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心經》略說第2小節

《心經》略說

第2小節
佛教作品

  [續《心經》略說上一小節]麼大小,小的就是大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對的,這個大不是比較的,是絕對的,「多」、「勝」也都是這樣。

  「般若」也是梵文,我們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這都很勉強。因爲翻成我們的話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漢文的智慧這個名詞相混。我們常說的智慧,再說就是聰明,再一混變成伶俐。世上這種聰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辯聰是我們學佛的八種障難之一,跟聾子瞎子神經病是一樣的,成爲學佛的障難呀!這樣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思。經中的智慧,是一種怎麼能夠了悟實相,契入證入實相的智慧。實相是什麼,我能夠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夠證。也可以這樣說,實相就是佛的知見。所以《法華經》說,十方的如來,「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只是爲了一件大事,一個大的因緣,所以出現于世。什麼事?就是開示悟入佛的知見,就是要向衆生開顯佛的知見,宣示佛的知見。衆生聽到這些開示,就能開悟明了佛的知見,入佛知見就契入,證入。衆生本來是凡夫的知見,所以大事因緣是什麼呢?告訴我們什麼是佛的知見,我們就從我們的知見逐漸的:有的快,有的慢,快就是頓法,慢就是漸法,把我們原來的知見舍棄了,換成了佛的知見。般若是什麼呢?就是這樣的智慧,你能夠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見是什麼,然後就做到、證實到佛的知見。說句很粗俗的話,佛的思想(當然佛不是想,這是打比方的話),成了你的思想了。不是一個勉強的,這個事情就像要追隨一個領袖,要把領袖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那你就自然地、忠實地接受領袖的領導。現在要比這個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見。佛之所知,佛之所見,把佛的知見轉成了我們自身的知見。而佛知見是我們本有的,只是我們現在是迷惑了,所以成爲衆生知見。般若就是這樣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聰明。你能拿諾貝爾獎金,你能寫出多少好文學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ti而有三義:(一)實相般若,(二)觀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一)實相般若是觀照與文字的本ti,實相不是有相,不是無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無相,不是也有也無相,永離一切幻妄的相。可是tixing不空,遍爲諸法作相,具足過恒沙等等xing德的妙用。六度萬行都是本xing所具所起。(二)觀照般若如實相之本ti而起照用,照時仍是寂然不動。(三)文字般若如實顯示本ti與觀照。以上三者即一,實相是觀照與文字的ti,觀照是照實相照文字,文字是表達實相及觀照。學人從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入于實相。實相是ti,文字是相,觀照是用。

  「波羅蜜多」是梵文。可以譯爲「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這一生變人道,不信佛的人來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義、禮、智、信這五種都具足;或在佛道裏要守五戒,若不達到這個shui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義、有禮、有智、有信,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說來生能變人的人很稀有,所以很苦。變畜生,落湯的螃蟹,在鍋裏活活地蒸死。ji、豬、羊等等動物,都得被殺。並且子子孫孫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誰願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豬等就注定了。變成鬼就更苦了,鬼比動物還苦,喉小腹大,不能飲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獄,鬼在地獄中是極苦的,一日之中生死千萬次。六道中比人好點是修羅。阿修羅很聰明,很能幹,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純,不善,他嫉妒。另一類是皈依正法作護法、是好的。還有一類嫉妒釋迦牟尼佛,總想破壞,怕人皈依釋迦牟尼佛減少了自己的群衆。這類阿修羅嫉妒障礙破壞佛法,死後墮地獄。六道中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還是在六道裏頭。外道以升天做爲解tuo,佛教以升天看成墮落。因爲本來是佛,你現在跑到天界裏去了,沒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轉入三惡道,很可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認爲問題都解決了,未出六道早晚還會變豬、變狗、入地獄,所以在六道中同chu于墮落,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輪回這一邊)。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覺悟正道,永離苦趣,證入涅槃,這是彼岸。一切都寂滅了,寂滅就得到真實的樂。所以佛菩薩是常樂我淨,所以涅槃是彼岸。中流就是煩惱流。爲什麼我們度不過去?煩惱無盡就度不過去,能越過這些煩惱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從生死這一岸到本自無生也就無滅、常樂我淨、寂滅爲樂、圓滿無礙的境界,稱爲彼岸。「波羅蜜多」原來直譯爲「彼岸到」,現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經題中「心」字的涵義有兩個:一個是中心,心要與核心的意思。佛說般若二十二年,佛說法一共四十九年,幾乎用了一半的時間,足見般若的重要。經中說:「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如盲,般若爲導(又雲般若爲目)。」般若經很多,《大般若經》六百卷,而這個經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的核心,而《心經》是般若經典的核心,所以稱爲《心經》。二者,心是指明當人的本心,人人都有一個真心,但我們現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蓋。現在這個我是個妄我,不是真的我。我們現在不實,我們在上當受騙。我們的真心,釋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就說:「奇哉!奇哉!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任何一個衆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位,就如飛的蒼蠅,小小的螞蟻,以至于作爲地獄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樣的智慧,和佛一樣的德相。這是我們的本心,具有如來智慧德相的那個心,就是我們的本心,是我們妙明真心。這一點是我們學佛的最要緊的信念和基礎。要相信自己的心。這是釋迦牟尼佛成佛時說的第一句話,對于這一句話不相信,雖能信佛說的其他的話,你就沒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一些枝葉問題上。要相信這個心。佛接著說:「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我們有這個心,爲什麼你沒有佛那麼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執著,自己把自己束縛住了,所以就不能證得。所以我們的一切經典,一方面顯明這個真心,叫你恢複你的本心;一方面是幫助你掃除這些妄見,去掉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顯現,所以跟道教不一樣。道教叫九轉丹成,煉丹,修嬰兒,一次又一次的屍解,要修出一個什麼,證出一個什麼來。佛教是說,我們本來就是,衆生只是錯了,只是睡著了,正在做夢,……

《《心經》略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心經》略說》第3小節上一小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