聞xing,是你的耳根能聞的本xing。人人都有自xing,但是爲什麼單說聞xing,不說別的呢?不說“知”,不說“是”,而說聞呢?就因爲衆生耳根最利。我們從耳根入門,容易明白自己的本心,見自己的本xing。此chu的聞慧是指從耳根聞xing,生出始覺的智慧,不再去馳求耳外的音聲,而是返轉回來注聽自耳能聞的自xing。“思”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而是離開一切想念的,用正的智慧來觀察能聞的自xing,追究一下能聞的是誰呀?有人念佛,問念佛的是誰呀?現在追究一下能聞的是誰呀?這就是思慧。念念都是返回到自己,即所謂返聞自xing。念念返觀,始覺合本,發明本來心地的原有風光,這才是修慧。所以這個聞思修三慧是比一般的大大地深入了一步。由此聞思修三慧入三摩地,即入首楞嚴大定。但是這個定和慧是不二的。這個三摩地從修到證,最後寂滅現前,證入圓通,即是“入三摩地”了。【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以上是觀音依古佛之教,從淺入深的全部修習過程。也即是從三慧入大定的經過。“初于聞中,入流亡所”,正是從聞xing下手。“初”指最初下手之chu,“聞中”就是在聞xing之中。“入流”,馳求聲音叫作出流,不聽外聲返聞自耳的能聞之xing叫作入流。“亡所”這是一個極重要的關鍵。眼睛看見紅花綠葉,這些花葉就是所見,耳朵聽到鍾鳴鼓響,這音聲是所聞,肉味是she根所嘗,孔子聽了音樂,三月不知肉味,就是忘了she根的所。聲音無動于衷,是觀音最初步的忘所。因爲耳根能聽就叫能聞,能聞的本xing叫作聞xing。這是單從耳根說,實際聞xing也就是全tixing的作用。可見一下手用功,就是從本ti上,從自xing上用功。這是一個很深入的法門。有的人把它講淺了。佛經涵義,你深入發揮是好的。如果本是很深的,你講淺了,就不甚如法了。觀音大士在聞xing之中“入流亡所”,就是入了聞xing的流,綿密相續沒有間斷,默照在聞xing之中了。入了這個法xing的流,就叫做“入流”。忘記了所聞的聲,就叫做“亡所”。參究自心,在心光內,注在聞xing中,入了流,忘記了所聽到聲音的塵,故稱“……

《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舉要》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