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蓮宗妙谛----淨語三則第2小節

蓮宗妙谛----淨語三則

第2小節
佛教作品

  [續蓮宗妙谛----淨語三則上一小節]應讀作guo音字母中的丫(啊)字。初念的人如不准,要把字念正,久修的人已經念慣了,改不過來,你就照常念吧,不要改了。但是你要知道,念阿彌陀佛是正音,你不要勸別人把阿字改成你念的音就好了。如來悉知悉見,知道你念的是佛。但是只從音聲方面對你身心的好chu來說,就要求你字音念正呀,並且聲音要圓。圓的對立面,尖劈嘶啞等等,這類聲音一觸子耳當下心中痛楚難過,精神不適,圓和善雅之音使你聽後,心裏歡喜舒暢、安靜、清淨。音樂很重要,感人很深。古琴和現代搖滾樂聽了之後,反應絕對不一樣。好的古琴跟一般的古琴又不一樣,好的古琴彈奏入妙之時,你聽幾聲,當時就妄心平息。聲音關系很大,所以自己念佛的音聲要圓和。

  “懇切綿密”,懇切,懇懇切切。我念佛就如在佛前,或如在大海驚濤駭lang之中乞求佛菩薩的救度。這樣每念一聲,都是從至誠的內心發出來的,是在呼叫,是在求救,懇切懇切:南無阿彌陀佛。要一句跟一句,這就是綿密,也就是淨念相繼。在已有定課的人,首先要求在定課之中很綿密,這時候不要打閑岔。再進一步的話,那就不僅僅是在定課之中是綿密,要能貫徹到隨時隨chu,都要常常提起這一句。這個事情難不難呢?事實上誰阻止你不准你念?你要念就念嘛,完全自由自主,所以說不難。可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十分希有。隨時隨地都有一句佛號,要能到這樣,成片也就沒問題了,那就快要事一心了。淨土法門好就好在這裏,世人能夠做到,不是高不可攀的。要你開悟,那就難了,不是人人都能的,你也有可能xing,但要做到就千個萬個難得一個半個,恐怕一億之中也難得一個半個。在中guo你能數出十個開悟的人嗎?念佛往生就不是這樣了,誰都可以念。要綿密,老有這一句,事情是可以做到的,問題是自己不肯念。煩惱一來,人就不肯念了。生氣,著急是煩惱,歡喜也是煩惱,我很高興呀,今天來了很多賓客,大家狂歡呀,談得很好呀,這就是煩惱。它打你的閑岔。其實煩惱中照舊可以念,只是自己不肯念,若能綿綿密密,懇懇切切地念下去,自然會成片。所以念佛往生的事例時時可以聽到。

  “沈著安閑”。這句話直指目前許多修行人的病chu。有人用功,但是有急躁情緒,恨不得很快就要有所成功,于是很緊張,很著急。這就是有求的心了。念佛的殊勝就在從有念暗合無念,從有求而契到無求,從往生證無生。要沈著,沈著鎮定,沒有那些憂慮徘徊患得患失,焦慮不安的情緒。而且要安閑,有的人努力,但由于急躁情緒而陷入緊張、忙亂、焦急之中,與聖教背道而馳。“安閑”兩個字又進一層,不但鎮定,而且是萬緣都一齊放下了,無取無求,所以是天地間一個大閑人。心中只管念佛,一句聖號朗朗現前,既無挂礙又不顛倒,所以寂然心安。可見安閑兩字十分重要。相反若有急躁情緒,想見佛見光,想有瑞相,這樣去念,念出毛病來了。並不是念佛念出毛病來了,是你那個急躁情緒出的毛病。我們很安閑,爲什麼能安閑?信心哪!有信心你就很安。有人說我怎麼還念不好,還有妄想,還有什麼什麼,就往生無分了。這是他自定的規章,不是佛的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好,“往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你有沒有深的信心,你是不是真的發願,真的不留戀這個娑婆世界,欣慕極樂願求往生呀?實際上很多人還是留戀,盡量想多活幾年呀,聽說那裏有點氣功,自己馬上想去練一練呀。想長生不老,正是留戀這個世界。所以欣慕極樂,要發大願。這多劫以來曾做過自己qin眷的一切衆生都在苦海中等待我去救度。但我怎麼才能度衆生呀,我還是在苦海中掙紮的一個人,當下毫無能力救度別人,只有往生之後,乘佛的加持力,我就有神通智慧來救度亟待我救度的這一切有qin的人。是這樣的心情,這樣的大願力呀!有信有願自然會念,就一定往生。所以往生與否全憑信願之有無。大家想往生的話,大家先在信願上下功夫。六信,我這六信是不是具足了,我這願是不是真切。信願切的話,你決定是往生,你再念的話,心裏就不會急躁而自然安閑了。

  “聲合乎心,心應乎聲”。從誠懇清淨心中發出的念佛聲自然和諧甯靜,妙善高雅。這句微妙的念佛音聲,經曆自耳而達本心,所聽正是所念。所以自然相合,聲合于心。這個聲音是萬德莊嚴的佛號,也就是萬德莊嚴的音聲。這個聲音從耳根而入,是自心所念。自心念佛,自心是佛,所以自心必與所聞之聲相應。聲合心,心應聲,故雲:“心聲相依。”簡淺說來,我念佛,念佛有聲,聲音又幫助了我。由我發聲,聲又助我,所以說是相依。這樣念下去,用不著排除妄念,“妄念自清”。

  第三首:“佛號如珠,念頭如線”,你如果不念的時候,這珠子一顆一顆都散了,這是“分則各離”。一念呢,拿線一穿成了一串。所以念佛就是把佛號穿成串,這是“合則成串”。“心不離佛”,這就要求能隨時隨地心中不離這句佛號,這事並沒有任何人攔著你,沒有任何人幹涉你,就看你自己肯不肯呀,要做到心不離佛,先須“口不離念”。口念比較容易,口裏念時,心不見得在佛上,心在佛時則口裏必能念佛。嘴裏頭老念這一句,“如線貫珠”,像是用線穿珠子,就是一句跟一句,“相續不斷。”

  第四首:“未能一心,先求專念,未能不亂,先學成片”。這是末後一首,指出了當前修淨業行人中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人們看到秦譯(羅什大師譯)中,一心不亂,于是個人ti會,就認爲:不念到一心不亂,就沒有資格往生。但能念到一心不亂的人極少,念了幾乎一生還沒念到一心的人,就悲觀失望,消極苦悶。實際上這並不是釋尊教法的原意。這一點《無量壽經》的功德最大了。《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所要求的根本條件只是一向專念。老念,專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沒有要求你一心不亂。而且“一心不亂”是只見于秦譯。玄奘大師所譯是:“系念不亂”。這句是你念的時候很專心,沒有胡思亂想,這就是系念不亂,比較容易做到。若指出一心呢,就有事一心、理一心。念到事一心,你的見惑思惑自然全消失了。念到理一心,那至少要破一分無明(無明共四十二分)。先不談無明,只說見思二惑,見惑有十樣,是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貪、嗔、癡、慢、疑。思惑是更細的貪、嗔、癡、慢、疑。誰能把這些都去掉?事一心,還有貪、嗔、癡、慢心、疑,你就沒到事一心。例如:貪心,總想得點好東西,不但貪物質,貪人家恭敬,貪名呀,貪威信。我要有地位……

《蓮宗妙谛----淨語三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蓮宗妙谛----淨語三則》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