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書庫>哲學/宗教>佛教>《金剛經》一滴

《金剛經》一滴

佛教作品

  以一九八七年在美guo維州蓮華精舍錄音爲基礎

  一、小引

  很榮幸,也很振奮,在華盛頓會見這麼多位深有信根,發心真誠的佛教同信同修,是殊勝因緣。我很慚愧,自己shui平有限,不能滿足大家的期望。我們在華盛頓一起研究釋迦牟尼佛的遺教,今天這一會是最後一次,因爲我很快要回北京去了。今天所要談的《金剛經》中自己所ti會的一點點,只能說是大海中的一滴,不能說是講經。

  《金剛經》對我來說,佛恩是十分深厚,把我從黑暗無知的牢獄中,挽救出來,頓入光明無際的寶山。我的家庭世代奉佛,我童年最喜繞佛,曾于北京廣濟寺釋尊成道日,繞念聖號直達次日淩晨。但稍長到學校讀書之後,接觸到新思想,例如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文章,産生一些影響,但更主要的則是看到來來往往的佛教界知名人物,從他們的言行可以看出,世俗的纏繞毫不少于常人,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妒嫉障礙,勾心鬥角,爭名好利,排除異己,一樣也不少。于是我十分懷疑,這些人久修多少年,爲什麼一點也不tuo塵俗!于是産生一個錯誤的結論,認爲佛法無益于人,直等到十九歲,大學三年級時,寒假考試結束,不想再看書,又無事可做,于是找到母qin的一部有注解的《金剛經》和一部《靈魂論》,每本厚約一寸,我一夜之間讀完兩書,在讀經時,産生了空前的稀有情況:如聞驚雷,醒人長夢;如沐春風,身心調適;如飲甘露,遍ti清涼;如聞妙樂,頓忘俗味。當時只感覺一陣陣清涼與光明,自頭至足,遍灌全身,一夕之間二三十次,其殊勝安樂不是言語所能形容。這才恍然明白,不是佛法辜負人,而是人辜負佛法。這才端正了自己對佛法的認識。當時ti會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經中的核心。凡夫下手最好是持名念佛,但當老實念去,便可望暗合經中妙谛。

  二、三般若

  這些年在佛教中,自己的ti會是:我們的修行,不管你修哪一宗,都要以般若作爲前導,以淨土作爲歸宿。(般若是梵文,在華文中沒有確切適當的辭可翻,勉強可譯爲大智慧,以別于通常所理解的智慧。)因爲沒有般若,沒有大智慧,看不清道路,不知道方向,找不到歸宿,這樣去修持,就所謂盲修瞎練。修持歸向,當如華嚴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經中之王,普賢是華嚴長子,求生極樂世界,正是引導六道衆生,同歸極樂。再從當代情況來看,不管你修什麼,如果說希望在這一生內解決問題,若不求生淨土,那就不可能了。不管哪一宗,想在這一生出生死,願意今生出輪回,你又不求生淨土,那就要落空。我們當前這個地方的道場叫蓮華精舍,是密宗,共同的願文是同生極樂。所以不管哪一宗,都要以淨土作爲歸宿。

  在菩薩道場有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是前五度,第六度是般若。前五度如果沒有般若,只是單純的布施、持戒、禅定,這樣的五度不能成爲波羅蜜(波羅蜜應譯爲彼岸到,我guo語法則爲到彼岸,生死是此岸,了生死是彼岸。)因爲前五度如盲,跟瞎子一樣,有般若才是眼目。所以六度之中,般若極重要。六度都因有般若才能成爲波羅蜜,這就是般若的重要xing

  般若,若分而言之,則爲三個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這三個般若像(伊)字的三個點,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超出衆生的情見。粗淺說來,人們所看的大乘經論,以及所聽的同類言論,這都屬于文字般若。從文字般若的啓發使人ti會了佛法的深意,成爲自己思想的定盤星,來看待身心內外一切事物,而更主要是返照自身自心的本源,就稱爲觀照般若。在觀照般若之中,一旦突然了達契悟自己的本來,識自本心,見自本xing,就證入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般若的本ti。實相就無相無不相。無相者:沒有青黃赤白,長短大小,任何形象;不是有相,不是空相,不是非有非無,也不是亦有亦無,離開了這四句,遍離一切相。爲什麼又說實相無不相?因爲實相雖遠離一切幻妄之相,tixing不空,遍爲一切諸法作相。也即是說遍能顯現一切相。蕅益大師《破空論》說:“實相非福,而爲一切福德之聚。實相非慧,而爲一切慧行之本。”實相是般若的本ti,怎麼能夠證入本ti呢?我們要從觀照般若入手。觀照兩個字,《心經》中說得很清楚。第一個是觀字,密宗叫觀想,想就比較粗,觀就比較細。“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字,即觀照的照字。照字和想字就更不同了。有心叫作想,無心叫作照,“觀照”就應該如“觀自在”之觀,“照見五蘊皆空”之照,這才是真正的觀照。《破空論》曰:“如理而照,照不異寂,即名觀照般若。”理是本ti,如實相般若是實際理ti而起照用。如珠發光,光是從珠本ti而生,發光是照用,珠之發光,先照自ti,這就是“如理而照”之義,光照本ti,不必安排,沒有造作,沒有舉動,自然而照,故曰“照不異寂”。也就是雖在照用之中,而本ti仍是清湛不動,照用與寂滅沒有分別。文字般若淺近說來,那就是大乘經論中,有關于般若的文字啊,言論啊,所有這些都是文字般若。引申一步,就如《破空論》說:“如理诠寂,寂诠即照,是名文字般若。”“如理”就是後文中“如如”之義。經雲“如何爲人演說,如如不動”。如如是第二個如字,是真如,是實際理ti。說法時要如同真如而說,這正是此chu“如理”兩字。如同真如的本ti,來表達寂滅的妙谛。這就是“如理诠寂”。在了達時,自心仍是寂然不動,這是“寂诠”。這個“寂诠”正是本ti的照用,故曰“寂诠即照”。這就是說,所表達的是真如的本ti,能表達者,正當表達時,仍是寂然無動,全由本ti的照用,這叫作文字般若。可見文字、觀照與實相般若,三者之間關系密切。文字般若、觀照般若,都是從實相般若本ti所顯現出來的。所以實相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與觀照般若的ti。文字般若表達的內容,就是要表達實相般若與你如何去觀照。觀照般若所照的就是文字般若與實相般若。三般若說是三,而實際又是一ti。雖然是一ti,而又可分別爲二個。所以是即三即一,微妙難思。

  文字般若不同于一般的文字。它是從實相般若所流現,而這個文字所告訴你的,是如何進行觀照,證入實相。文字般若雖然可生起觀照,而證入實相。但我們不可認爲文字般若就是實相般若,更不可認爲了達經文便已契悟實相。《金剛經》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爲謗佛……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大乘無量壽經》說:“非語言分別之……

《《金剛經》一滴》全文未完,請進入下一小節繼續閱讀..

▷ 閱讀《《金剛經》一滴》第2小節