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蓮宗妙谛----淨語三則

蓮宗妙谛----淨語三則

佛教作品

  以一九八八年于北京居士林念佛七道場錄音爲基礎

  《淨語》是先師夏蓮居老居士的淨土詩集,原名《歡喜念佛齋詩鈔》。五十年代初,大量增補新篇,改名《淨語》。夏老之詩,乃一代時教之醍醐。從大光明藏中自然流出,滴滴自然精妙,開人心眼。今名《淨語》,彌符其實。淨者,淨宗也。語者,警語也。故名《淨語》。又淨者,清淨本然也,當生清淨心也,無量清淨覺(彌陀名號)也,淨念相繼也。語者,言爲心聲也,故《淨語》者,清淨心之顯露,清淨覺之開示,慾複清淨本然,但當淨念相繼也。

  《淨語》直指當人自家寶藏,敬選三則,供養大衆。

  (一)在極樂庵念佛道場作 四首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渙散 字句模糊 先快後慢

  既無音節 又不聯貫 心不應口 聲不攝念

  輕忽養識 古德所歎 如此念法 永難成片

  其二

  聲和韻穩 字正音圓 懇切綿密 沈著安閑

  聲合乎心 心應乎聲 心聲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號如珠 念頭如線 分則各離 合則成串

  心不離佛 口不離念 如線貫珠 相續不斷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專念 未能不亂 先學成片

  真勤真專 功效自見 無須問人 還請自驗

  第一則共四首,是夏師甲申(一九四四)年在念佛道場中所作。夏師領導佛七,十分嚴格如法,正式參加者,都是閉關念佛,這四首正是關中所作,啓發大衆,認真修持。所說皆大修行人從真實履踐得來,修淨業者當依爲指南,故莫因未見驚人之語而忽之。

  第一首先講念佛的人容易發生的主要偏差,是要防止的。頭兩句是“念佛最忌,精神渙散”。念佛的時候,思想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來。心情低落,意志消沈,無精打彩,雜念無窮,不是昏沈便是掉舉。這個是最忌了。還忌諱“字句模糊”。這一句佛號,聲音出來是模模糊糊的。別人聽不清,自己也聽不清。故雲“己尚不聞佛豈聞”。“先快後慢”,一上來念得很快,越念越慢,越慢越沒勁。“既無音節”,音節指音聲的節奏,共修念佛時用的魚磬,統一大衆的音節,保證了大衆所念共同的內容。個人念同樣可用魚磬,不用魚磬同樣要有音節。音節調適,念佛容易攝心,法益加大。相反,一句佛號中六個字,不論某個字所占的拍子,時而一拍、半拍、1/4拍、1/8拍,那麼整個佛號每句在變,念得亂成一片,還談什麼攝心。不但時間上每個字安排得很好,聲音的高低輕重也合節奏。節奏很重要,普通的舉臂擡tui,若合節奏,便成舞蹈。所以念佛若有節奏,就像流shui潺潺,自然合韻,念佛易于成片。

  無音節已不好,加之以“又不聯貫”就更差了。後句不接前句,念佛最重要是“淨念相繼”,若不聯貫怎麼能相繼。“心不應口”,嘴裏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心裏頭盤算著另外一件事,某某真對我不起呀,我對他那麼好,他對我就這樣呀。或者惦記買部彩電。你多盤算這些事,心口怎能相應。至于另外一種情況是:在念佛時雜念紛飛,不知從何chu來這麼多的雜念此起彼伏,無法排除。這不用擔擾,這是念佛過程中必然的現象,不要去管它,“任它妄念紛飛,聽我念佛分明”,這是要訣。關鍵是提起這一句佛號。“聲不攝念”。“聲”,指念佛時嘴裏發出的念佛聲,這聲音有很大作用,淨土法門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密訣呀,就在于自念自聽。所念的是“南無阿彌陀佛”,所聽的也是“南無阿彌陀佛”。所以“都攝六根”,首先就把she根、耳根都攝住了。你這時聽的是佛號,念的也是佛號,想的也是佛號,意根也攝住了。手持念珠(身),眼看佛像,鼻中所聞是供佛所燃的香,所以這三根也都攝住了。都攝六根,關鍵在于聽。一般我們自修,以金剛持最好,就是剛剛有一點聲音在嘴chun跟牙齒之間,不是很大。這樣念既有聲音又養氣,叫金剛持。默念也可以聽,不過默念聽起來要累一點。聲音大小可以靈活,散亂的時候,煩惱來的時候,你可以大聲念,用聲音攝住念頭。如果你念得很清淨,就可以小聲地念,金剛持或再小一點都可以。要有聲,要聽這個聲。這聲音就能攝你的念。這是念佛法門特別殊勝之chu。古人說:“以音聲作佛事。”極樂世界是法音宣流,聽到的人自然念佛念法念僧。一個人聽到寺廟中鍾鼓梵呗之音,自然內心清淨。你念的這聲佛號就是法音,如果你念得既有節奏又相連貫,你念時懇懇切切,清清淨淨,你所念的這一聲,就是妙德音聲,所念是萬德莊嚴的佛,其聲自然是萬德莊嚴之聲。這樣殊勝無上的妙聲又從耳根流入心地,加持自心,自感自應微妙難思。關鍵之chu在于自聽。

  “輕忽養識”。如果念時自心煩雜散亂,所念之聲,必然嘈雜難聽。心不專注雙耳也就失靈,所念之聲自然毫無攝念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焉有都攝六根的作用。能引起的反是有害的惡果——輕忽養識。這是佛教裏一個常用的成語。你很輕率地念,你不是轉識成智。你是在培養識。咱們的修持就是轉八識成四智。咱們念佛就是把分別的意識轉成妙觀察智。要使他轉呀。你這麼去念,又無音節,散亂。精神渙散,又不連貫,自己心裏想的跟嘴裏念的不一樣,所念聲音也攝不住心。這種念法不是轉識是養識。識在那兒休養了,這正是“古德所歎”呀。就這樣念太可惜了。人身難得,中guo難生,佛法難聞,淨土難信,你還肯念。但是你就這樣念哪,所以古德很歎惜呀。這樣念就“永難成片”。念佛念到一心不亂很難,首先須達到念佛成片。我們要念到成片,少則十幾句,多則三十句,五十句,再多你有一串、二串,這個裏頭心不跑動,自始至終南無阿彌陀佛,這就叫成片。自己的shui平是什麼,自己完全可以知道。所以像上頭這種念法,就“永難成片”。這是不好的,是要避免的。要避免易生偏差的地方,而集中精力面向著光明。

  第二首:前一首指出念佛所禁忌,力加排除。下三首相反,指出應遵循的道路。下面的第二首正是針對前一道而說的。“聲和韻穩”。“聲和”指念佛的聲音和諧、和美、安和。聲音很有關系,念得很尖躁嘶啞,聲音不和。人聽到美妙清淨莊嚴的聲音,自然心曠神怡身心安和。相反,令人心亂,焦躁不安。“韻穩”韻是和諧的聲音,又指高雅的神韻氣度。穩是安定妥貼之義。韻穩是指音聲安和沈靜,氣韻高雅。自然而然有一個韻調。“字正音圓”,字音要念正,阿彌陀佛四個字就有許多人念得音不准了。最主要是阿字,……

《蓮宗妙谛----淨語三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蓮宗妙谛----淨語三則》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