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心經》略說

《心經》略說

佛教作品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guo維州蓮華精舍錄音爲基礎一、心經兩種形式

  在我guo廣泛流傳家喻戶曉的《心經》,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師的譯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它經典,它前面沒有「如是我聞」這一段證信的序分,結尾也沒有大家歡喜,信受奉行,作禮而去之類的流通分。秦代羅什大師所譯也與此相同,但其它多種古譯(到清季共有七種)以及在西藏的藏文《心經》,則仍和其它經典一樣,包括了首尾這兩部份,玄奘、羅什兩大師譯本的不同,乃由于他們的簡化,《心經》正宗分(即常見的心經)只二百多字,首尾兩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數過大,爲了重點突出,故刪除未譯。

  現在把玄奘大師沒有譯出的部份,簡單介紹于下:

  甲、序分(證明分)「如是我聞。一時婆伽梵在王舍城靈鹫山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爾時婆伽梵入深明法門三昧。是時複有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觀照般若波羅蜜多深妙之行,照見五蘊皆自xing空。爾時壽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言。」佛的聚會在王舍城靈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薩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門三昧。這時觀自在菩薩也正在觀照般若波羅蜜多甚深微妙之行,這時就照見se受想行識這五蘊皆是空幻。這時舍利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問觀自在菩薩說:善男子,若慾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者,作何修習?舍利弗代我們大衆而問,所問非常切要。我們如果現在想修般若波羅蜜多深妙行的人應該怎樣修習呢?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告壽命具足舍利子言。(這裏就肯定了,是觀自在菩薩答複舍利子的話。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據「大般若經學觀品」中,世尊所說有與本經幾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張《心經》也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心經》的首尾乃是後人所增添。此說不敢苟同,佛說與《心經》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譯中有首尾居絕對多數,西藏經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對經文極爲尊重,妄以己意編造經文,實爲戒律所不許也。且流通分中複有世尊贊歎印證觀音所說之文,殊不應全看成是僞造。)

  乙、流通分(結尾):觀世音菩薩說咒之後對舍利子說:「菩薩摩诃薩應如是修行深妙般若波羅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釋迦牟尼佛從三昧起,出定後就告聖觀自在菩薩說:「善哉!善哉!」兩個善哉重複說,表明世尊非常贊歎。佛又說:「善男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這樣,就是這樣。)來證明觀世音菩薩所說的話,就是這樣,就是這樣。這是世尊由衷的無以複加的證明與贊歎。我guo唐代禅宗祖師證明人的開悟時說,「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說(就像你所說的),深妙般若波羅蜜多應如是行,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佛證明了,深妙般若波羅蜜就應該這樣做。一切如來都歡喜贊歎,都跟你一樣做。釋迦牟尼佛說話後,「壽命具足舍利子、聖觀自在菩薩摩诃薩、及諸眷屬、天、人、阿修羅、乾闼婆等一切世間皆大歡喜、宣贊佛旨。」最後舍利子、觀世音菩薩和他們的眷屬(道友弟子)、天、人和會中的天龍八部、阿修羅等,和一切世間的修學道衆,都産生了前所未有且無法形容的安樂和歡喜,此等安樂和歡喜,超越一切世間所有的安樂和歡喜,所以叫作大歡喜。向佛禮拜辭去。大衆感受佛恩,感恩便要報恩,于是便宣揚贊歎本人所qin聞的般若妙法。把從佛所聽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傳播,這才是真的恭敬。二、玄奘大師承受本經的殊勝因緣

  我們念誦這部經,是玄奘大師蒙一位神僧qin授的本子。經過是這樣的:他和唐太宗李世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經典翻譯不夠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對證一下,但是李世民覺得大師是guo寶,不願他冒這麼大的風險,所以不肯放他出guo。用現在的話,他就偷越guo境,私自出guo的。出發時約有三百多人隨從,但因他又沒有得到guo家的批准,所以困難重重,回guo時跟著的人幾乎死光了。可見是十分困難的。途中走到一個地方,他正趕路,突然聽到有人呼叫的聲音,他找到一個廟,看到一個人生病了,長了一身癞,正在呻吟,他就給他醫治。本來他要趕路去取經,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經的事暫時擱下,照顧這病人。這個病是傳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顧他,他把這個病人照顧好了,病人感謝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經》。玄奘大師就一路念這個經。念經免難有很具ti的實況。一次走到一個河邊上看到很熱鬧,正是外道婆羅門舉行祭祀的時候。婆羅門有九十五種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蠻的。這種外道就是野蠻的,他們相信河神,並且每年拿一個活人扔到河裏,就象中guo的河伯娶婦一樣,都是極端迷信。這時玄奘大師碰到他們,正是他們舉行祭祀,而且已經指定了一個人,要把這個人扔到河裏去。這個人有家眷,他要與家裏人死別,自己也哭,家裏人也哭。正在這極度悲傷的時候,突然看見一個外guo人(玄奘大師)來了,就決定把這個外guo人送到河裏祭祀。家屬都很高興,把玄奘大師用繩子捆起來,要把他往河裏丟。他這個時候看到大衆無理可喻,也就無話可說了。只是有個要求說:「我們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經的,你們送我祭神,我也沒有辦法,你們讓我念念經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經。」大衆說:「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經》就念。念到第三遍時,天地變se,飛沙走石,這些人害怕了,忙說,這樣的人我們不能得罪,趕快把他放了,並且給他磕頭。于是玄奘大師非常感謝給經的和尚,等他取經回來,循原路去找,不但這個和尚沒有了,就是當初那個廟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覺當初所遇不是世間的凡人,這是《心經》到玄奘大師手裏的經過。玄奘大師翻的是這部經,我們念的也就是這部經。玄奘大師得到神僧傳授本經,一路消災免難,證明《心經》威力無窮,般若妙力不可思議,更重要的是顯示了經中般若妙義無上尊貴不可思議。

  以下步入正文,我還不是正式講經,只是宣說一下我對《心經》的點滴ti會。三、經 題【(摩诃)波若波羅蜜多心經】

  常念《心經》的經題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括弧中的「摩诃」,見余譯,「摩诃」就是大、多、殊勝三方面。意義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說這個道理是極其究竟,徹底,離開我們世俗的相對的這些概念。這是一個絕對的大,不是對比。這個火爐和房子比,說房子大,房子和樓比,它又小了。世間上哪有什……

《《心經》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心經》略說》第2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